查看原文
其他

志澄观察 | 危险的游戏:评美军欲建“轨道前哨”航天器

黃志澄 空天大视野 2022-04-11


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   黄志澄


据美媒报道,近日,五角大楼的国防创新部门(DIU)发布了一个有关小型、“独立且自主飞行的轨道前哨站” 的信息征集书。这项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普遍认为,美军欲建“轨道前哨”这种试验性的小型军事空间站,将向太空武器化和太空军备竞赛,迈出非常危险的一步。

    

美军“轨道前哨”航天器的想象图

美军欲建“轨道前哨”航天器


这份信息征询书称,计划在2年内建造可自主飞行,模块化、可扩展的“轨道前哨”航天器,拟用于太空装配、微重力实验、在轨制造、训练、测试与评估、承载和其它功能。希望它可以在轨道上进行实验和容纳设备,最终可以扩大军人活动范围。按照美国防部发布的信息征询书,“轨道前哨”的最低配置是:容积1立方米,载荷80千克,持续供电系统功率1千瓦,通信速率100千比特/秒,气压0~101千帕之间可调。未来的“轨道前哨”将具备以下能力:利用机械臂和标准化接口实施在轨装配;与其他模块化“前哨”临时或永久连接;自维护或重新配置;载人或无人运行;进行轨道转移;以及实现其他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功能,并且期望它能够对抗辐射而“超越(低地球轨道)应用”。

DIU表示,征集活动只是提议承包商提交一份关于军方认为可能需要的关于该空间站的想法,这并不表示国防部即将准备在轨道上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即使这只是在探索想法,但仍暴露美国军方正在不断推进太空武器化的进程 。

美军的“载人轨道实验室(MOL)”计划


“轨道前哨”似曾相识。“轨道前哨”的未来发展就是军用空间站。早在1965年8月25日,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就曾批准美国发展一项军事空间站计划——“载人轨道实验室(Manned Orbiter Laboratory,MOL)”。它设想在40天的绕地球轨道飞行期间,两名军事航天员将用高倍望远镜和尖端雷达对准下面的目标进行侦察。1969年6月10日,尼克松因计划的费用大大超支和进度拖延,决定取消这个计划。从此,“MOL”计划成了一段神秘的历史。


         

1964年美军 “MOL”的想象图


2015年10月,美国国家侦查局(NRO)在这个“MOL”计划开始50周年时,解密并公布了当年的825份机密文件,才使得这一计划又重见天日。解密的相关文件,包括航天器内部复杂的线路图、以及名为“多里安(Dorian)”的光学系统。从此。参与这个计划的航天员和工程师们,纷纷发表文章,披露了这个计划的许多细节。今年6月,是“MOL”计划结束50周年,美国航天界又出现回忆“MOL”计划的小高潮。在时间上似乎和上述“轨道前哨”的信息征集活动有所关联。

NRO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起草于1968年的“项目年鉴”。该年鉴记载了整个项目从诞生到撤消的过程中,其目标变化以及计划耗资的详细情况。早在1965年,美国就打算在1968年到1970年间,用“双子星”宇宙飞船,携带载人轨道实验室和“多里安”光学系统,进行6次载人航天活动, 总预算为16.53亿美元。然而,1965年8月约翰逊批准该项目时,将载人活动减至5次,资金支持减少到15亿美元。在众多航天科学家的建议下,项目增加了不载人飞行的次数,并改变了原来的利用“双子星”飞船的方案和重新设计了返回舱的前端。实验室的全长约23米。1967年12月,该计划的预算已达28.07亿美元,计划的载人飞行次数由原来的6次减至3次。1968年年末,因为首次载人飞行一再拖延,计划预算增至31亿美元,最终导致尼克松取消了这个计划。此时,该项目已进行了5年半,实际花费了15.6亿美元。当然,“MOL”计划研发的照相机仍然可以用到NRO研制的侦察卫星上。

建设“轨道前哨”是危险的游戏


首先,美国国防部DIU的“轨道前哨”的信息征集活动,目前可能只是一种试探。由于这个项目的经费十分有限,能否按设想完成这个项目,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根据现在设想的规模,它只能进行无人的轨道试验,要实现载人几乎是不可龍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对此掉于轻心。正如《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五角大楼寻求"轨道前哨"是太空力量的一大飞跃》所言,当五角大楼着手建立美国空间司令部时,就开始征求这些建议,它就成为特朗普总统所期望的太空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美国军方的鹰派人物,借此鼓吹“美国的太空商业活动扩展到那里,在哪里就应有美国的军事存在。”甚至鼓吹在地月空间,也要有美国的军事存在。

其实,军事空间站早已存在。除美国的MO乚计划外,苏联也发展了礼砲号空间站。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先后建设了军用“礼炮”2号~6号空间站,执行了大量对地侦察任务。但是这些军事空间站在侦察方面,并并未取得比侦察卫星更好的成果,也没有实现其它实质性的军事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的费用太高和防卫性能较差。同时,对军事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作用也备受争议。当然这种争议也与载人航天器的成本较高有关。


毕格罗公司研制的连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可膨胀的模块


近年来,美国商业航天的进展,在降低未来空间站的成本方面有了较大进展。SpaceX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己经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而毕格罗公司的柔型空间站技术,更进一步降低了整个空间站工程系统的总费用。许多太空制造公司发展的太空3D打印技术,有关商业航天公司发展的轨道装配技术,可望在轨道进行制造和装配空间站模块。另一方面军事空间站若采用美军正在倡议的分布式弹性结构,也可以增强它的防卫能力。由于这些航天技术的进展,使得发展实用的军事空间站,成为可能。在法律上,1967年联合国的《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在外层空间布置大规模杀伤武器和禁止在月球或小行星等天体上建立军事基地。但这个条约并不阻止发展载人或无人值守的军事空间站。

美国已经开始建立太空军,其它航天大国包括美国的盟国,已经对美国在太空的意图感到十分担忧。美军欲建“轨道前哨”航天器,更是一场危险的游戏。假若美国在试探的基础上,执意要建设新一代军事空间站,必将进一步推高太空军备竞赛,这对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都会引发空前的灾难。

志澄观察系列文章回顾


志澄观察 | DARPA携手商业航天公司共同为未来太空竞争布局

志澄观察:美军太空作战能力的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上)

志澄观察 |中美会进行月球竞赛吗?

志澄观察 | 如何看待特朗普下令组建太空军

志澄观察:美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经验教训

志澄观察 |特朗普“新版星球大战计划”或是影响世界的“灰犀牛”

志澄观察 | 2019展望:美俄高超声速攻防大对抗

志澄观察:关于嫦娥四号的任务与关键技术

志澄观察:发展商业航天要逐步建设国家航天研究中心

志澄观察 | CAE软件是航空航天的核心技术

志澄观察 | 风急天高鸟飞回

黄志澄:体制内无“甲烷火箭” 民企做出可算大功

志澄观察:关于美媒推演“中美太空大战”后果答记者问

志澄观察 | 美军眼中的高超声速大比拼(下)

志澄观察 | 让民营资本进一步放活航天产业

志澄观察 | 美军眼中的高超声速大比拼(上)

志澄观察 | 美军正编织太空监视网,加强监控别国卫星

志澄观察 | 中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大比武(上)

志澄观察 | 中美是否会进行空间站竞赛?

志澄观察 | 集思广益,共绘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三)

志澄观察 | 集思广益,共绘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二)

志澄观察:中国商业航天应该走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

志澄观察:民营公司火箭成功“首飞”, 要鼓励不要捧杀

志澄观察 | DARPA 技术创新的成功与挑战

志澄观察 | 高超声速武器及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志澄观察 | 跟随钱老建设中国气动中心

志澄观察 | 哥廷根学派与我国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信中国》钱学森给黄志澄的信中提及的文章《发展载人航天的经验教训》

《信中国》由黄渤朗读的钱学森给黄志澄的信

【志澄观察】从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看美国航天政策走向

志澄观察 | 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的萌芽和形成(下)

志澄观察 | 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的萌芽和形成(上)

【志澄观察】黄志澄: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新时代 新航天 | 评黄志澄老师新书《新航天——创新驱动的商业航天》

太空就是诗和远方 ——黄志澄新书《新航天:创新驱动的商业航天》前言

远望智库倾情力荐 | 黄志澄新书《新航天:创新驱动的商业航天》目录提前看!

黄志澄:见证钱老的求真和谦虚

黄志澄:“联盟号”载人飞船返回事故的警示

黄志澄“志澄观察”专栏(49篇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