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手机外的生活很难熬吧”——人类学家的社交媒体观察

2017-04-10 S-Tech S-Tech

S-Tech学院派

学术大咖/思想牛人/领域idol  

不定期分享交流,带你一起飞~ 




Why We Post? 


        人们用社交网络来与外部的世界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建立和维系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小镇工厂里的务工者而言,一部智能手机,一个QQ空间,一个随时满员的QQ群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务工者的生活不仅是由自己的家乡到工厂所在地的小镇之间的地理迁移,同时与全球的趋势一致,由线下向线上迁移。

        从数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 ,伦敦大学王心远博士只身前往浙江金华,这里人口中有三分之二的外来打工者,这个小镇似乎是一个微缩版“流动的中国”。15个月中,她去流水车间、手机店、理发店、医疗所、与小镇上的人互换QQ号,用切身参与和观察记录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小镇上的异乡人是如何在QQ上聊天、写日志、装扮QQ空间的,而这背后的原因又是如何?没有切身参与也许我们也无法想象,今天,S-Tech特别邀请了王心远博士为我们讲述她在金华15个月的种种发现和心得。


本期分享嘉宾





----王心远----

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领域:数码人类学、当代中国研究、社交媒体研究。

出版书籍:《社交媒体在工业化中国》《世界如何改变社交媒体》等。



分享会现场  

      

        此次分享会,心远博士由人类学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切入,首先从人类学者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对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这一全球性话题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提出的诸多前沿理论,诸如:复媒体理论、可控性社交理论、获得理论……在伦敦大学,心远博士师从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她与其他七位学者分别在中国、土耳其、智利、英格兰、特立尼达、巴西、印度、意大利这八个国家的九个田野地点各自进行了为期十五个月的田野调查,了解当地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他们将调查成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尝试通过网站、短视频和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公共的免费的传播,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研究成果。两个小时分享过程中心远博士更是将这些成果面对面的为我们娓娓道来,不仅激发起了在场的听众对人类学以及社交媒体的相关课题浓厚的兴趣,更是让观看分享会直播的观众们激动不已,大家通过弹幕和留言进行远程互动,非常活跃。S君听得意犹未尽,却想要即刻分享给大家,特此整理一下了部分笔记火速奉上。




心远博士与当地工友


流动生活中的归属感

——“好像有什么人在那里等你。”


        从外地移居于此,这些务工者的工友、邻居一直在换,当地人也几乎不愿意外来务工者成为朋友,男女朋友也很少在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发展,甚至小学也会分为分为本地班和外地班,明显的社会区隔使得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交环境,更没有对所处的环境产生归属感,而QQ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交友环境和交流环境。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世俗偏见的他们在QQ上却可以获得更加单纯的感情归属。当地的一位司机和心远说:“在 QQ 上就是说你想说的。(网友)他们喜欢听就听,不喜欢也没关系。常常在QQ上聊的都是真的欣赏你这个人的。这种关系其实很纯的,不是说因为你钱多就喜欢你,或者你做大官就喜欢你。他不管你要钱不管你要升官发财,都是普通人,没有利害关系,很纯的。”

流水线女工正在使用手机


社交网络就是外面的世界

——“见世面才是社交传播的意愿。”


       心远发现,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却很少与家乡的亲友联络,他们多数时间活跃在满是陌生人的QQ群里。在镇上打工的厨师小陈告诉她:“有时候,不是不想联系,就是联系了也没什么话可以说。过年回去的时候,除了聊聊以前的回忆,就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聊了,生活不太一样了,话题就没有了。”

        对许多农村来的打工者而言,他们出来就是为了见世面的,而QQ上的陌生群体对于正是他们所想要建立起联系的所谓“外面的世界”。

心远手绘一家人围坐在炉灶前看手机视频


描绘即将到来的生活

——“手机之外的世界很难熬吧”


        “人们常说先苦后甜,中国人一直以来就有为未来而活的理念。”未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未来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想象,而网络似乎将这种“无形“变成了有形,将“抽象”逐渐形成“具象”。对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仿佛通过网络看到了他们的“未来”,而社交网络也逐渐成为他们建造另一种与现实全然不同的生活的手段。

       在许多工厂女孩的QQ空间里,心远看到了诸如“浪漫婚礼”、“城堡宫殿”、“风光美景”……也许不走进他们你也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喜欢发这些图片。但是在了解了他们当下的处境和生活状况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无一不流露出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愿望,对他们而言,那就是即将到来的生活。





——心远语录——


  • 关于人类学——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人类学的本质就是通过研究人的关系来研究人。就好像我们要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只有放在上下文语境中才能得以理解。人们怎么说的,人们怎么做的,人们说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三者之间是不一样的,人类学的研究就是试图发现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怎么做的。”

 

 

  • 关于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美好想象在技术上是可能实现的,但其实社交网络不是单纯的拉近或者梳理了社交距离,它只是把人放在了恰当的距离上,把人放在一个可以调控的距离上,能够低成本的维持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可控性社交”。

 

  • 关于人与科技——

“有一个非常错误的想象:在科技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没有中介的。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文化的连接,人是包裹在文化中的。即使当我们面对面交流时也会产生许多无形的期待,这种中介就好像空气一样,充斥在我们周围。从来不存在没有中介的人际关系,科技只是改变了中介方式,但却并没有改变人际关系,用我们的“获得理论”来讲,在未来我们只是会从科技中来获得人性中缺失的部分。”



心远博士田野笔记




相关阅读:


理解一个工厂女孩的QQ空间



心远博士分享直播视频回顾即将上线


敬请关注




编辑/S君


【S-Tech往期回顾】(请直接点击查阅)

VR心潮”系列研究

  1. 在VR中我们更容易路痴?本体运动反馈是问题关键

“SNF社交斋戒”系列研究

  1. 前序篇1:为什么你就是对手机拿得起却放不下?

  2. 前序篇2:社交网络让我们更孤独?尚!无!定!论!

  3. 前序篇3:说碎就碎的玻璃心,百口莫辩的社交网

“微红学”系列研究:

  1. 你为何拒绝一只滚烫的红包?

  2. 红包来了,你抢还是不抢?

  3. 微信红包:线上线下社交的密码本

“音乐与互联网”系列研究:

①情绪篇:《音乐是秘密,你已经暴露了自己 》

②技术篇:《用技术豢养你尊贵的耳朵》

③人物篇:《互联网对音乐人做了什么?!》

④社交篇:《民谣爱分享,古典很低调? 》

⑤彩蛋篇:《5分钟带你回顾“音乐与互联网”专题研究 》


“探微:科技与人”系列研究:

《微信点赞社交中的“观察者” |》

从女仆咖啡厅看自组织与社会关系重塑

《没有雾霾,我们将无法呼吸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