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盘点】2020行业十大关键词

调味人都在关注的 调料家 2023-04-14

不平凡的2020年,带给调味品人太多的回忆与感悟。

这一年,我们沐风栉雨,共克时艰;这一年,我们万众齐心,其利断金;这一年,我们心怀希冀,坚定前行;未来,终将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调料家》也以自己的方式见证了这个难忘的2020年——《调料家》在超过300天的时间里,10多位伙伴走了上百个城市、区县,总路程超过50万公里,提供了总计逾35万字的原创报道,客观记录了调味品行业在这一年里的高光时刻与难忘瞬间;更力图还原事件本身的同时,清晰梳理市场发展的脉络与行业趋势的走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拥抱充满希望与梦想的2021年之前,《调料家》再次回顾“不平凡”,从过往报道中寻整理出2020年难忘的十大行业事件,更总结了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十大趋势关键词。
2021年,愿国泰民安,愿我们的行业“味来得胜”!

 “供应链变革”提速




2020年受疫情黑天鹅事件影响,对整个调味品产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疫情期间,餐饮行业成为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海底捞、九毛九等餐饮行业巨头纷纷在上半年业绩纷纷受挫。此次疫情也加快了整个调味品行业供应链变革的进程。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柔性化定制趋势开始呈现。疫情让人们更加重视食物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品牌,还是口碑和卫生,进一步加速了餐饮行业走向连锁化、品牌化。
这样的趋势也为调味品标准化定制带来了机会,相较过去客户提供配方,企业负责生产的OEM(代工)模式不同,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由企业进行配方研制、生产的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开始走俏。而这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后者参与研发,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能否满足个性化需求有着更高要求。
比如除了定制复合调味料龙头日辰股份,全国还包括重庆聚慧、四川新雅轩、圣恩股份、申唐产业等众多以餐饮标准化定制服务为主营业务的调味品企业,并且业绩也是一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在餐饮连锁化过程中,一些走在前面的巨头已经依托自身规模,开始自建标准化的中央厨房,为自有品牌门店供应工艺、口味恒定的调味产品。
比如早在2018年,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在眉山中国泡菜城建设火锅底料、调味粉等生产基地;2020年初,大龙燚斥资亿元在四川广汉建设占地60亩的“辣海”火锅调味料生产基地,正式进军火锅底料和调料品供应链市场。该供应链工厂预估年产量为五万吨,后期可服务于近10000家餐饮门店。
此外,整个调味品供应链变革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传统B端供货商开始直面C端。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日辰股份、新雅轩、小龙坎、大龙燚等企业,纷纷推出自有C端零售品牌。另外,在火锅行业,通过火锅食材超市购买食材后在家吃火锅的形式也日渐兴盛。
比如,小龙坎旗下一个新的子品牌“小龙坎mini火锅菜”低调上线;海底捞在2020年也开设了“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2020年9月,盒马注册了火锅商标,并于11月4日宣布盒马火锅正式在全国盒马、饿了么同步上线发售,售价大约相当于火锅店的五折左右;蜀大侠也推出定位火锅食材的“自然馋”,形式和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业态相似,目前已发展出上百家店面……
但显然,对于业态相对传统的调味品行业而言,整个产业的变革正在逐步加快。



玩转线上老树开新花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年轻人除了入得厅堂以外,也开始下得厨房。这也导致了调味品销量激增,尤其是简单方便的复合调味品,线上渠道成为了年轻人的首选。


据京东电商平台疫情期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前后一个月期间,京东平台调味品成交额增长超过129%。带动了部分调味品企业线上销售业绩上涨。
在此大趋势下,以线上为主战场的新势力调味品企业竞相入局,甚至不少网红达人也推出了自己的调味品品牌下场角逐。
辣酱领域,目前“露脸”最多的是林依轮创办的饭爷、网络红人李子柒创办的辣酱以及依靠外卖渠道崛起的虎邦辣酱。此外,岳云鹏的“嗨嗨皮皮”、张嵩的“嵩二”等也在逐步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老干妈不再是一枝独秀。 
在复合调味品品类中,酸菜鱼调料较为火爆。传统调味品企业天味食品、颐海国际、方便食品黑马白家食品、主打酱菜类的吉香居旗下都有自己的酸菜鱼调料品牌。
《调料家》就酸菜鱼调料为关键词在淘宝进行搜索,无论是从综合数据还是销量数据来看,天味食品旗下的“好人家”酸菜鱼调料都稳居第一位,累计1.4万人付款。由此可见,天味食品作为一家传统的调味品企业,正在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不断让自己的品牌年轻化。
火锅底料作为复合调味品的第二大子品类,竞争也异常激烈。从淘宝实时销量来看,海底捞火锅底料排名第一,累计24万人付款。其次是为好人家、德庄、饭爷、李子柒。
事实上,仅在抖音就有近4000万粉丝的李子柒,影响力早已超出美食分区。依靠自身IP的背书,李子柒同名品牌选择投放大量头部达人。像是“放扬的心心”、“仙女酵母”、“我是不白吃”等,都是千万粉丝规模的头部红人,投入程度可见一斑。 
也因为此,除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以外,直播带货、新零售营销方式被重视,不少传统调味品企业开始试水直播带货,从电商渠道开始拓展至新零售,挖掘私域流量渠道,逐渐完善和引入新营销玩法。
中炬高新在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正在抓住线上各平台销售机会,做好电商渠道开发工作,并引入新营销玩法直播带货,实现“销售高速增长和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同时启动抖音自媒体运营、与名厨APP运营商广告合作,丰富新媒体传播矩阵。涪陵榨菜也在上半年尝试开展网络直播带货,“跟上品牌宣传新潮流、新模式,吸引培养乌江新的主力消费者,不断提高乌江品牌知名度和巩固市场基础”。



“渠道下沉”成主旋律




国内调味品主流市场如今已可谓是红海一片,无论是市场端还是资本端都是如此。不过,整体来看,行业高度分散的大格局并没有改变,随着行业集中度正在不断加快,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区域强势品牌,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市场份额,“渠道下沉”为主要特点的渠道策略正在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流选择。


而这一趋势在上市龙头企业中体现尤为明显。
以酱油品类为例,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加加食品、千禾味业等领跑军团在2020年进一步加快了渠道下沉的步伐。
其中,海天味业在2020年前三季度经销商达到6739家,较2019年末净增933家,平均单季度增幅超300家。而随着渠道的不断下沉,也为海天味业的业绩提振起到了直接作用。
作为海天味业的老对手,中炬高新旗下主营调味品业务的子公司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味鲜”)同样没有放慢渠道下沉的脚步。2020年前三季度,美味鲜的经销商数量为1329家,增长了30%以上。
作为区域品牌朝全国化拓展的典型代表,2020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的经销商数量达到1296家,较2019年末的1140净增156家。众所周知,千禾味业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大本营西南和华东,而在上述报告其中,千禾味业除了西部和南部市场之外,东部、中部和北部区域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已旗鼓相当,均达到了200多家,这为千禾味业均衡外部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除了上市企业,一些区域强势品牌也在不断对外拓展,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重点市场的品类竞争态势。比如山东的欣和、巧媳妇,山西的紫林、水塔,火锅底料品类中的颐海国际、天味食品、重庆桥头、名扬食品等等。
其中,山东欣和为了加大外围市场的布局,推出了禾然有机、六月鲜轻酱油等高端产品,率先围绕全国重点发达城市布局,以高端化形象跻身一线市场,而在下线市场则主要依托味达美、葱伴侣等大单品强势掘金;同在山东的巧媳妇则专程从其他快消品类行业挖来资深人士,围绕沿海一带加紧布局。
颐海国际先后在2018年和2019年开始推行合伙人制度和“师徒制”,将负责业务单元利润额的约5%用作核发奖金,显然,此举加大了颐海国际“合伙人”的市场开发热情,逐步将经销商由省、市往县、乡市场下沉拓展。
而天味食品则在渠道下沉的同时更加直接的强化经销商队伍的管理,2020年先后处罚淘汰了一批有窜货行为的经销商,为企业在渠道下沉过程中扫清障碍。
综上,无论什么品类和品牌,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渠道下沉已经成为成功品牌的必经之路。



“报团取暖”才是春




调味品行业是所有快消品类中,区域格局最明显的细分领域,因此,“抱团取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式。


在酱油品类中,有以海天味业、中炬高新为代表的广东军团,有以千禾味业、清香园、大王为代表的四川军团,有以欣和、巧媳妇、玉兔等为代表的山东军团,以加加食品、龙牌为代表的湖南军团……
而酱油之外的其他品类中,还有四川的郫县豆瓣和中式复合调味料集群、山东乐陵调味品产业集群、重庆涪陵榨菜产业集群、山西清徐老陈醋产业集群、四川眉山泡菜产业集群……
但在这些产业集群中,大多呈现出缺乏龙头带动、多而不强的产业现状。
以榨菜为例,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3601家榨菜相关企业,重庆以2363家企业排名第一,其中,仅重庆涪陵区就有1745家,占比全国总量的48.5%。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酱腌菜年产450万吨,包括泡菜、榨菜、酱菜、新型蔬菜制品,占比约45%、22%、11%、22%。但具体到榨菜行业,行业规模数据并不统一,有草根调研数据认为榨菜行业出厂总规模为80亿元,涪陵市占率为25%。但在整个榨菜行业,仅有涪陵榨菜一家上市企业,但其营收规模尚未突破20亿(2019年营收19.9亿元,为史上新高)。
换句话说,剩下的60亿元左右的榨菜市场要由另外3600家企业来共同分享,其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而这种高度分散的格局在泡菜领域同样明显。以四川为例,据《农民日报》报道,中国有三分之二的泡菜产自四川,早在2018年,四川泡菜产值就达330亿元。而眉山泡菜又占到了四川泡菜的半壁江山,2020年1月到10月间,眉山东坡泡菜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60多亿元。截至2018年,眉山市共有标准化泡菜原料基地46万亩,泡菜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12家。
具体到企业看,根据草根数据,吉香居年营收在10亿元左右,为行业第一,紧随其后的还有李记泡菜、盈棚泡菜等都在5亿元左右。但相对数百亿的整体市场规模,其体量算不上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多而不强的中小型企业的突围战已经势在必行,但其难度并不小。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要突围,抱团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论是复合调味料也好、泡菜也罢,产品同质化已经成为时下主流的行业现象,而要在这种背景下突围,或许大家可以试着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抱团思维寻求突破,才能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市场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



 组队“冲刺IPO”




2020年11月18日,GOMI资本孵化器与四川友联味业食品有限公司(简称“友联味业”)签订《上市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又一家川调企业加入上市梯队。


2020年11月23日,仲景食品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价格39.74元/股,发行市盈率46.27倍,当日报收120.80元,总市值突破120亿元至120.8亿元。
2020年11月24日,《调料家》发现四川证监局官网发布了四川眉山市的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香居”)的辅导备案基本情况表。吉香居辅导备案的日期在2020年10月22日,由华菁证券有限公司作为保荐机构,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吉香居是继《调料家》梳理过的丁点儿股份、幺麻子、友联味业之后的第四家欲上市的川调企业了。
调味品行业近两年发展颇为迅猛,特别在疫情期间的表现更是凭借其“刚需”的特性,实现逆势上扬。但对于调味品企业而言,疫情期间带来的利好并不能解决公司一系列的问题。
拿上述几个企业来分析,它们多为区域品牌,且各自公司的经营也面临着不同的隐患。例如丁点儿股份因销售模式单一被人诟病;幺麻子面临产品单一的问题;友联味业目前的全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体量较小......
企业小而不强、渠道弱且分布不均、品牌优势不明显,公司想要拥有竞争力,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上市或许是缓解自身经营问题的“良药”。 
有分析认为,目前调味品企业扎堆上市,一方面受创业板注册制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重大举措推动;另一方面基于当下行业竞争需求。 
事实上,就调味品整个大行业而言,相较于2015年之前的突飞猛进,近几年行业已进入增速放缓阶段,产品呈细分化、多元化、结构性升级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复合调味品市场扩容和中高端产品增速加快、企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等。此外,资本运作正在成为调味食品行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重要推动力。 
另外,当前很多调味品企业都存在产品、品类、渠道、场景、消费人群单一等问题,这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更使得企业无法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资本的介入对于产品单一的调味品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渠道、实现企业的告诉扩张都十分有利。
同时在2020年,许多调味品上市企业的市值、股价也如有助攻一般地增长,给予了投资者不少信心。当然,这些企业的股东在公司良好的走势下通过减持公司股票获得了不小的收益。



“餐饮调味品标准化定制”的春天




无论是调味品还是餐饮行业,都是当前正高速发展的两大朝阳产业,并且两个行业之间还有着一荣俱荣的密切关联,毕竟,餐饮渠道是调味品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调味品在餐饮消费中的比重约10%,部分餐饮企业使用调味品的成本甚至达到20%,而世界平均水平普遍在18%以上。
但《调料家》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业内人士对上述调味品在餐饮消费中的占比数据有不同意见,毕竟菜品或菜系的形式不同,对调味品的消费量自然也不同。那我们就保守的按5%计算,调味品在全年整个餐饮市场体量至少在2000亿以上。
另外,有投行人士表示,餐饮调味品标准化定制市场体量约在5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增长至800亿元。
但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具备两面性,“机遇与挑战”也是当前餐饮调味品标准化定制市场中的热议话题。
从市场机遇层面分析,首先,餐饮调味品标准化定制市场具备“难攻易守”的行业特性——每家从事餐饮调味品标准化定制的企业都有自身的技术壁垒或门槛。
其次,行业未来前景可期。从消费端看,随着餐饮企业用工成本的攀升,餐饮品牌洗牌已成定局。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00万家左右服务于社区的餐饮小店,可以说,未来社区店将是餐饮大品牌的红利。



高管变动,换帅如换刀?




行业大佬的进退,不仅是企业的人事变动,往往也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行业与市场的走向。

2020年9月21日,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董事会召开第四届董事会2020年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公司董事长的议案》,议案显示:“公司董事会一致推选李红霞女士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四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
据公开资料显示,新任董事长李红霞女士为80后,中国国籍,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历。历任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行行助,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第四财富中心北京区副总经理,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
从李红霞女士的简历判断,并非传统快消品行业出身,而属于金融行业的精英。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李红霞担任加加董事长也许会将更多精力放在资本运作层面。
这不是ST加加短期内的首次高层变动了。自2019年11月至今,ST加加至少已进行了4次人事变动。
同时,有“醋中海天”之称的恒顺醋业也在2020年7月进行了一次人事变动:恒顺醋业营销总监高云海因工作调动,辞去公司营销总监职务,该职位由现任恒顺集团董事,恒顺醋业董事、总经理李国权兼任。
有业内人士认为,恒顺集团高层人事变更,很可能是由于子公司恒顺醋业业绩不佳、发展缓慢等原因。而此次高云海的去职,或许是公司重塑营销团队的步骤之一。
另外,李锦记的高层变动也引起业内人士关注的高度关注。
2020年12月1日,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对外宣布,从即日起委任林碧宝女士为李锦记酱料集团行政总裁,在此之前,该职位由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兼任。
据李锦记方面介绍,林碧宝女士在不同知名跨国食品公司拥有逾25年的工作经验。加入李锦记前,林女士任职达能集团生命早期营养品业务的大中华区区域副总裁。
由此可见,林碧宝不仅长期沉淀在国内快消品市场,且对市场层面有丰富的操盘经历。这对于业态相对传统的调味品行业而言,必定会注入一些新的想法和市场策略。

 


“扩容增产”,调味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周期




随着餐饮、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家庭端的消费升级,调味品市场规模正进一步扩大,数据预计,目前市场规模已增长至4000亿元。


不过,当下,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3345.9亿元)计算,百强企业仅有约31.4%的市场占有率;而14家上市公司,是行业绝对的头部集团,合计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足20%。
在大行业小企业的背景下,调味品行业的头部企业们,也在加大力度开拓新市场,均在加大产能建设。
中炬高新在2019年春节公布了未来5年规划,根据规划,中炬高新2023年将拥有中山、阳西厨邦和阳西美味鲜三大生产基地。其中阳西三期已于2020年投产,中山基地技改扩产、阳西美味鲜将分别在2022、2023年完成。
而同样以酱油为主营业务的千禾味业也表示,为进一步优化公司产能布局,提升规模效益,快速响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拟调整36万吨调味品生产线项目为建设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
另外,天味食品也在2020年5月披露了上市以来第一起定增项目。天味食品拟募资不超过16.3亿元,用于“天味食品调味品产业化项目”和“食品、调味品产业化生产基地扩建建设项目”。2020年7月3日,该申请获得证监会受理。
由此看来,在行业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这些调味品头部企业正在通过产能跑马圈地,产品高端化、功能化研发,智能制造布局等,抢先确立竞争优势。
但扩容增产也需要企业“量体裁衣”,还需要评估扩增产能与市场需求产的平衡,考虑扩产是否匹配企业的发展速度,否则也会引发市场争议。
11月11日,涪陵榨菜第二次修改定增预案,然而就在定增方案发布第二天,涪陵榨菜盘中大跌8%。
涪陵榨菜定增的目的本是用于主业扩产,拟将募资中的29.5亿元用于投资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包括产能逾40万吨原料车间和20吨的榨菜车间扩产;另外3.5亿元用于投资涪陵榨菜智能信息系统项目。在涪陵榨菜的这份定增方案中,产能扩张是否必要为其最受质疑的一点。
首先,涪陵榨菜生产的核心原料为青菜头,当涪陵榨菜本项目达产后,青菜头年需求量将翻倍,原材料可能无法得到充足供应。
其次,涪陵榨菜产量和销量近几年呈下滑态势,要消化这些产能,意味着涪陵榨菜在未来5年产量的平均增速要达到20%以上。
很显然,来自资本市场的反应并不看好涪陵榨菜用于扩充产能的定增方案,也侧面说明扩容增产必须建立在供给侧优化改革的基础之上,而并非在产能上一味做“加法”,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是“最优赛道”




调味品行业2019年收入4205亿元,其中复合调味料收入占比18.09%,为最大子行业。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复合调味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复合调味料行业收入661.21亿元,2019年预计可达760.86亿元,2010-2019年复合增长15.07%。
复合调味料按照品类可进一步细分为五个品类:鸡精、西式复合调味料、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日式韩式等其他复合调味料。其中,火锅底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行业是当前行业最优赛道,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赛道最宽、渗透率提升空间最大、行业格局分散。
据Frost&Sullivan预测,2015-2020年,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速最快,将实现16.9%的复合年增长率。随着餐饮以及外卖业的快速发展,中餐连锁与对中餐标准化的需求不断提高,餐饮企业越来越倾向大量采购复合调味料。
据国盛证券分析,B端受益于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及复合调味料加速渗透,估计B端复合调味料市场空间约2350亿元。同时,未来这一品类在C端仍有较大潜力挖掘。
国盛证券认为,C端来看,我国人均复合调味料的消费支出较日美仍有较大差距,结合饮食习惯的差异,中性估计我国人均复合调味料的支出水平仍有超三倍的提升空间,则C端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约为2346亿元。
如颐海国际、天味食品都在上半年呈现出了良好的销售态势与增长空间。这主要得益于上半年疫情期间“宅消费”盛行,而火锅底料产品刚好迎合了“吃货”的口味需求,成为在疫期中“逆市上扬”的品类之一。
颐海国际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火锅调味料上半年实现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12%,占比达到54.8%。其中,向第三方销售火锅调味料产品收入同比增长89.5%;中式复合产品上半年实现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16.4%。
而天味食品披露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9.19亿元,同比增长45.98%;归属净利1.997亿元,同比增长94.62%。而火锅底料和川菜调料两大系列合计占到总营收的94.67%。
而如果在复合调味品这一大品类中细分,川调(川式调味品)有望成为行业最大风口。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数据,2020年整个复合调味料的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元,其中火锅调料和中式复合调料加起来的市场规模为578亿元,占整个复合调味料的38.5%。
而在火锅调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中,川调又要占据70%左右,如果再加上佐餐菜、辣酱、调味油、蘸料这几个品类以及餐调定制,整个川调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600亿元。



“不务正业”,巨头忙跨界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何况,对正处于黄金发展周期的调味品行业而言,并不缺乏风口市场,这就为一众调味品巨头跨界试水新市场提供了充足信心。
2020年,火锅底料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凭借酱油、蚝油成为“调味品之王”的海天味业也悄悄杀入这一市场。
8月,海天味业旗舰店推出了首款海天牌火锅底料,有韩式辣牛肉、新疆番茄等四种口味,从产品的包装设计来看,偏向“年轻化”“卡通化”的风格。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天味业选择火锅底料这一新赛道并不意外。数据显示,2018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近几年增幅达到15%左右。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10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400亿元。
而海天味业的主业酱油行业已经步入市场成熟期。2012年至2018年,我国酱油行业规模增长从11.45%逐渐滑落至9.00%,增速趋于放缓。量增始终是行业增长驱动因素,但面对我国人口增长乏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实情况,酱油行业未来的量增趋势不容乐观,海天味业不但需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而除了火锅底料外,中式复合调味料则是海天味业选择的另一个“跨界”品类。
就在2020年年底,海天味业推出“快捷方式”中式复合调味料,包括香辣小炒酱、清香焖锅酱、清爽沙拉汁、高汤卤水汁、浓香红烧汁、酸甜糖醋汁、酸辣鱼香酱7款产品,主打“一周不重样”。
无独有偶,在2020年10月16日举办的“2020太太乐鲜味科学聚力未来研讨会”上,太太乐正式发布了菜谱式调味料、焕新升级的鸡粉调味料、鲍汁蚝油等三款产品,助力消费者解决“简单、美味、安全”的痛点。
至此,太太乐的调味料产品已覆盖固态复合风味调味料和液态增鲜调味料两大类,拥有不同系列的多个子品牌,产品规格近300个品项。
而以B端业务为主的海底捞关联企业颐海国际,也在2020年加快了布局方便食品市场的步伐。2020年4月,在天猫海底捞调味料旗舰店,新上架了冲泡式方便酸辣粉和米饭两款产品,其中冲泡米饭有5种口味,酸辣粉则为3种口味。
值得注意的是,颐海国际这两年一直在大力发展方便速食业务。根据其2019年年报,方便食品业务实现收入9.99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122.3%。就2020年的发展规划,颐海国际表示,其策略重点依然是产品开发、渠道建设、终端营销、海外扩展和供应补充,其中产品研发仍将围绕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及方便速食品类等持续推陈出新。
毫无疑问,随着上述巨头持续发力搅动新市场,细分品类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而未来五年内也可能涌现出新的百亿规模企业,推动整个调味品行业进入更为激烈的规模化竞争阶段。


· END ·



往期精彩荐读:


内容交流/采访/转载  |  微信:sanshao520875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5400117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