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盘点】2020行业十大热点事件

调味人都在关注的 调料家 2023-04-14

不平凡的2020年,带给调味品人太多的回忆与感悟。

这一年,我们沐风栉雨,共克时艰;这一年,我们万众齐心,其利断金;这一年,我们心怀希冀,坚定前行;未来,终将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调料家》也以自己的方式见证了这个难忘的2020年——《调料家》在超过300天的时间里,10多位伙伴走了上百个城市、区县,总路程超过50万公里,提供了总计逾35万字的原创报道,客观记录了调味品行业在这一年里的高光时刻与难忘瞬间;更力图还原事件本身的同时,清晰梳理市场发展的脉络与行业趋势的走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拥抱充满希望与梦想的2021年之前,《调料家》再次回顾“不平凡”,从过往报道中寻整理出2020年难忘的十大行业事件,更总结了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十大趋势关键词。
2021年,愿国泰民安,愿我们的行业“味来得胜”!




“逆市上扬”!这些调味品企业亮了




调味品行业与餐饮业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餐饮业发展,不少调味品公司中来自餐饮端的收入已占到50%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企业纷纷闭店、现金流吃紧、家庭端消费又难以弥补缺口,中国调味品协会秘书长白燕曾预估调味品企业一季度业绩将同比下降10%左右。


2020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大部分的调味品上市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在疫情之下实现逆势上扬。即便个别企业未实现高速增长,业绩也在逐渐回暖。
其中,以酱油为主营业务的海天味业、千禾味业、加加食品、中炬高新集体高开:
海天味业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70.86亿元,同比增长15.26%。实现归属净利45.71亿元,同比增长19.20%。其中,海天味业前三季度酱油收入提升12.09%至97.27亿元,在前三季度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50%。
千禾味业前三季度营收增长31.45%至12.22亿元。归属净利提升63.67%至2.24亿元。其中,据千禾味业公布的经营数据公告,第三季度单季,酱油收入增长35.40%。
中炬高新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8.1亿元,同比增加7.90%,实现净利润6.68亿元,同比增加22.4%,旗下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美味鲜”)仍为营收主力。
前三季度,美味鲜实现营收37.22亿元,同比增加10.87%,实现净利润6.71亿元,同比增加23.67%。
而从美味鲜的主营产品来看,前三季度,酱油实现营收23.4亿元,同比增加9.39%。
ST加加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78亿元,同比增长7.03%;实现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2.81%。在新战略落地实施以来,业绩逐渐回暖。
同时,以川式复合调味品为主营业务的天味食品业绩表现也颇为亮眼。
天味食品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25亿元,同比增加41.47%;实现净利润3.20亿元,同比增加63.78%。
其中,火锅底料、川菜调料成为天味食品主要营收来源,二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7.28亿元和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75%和40.39%,二者分别占到了总营收的47.75%和47.21%,合计占比达到94.96%。
上述企业为何能实现逆势上扬?《调料家》通过对比各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发现,餐饮渠道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业绩双增的公司大多主打家庭消费端。同时,覆盖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为调味品公司深入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疫情期间不少调味品公司能逆势增长的原因。
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于传统消费的改变也在不断深入,线上销售成为调味品公司新的必争之地,电商也成为调味品公司的必备渠道,在各公司年报中无一不提及加强在电商渠道的布局规划,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线上市场占有率。



“醋都”之争上热搜




作为业态相对传统的调味品行业,实然和C端消费者的互动频率相对还是滞后的。但在2020年,由“醋都”落户镇江而引发了山西和江苏两地网友“吵”了起来,还登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


而“醋都”之争背后,提现更多的还是关于国内两大食醋产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众所周知,山西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福建永春醋同为我国四大名醋,但从产业规模上看,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却走在了行业前列。
镇江食醋产业在技术、产品、运营、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年产量已达50万吨,占全国20%以上;产品种类覆盖高、中、低档食醋300多个品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食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以及一批全国知名食醋配套企业;产业产品已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食醋出口总量的60%以上。
目前,镇江市共有香醋企业43家,拥有恒顺、丹玉、恒康、恒大、金山寺等十多个自主品牌。其中,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规模最大、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食醋生产企业,连续25年国内食醋销售收入位居第一。
而山西食醋年产规模达80多万吨,位列中国食醋之首。其中,全省近130家醋企业主要分布在清徐,清徐食醋年产规模达70万吨,位居全国区域食醋产量规模之首。
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是全国最大的老陈醋生产基地,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陈醋之乡,形成了以紫林、水塔为龙头的食醋产业集群,此外还有宁化府、水井、吴阁老、清泉、四眼井、龙眼井、海霖食品、福益德食品、红梅等众多品牌。截至目前,全县食醋年产规模达到70万吨,占全省的80%以上,全国的20%,年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
目前,我国食醋行业年产量约500万吨,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百强企业中,食醋产量在1万吨以下的有7家,占比20%;总产量在1-5万吨的企业有22家,占比61%;产量在5-10万吨的企业有3家,占比8%;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食醋企业有4家,占比11%,行业产量结构分散。
目前,位列产能前五大醋企分别为恒顺醋业、山西水塔、紫林醋业、海天味业和四川保宁。
坦率的说,在恒顺醋业的带动下,镇江食醋产业要更占优,不过,山西陈醋也在奋起直追,山西水塔和紫林醋业正在摩拳擦掌的朝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相信后者在获得资本加持之后会得到加快发展。不过,随着海天味业、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上市企业纷纷在食醋领域加码,对于传统食醋酿造企业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因此,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今天,中小型食醋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更加残酷。



“减持”成风!8家调味品上市企业大股东减持超21亿元




调味品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化,2016、2017年资本热度攀升,2020年其与线上食品品牌、小家电一同跻身大消费领域3大热门赛道。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3345亿元,8年间复合增长率为7.5%,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同时,资本普遍对调味品关注度很高。从鲸准、企名片的融资数据来看,2017-2020年9月,共30个项目完成融资,2020年1-9月有3个。
一位长期关注调味品行业的投资人士向《调料家》透露,2020年前三季度,整个股市大行情还是趋好的,这和整个经济大环境有关系,尤其在调味品领域,在2020年疫情影响之下,一些刚需品类的上市企业就会表现比较“抢眼”,所以2020年整个调味品市场在股市的表现都比较好。
如海天味业,2020年1月2日截至收盘股价为108元/股,截至2020年12月21日收盘,股价上涨至194.30元/股;而千禾味业2020年1月2日截至收盘股价为21.31元/股,截至2020年12月21日收盘,股价上涨至38.91元/股。
在资本的助推下,许多调味品上市企业的市值、股价也如有助攻一般地增长,给予了投资者不少信心。当然,这些企业的股东在公司良好的走势下通过减持公司股票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也进一步加强了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据《调料家》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1月2日—2020年12月11日期间,千禾味业的股东减持数量最多,伍建勇、伍超群等几位股东减持总金额超10亿元;天味食品股东共减持超0.3亿元;日辰股份股东共减持超1亿元;安琪酵母股东共减持超8亿元;梅花生物股东共减持超0.019亿元;道道全股东共减持超0.8亿元;佳隆股份股东共减持超0.7亿元。
对此上述投行人士向《调料家》表示,从资本层面看,减持并不代表好或者不好,关键要看股东什么时候减、减多少。公司上市哪有不减持的、要不然上市干嘛?但过于频繁地减持,也会削弱资本市场或者经营市场对上市主体的信心。   
毕竟,就企业经营层面而言,任何企业都需要一个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与发展空间。



加加“戴帽”记




2020年6月15日,头顶“酱油第一股”光环的加加食品正式戴帽,证券简称由“加加食品”变为“ST加加”,股票日涨跌幅限制变为5%。


这是因为公司在自查中发现存在为控股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违规担保的情形。截至6月12日,存在的违规对外担保本金余额合计4.66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9.94%。
根据深交所规定,公司违反规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余额在五千万元以上,且达到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以上,如果公司对上述违规对外担保事项无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虽提出解决方案但预计无法在一个月内解决的,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
从2020年5月11日-2020年6月11日,一个月过去,公司“食言”了,于是顶着“酱油第一股”光环的加加食品被ST。
12月8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ST加加2.16亿股存在新增轮候冻结。截至公告日,卓越投资持有ST加加股票2.16亿股,占总股本的18.79%。
实际上,除了卓越投资,ST加加实际控制人杨振及一致行动人肖赛平和杨子江所持公司股份亦被司法轮候冻结且全部处于质押状态。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ST加加股份质押比例共计42.17%。
 “潜伏”在ST加加周围的危机不止于此。
首先是高层变动颇为频繁,李红霞从2019年11月18日担任ST加加董事及副董事长职务到近日的ST加加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杨旭东从2019年11月18日担任ST加加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到2020年3月18日再次递交辞呈,杨旭东在ST加加仅仅工作了4个月。
加加食品的多元化运作也没有太多亮点:收购云厨电商51%股权、收购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100%股权......但结果都差强人意,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实质性的进展。
所幸,ST加加似乎开始回归主业,重视起了“打酱油”。三季度报告显示,期内加加食品实现营业收入15.78亿元,同比增长7.03%;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2.81%。
2020年11月24日杨振表示,公司将扎根调味品行业黄金赛道,将加加减盐生抽打造为中国酱油行业的头部品牌产品。不过有行业人士却表示:加加食品的品牌力很难支撑起其高端化的布局。如此来看,ST加加想“摘帽”,还需要有更亮眼的表现。

 


金龙鱼上市,大象“起舞”




2020年10月15日,“粮油一哥”金龙鱼登陆创业板,截至当日收盘大涨118%,市值突破3000亿元,位居创业板市值第三位。


据公司2019年12月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益海嘉里的营收分别为1507.66亿元、1670.74亿元和1707.43亿元。
从年营收来看,金龙鱼(益海嘉里)等于2个贵州茅台。2019年年报显示,贵州茅台2019年的营收为888.54亿元,蒙牛乳业2019年的营收为791.64亿元,伊利股份2019年的收入为902.23亿元。
从1991年生产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到如今有望成为创业板上规模最大的快消品上市公司,益海嘉里用了29年。
益海嘉里登陆创业板,“内资”身份几乎已经取得,将与中粮等本土粮油巨头将展开新一轮竞争。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粮油市场空间大,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凸显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而益海嘉里这家巨无霸在未来仍然会遭遇原材料波动风险,以及公司毛利率偏低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3月,公司产品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分别为88.82%、88.99%、89.08%和88.77%,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
公司原材料采购价格以国内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为基础,如果其中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毛利率方面,益海嘉里一直处行业较低水平。招股说明书显示,没有与公司业务完全可比的A股公司,从事与公司部分业务类似的A股公司主要有道道全、京粮控股、金健米业、克明面业和西王食品。公司2019年综合毛利率为11.4%,位于上述公司的中间水平。
对此,益海嘉里曾对外解释:“大豆压榨及小麦、大米加工等业务的原料占比相对较大,导致公司毛利率相对较低,但与竞争对手相比,益海嘉里的竞争优势是公司成功的商业模式及运营效率。”
同时,益海嘉里也表示,“在成功建立了散油加工和小包装油业务之后,益海嘉里将进入更高利润率的消费品及餐饮油、大米、面粉、挂面、酱油和醋等领域,带来长期的稳定增长和更高的利润率。”
10月30日晚,金龙鱼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1399.93亿元,同比增长11.71%;实现净利润50.9亿元,同比增长45.88%。用数据说话,益海嘉里金龙鱼这头“大象”正在自己的领域翩翩起舞。
 

李逵战“李鬼”,不为他人做嫁衣




近日,“海天”、“面条鲜”、“十三香”、“老干妈”这些被国内消费者广为熟知的品牌或品类,因商标问题登上各大媒体版面。


2020年12月6日,记者获悉,在关于“每夫”商标的有效性,以及是否与海天味业持有的“海天”商标构成近似问题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最终裁定,“每夫”与“海天”在调味品等类别上构成商标近似。
虽然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商标“复制、模仿”行为,但现实中,“李逵”战“李鬼”,维护自身权益,有时并不容易。
2020年5月15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就“服务和保障全省开放崛起战略”发布了十大典型案例,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加食品”)和四川清香园调味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清香园”)的“面条鲜”之争还被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发布。此案耗时4年,经过一审、终审、再审,湖南省高院最终认定使用同名的清香园公司系不正当竞争。
市场上曾经有一款调味品 “乐畅二十六香”,王守义十三香公司对该商标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历经国知局裁定、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三个阶段,最终赢得胜利。
2020年,海天味业在与江西青龙高科油脂有限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之间关于“海天HAITIAN”、“海天HAITIAN及图”等相关商标的五起二审终审判决中败诉。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天味业此次二审败诉,或许为其自身海天商标在食用油、食用菜子油、芝麻油、食用菜油、食用茶油、玉米油、花生油领域的维护再蒙阴影。
从上述案件中可以看到,如果海天味业在成立之初,就将其商标范围涵盖到所有品类,那么,其他企业注定没有办法再以“海天”商标从事经营活动,并且,青龙高科的产品,还是与海天味业目前的主营业务十分接近的食用油。
品牌被“套近乎”,如上述企业一样打官司维护自身利息不可避免。还有的企业提前筹划,将可能与自身品牌相似的名称统统注册,打造坚固的品牌护城河。中国商标网显示,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共注册192个商标,这是一个公司的无奈之举。一个做辣椒酱的的公司,总不会需要将近二百个商标去卖产品。
王守义十三香共提交了66件商标注册申请,十一香、十四香、十五香、十六香、十七香、十八香、十九香……“数字+香”的商标取名创意,简直和五粮液集团的“数字+粮液”如出一辙。
古格王朝创始人夏科强调:“重视商标,不仅是防止自己忙活半天给他人做嫁衣,更要考虑要聚焦什么产业的领域、以及未来的延展方向。”



“不讲武德”的“社团大战”




2020年,什么风口最火,社区团购!滴滴、美团、拼多多凶猛进攻,阿里、京东果断布局,“烧钱补贴、低价掠夺流量”,是大众对这场“社团大战”的最直观印象。


首当其冲受害的是本地连锁商超,实体店生意及电商部门业绩均受到一定影响。
对经销商而言,通路价格体系被打乱、利润受阻,没法完成销售任务。有些经销商第一时间上了社区团购的“快车”,获得了短期的增量,但窜货、乱价、跨区现象频出。
经销商反应激烈,自然将这种压力投诉到上游厂家,他们认为社区团购平台存在大量低价商品“不讲武德”,影响了自身利润。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2020年12月11日,社区团购被人民日报“点名”。
同样是在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其中提到,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这两则消息,恐怕并不是要一棒子打死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但巨头们确实应该借此机会冷静一下,思考社区团购如何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聚焦到调味品行业,近日有供货商陆续“怼”起了社区团购。华海顺达、金龙鱼、紫林醋业等公司纷纷下通知,禁止给“严重低价”的社区团购平台供货。
当然,商业世界利益往往是重要考量。如果社区平台不是只切割了现有的一块市场,而是为快消品市场带来新的增量,至少对于渠道的各个环节而言,也不是不能接受:限购、控价、差异化产品供应是目前“合作愉快”的几种方式。
有一种低价情况是:经销商以正常价格供货,但是平台用发放优惠券的方式,将价格砸下来。为了规避区域窜货风险,经销商会对该类商品进行限购,比如每人限购一两件。
12月9日,安井食品表示,遇到把价格打得特别低的情况,公司会先跟经销商说明情况和进行指导,但如果仍然存在恶意竞争的行为,公司会进行一些处罚。
周黑鸭产品已经入驻了多个社区团购平台,在各渠道产品规格设置上有所区别。比如商超便利是以小规格“趣享装”为主,线上电商同时兼顾常规规格和小规格“乐享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先明认为,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变化,意味着零售行业格局正发生变化,而厂家需要调整经销商体系以适应新变化。“未来,随着社区团购的量越来越大,厂家可能越来越重视这一渠道。”



“鹅妈之争”——不会当“网红”的品牌不是好品牌




腾讯和老干妈,本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在2020年却上演了一场剧情不断反转的纠纷事件。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在2020年4月24日发布了一则民事裁定书,原告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下称“腾讯”)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请求查封、冻结被告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名下价值人民币1624.06万元的财产。
2020年7月1日贵阳市公安局双龙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经初步查明,系犯罪嫌疑人伪造老干妈公司印章,冒充该公司市场经营部经理,与腾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其后,腾讯与老干妈发布了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和解。
事件虽已告一个段落,但老干妈与互联网巨头腾讯摩擦出如此之多的“火花”,也并非偶然——至少说明,老干妈在营销层面上的“求新求变”。
据工信部此前一份数据显示,目前调味酱市场规模达400亿,其中辣酱规模达320亿。不过从当下来看,辣酱行业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行业集中度较低。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经营范围含“辣椒制品”的企业超千家,其中老干妈所在的贵州省数量最多。近几年,辣椒制品企业每年新增百家以上。因此,辣酱市场的竞争,远比想象中的激烈。
一项关于老干妈的调查显示,46%的消费者希望老干妈在广告宣传上做出改变,30%的消费者希望在产品种类方面做出改变……企业希望通过创新焕发新生,而消费者则期待通过创新获得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服务。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以红色为底色、胸口印有陶华碧头像的卫衣惊艳亮相,燃爆了纽约时装周,成了不少人潮酷青年心中的网红单品。
随后,老干妈又和《男人装》玩起了跨界,推出了“定制礼盒”、“定制手提袋”等商品。
2019年,多年不做广告的老干妈凭借着一段鬼畜视频登上了微博热议话题榜。广告中的陶华碧是由一个元气满满的少女来出演,夸张的舞蹈和音乐,配上“拧开干妈”、“拧拧拧拧”魔性台词,让人很是上头,刷新了消费者对老干妈的原有认知。
2020年年初,老干妈再次“高调”出圈。情人节当天,老干妈官方旗舰店×淘宝上线“购物车相亲”活动,推出“1314瓶限量款”,每瓶瓶盖上都有“恋爱金句”,号称要“教你谈恋爱”。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老干妈做出上述改变,或是为应对新时代、抢占年轻消费者所做的努力。在当前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传统企业面对品牌老化、营销方式滞后等问题,企业唯有加强创新才能破局。



进击2020!上市公司市值屡创新高




2020年的调味品板块表现格外亮眼,海天味业、千禾味业、天味食品、涪陵榨菜的市值也水涨船高,增长势头强劲,在2020年多次刷新市值新高纪录!


为何这几家调味品企业能呈现出这样良好的走势?
首先,受疫情影响,消费者无法出门就餐,如涪陵榨菜这样产品单价低,消费频次较高,佐餐开胃功能突出,具有良好的居家消费特性,在疫情期间属于“受益品类”。
同时,疫情培养了消费者使用调味品的兴趣和习惯,导致酱油这类基础调味品销量激增,也就带动了如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以酱油为主营业务的调味品企业借势崛起、持续走高。
其中,就海天味业来说,除疫情带来的红利以外,其本身也在不断进行渠道下沉,接连推新。
据2020年三季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海天味业的经销商达到了6739家,东部、南部、中部、北部、西部经销商数量分别净增长76家、91家、213家、290家、263家,薄弱市场的渠道掌控力逐步增强。
在产品层面,海天味业2020年新推出了火锅底料、极简裸酱油等新品,积极抢占C端,迎合酱油高端化发展趋势。
另外,作为国内复合调味料生产商,天味食品2020年无论是业绩、市场拓展等各个层面也是一路“高歌”。
一方面,天味食品身处的赛道为调味品行业目前行业的“最优”赛道。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复合调味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复合调味料行业收入661.21亿元,2019年预计可达760.86亿元,2010-2019年复合增长15.07%。受益餐饮标准化和家庭便捷化需求提升,未来5年行业有望复合增长15%+。
另一方面,天味食品2020年在营销方面也颇下功夫。2020年9月8日,天味食品旗下的高品质复合调味品品牌“好人家”签约影视圈当红流量小生邓伦正式成为品牌代言人,全新品牌代言广告同日在江苏卫视、芒果TV、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各大媒体渠道全面发布。
疫情之下,具有刚需属性的调味品收获了不小的红利,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企业市值走高。另外,如海天味业、天味食品这样本身已处在头部的企业也在借助红利实现不断扩张、推新以及花式营销,进一步实现占位。



 “零添加”标识将被叫停?




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禁止标注“零添加”、“非转基因”、不得暗示强调食品适合婴幼儿、老人、孕妇特定人群……
显然,如果该征求意见稿顺利实施,对调味品领域中的各大知名品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或将倒逼诸多品牌变更推广策略和产品卖点。
在调味品领域,“零添加”、“非转基因”是近两年各大酱油、食用油企业主打的产品卖点之一。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加加食品、千禾味业等国内酱油品牌以及恒顺醋业旗下均有“零添加”系列产品,部分产品配料表中还有“非转基因大豆”等标识。

而在食用油领域,市场份额前几名当中的金龙鱼、中粮福临门、鲁花、西王、多力、长寿花旗下也有大量产品名称或外包装显著标注了“非转基因”字样;还有部分儿童调味品也在此次征集意见稿的调整范围中。
对于征求意见稿,四川清香园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营销总监张英明表示,在当前的调味品领域,尤其是酱油行业,“零添加”已经被用滥了,各个企业都在说零添加。而事实上,随着国内食品工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产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已经能够做到不需要做额外添加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保鲜、防腐等功能。
一般来说,食品宣称“零添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允许添加而不添加;另一种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剂,比如食品中未添加三聚氰胺、一滴香、肉中宝等,它本就不应该出现在产品里,标明“零添加”更是多此一举。
从目前国内消费者的总体水平看,绝大部分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是有误区和盲区的,缺乏对其科学、合理的认知,也导致谈“剂”色变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也让许多食品生产企业在营销推广过程中,抓住消费者“零添加就是好”的消费心理,大打“零添加”牌。
“零添加”概念对一些实力强、有研发优势的企业而言,并非高门槛。但对于一些实力有限的企业而言,零添加就成为一个模仿竞品的“幌子”,最终导致市场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因此,此次征求意见稿如果能顺利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行业有序竞争和遏止行业标识乱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便“零添加”等标识不能用了,但整个行业升级的脚步却不会停止,对于企业而言,踏实做好产品依旧是第一要务,尤其是疫情之后,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诉求更为强烈,这也是加速行业优胜劣汰的重要契机。


· END ·



往期精彩荐读:


内容交流/采访/转载  |  微信:sanshao520875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5400117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