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与女博士(总第155期)
编前语
是否读博是很多研究生毕业时面临的选择之一,而“女博士”这个词又承载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粉丝@童四四在杜课粉丝群提问,希望杜老师能够解答她关于要不要读博的困惑。今天我们就请杜老师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博士与女博士
问:粉丝@童四四
答:杜骏飞 教授
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V
Q1:
很多研究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读博还是工作的选择。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工作还是读博?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杜骏飞:
每个人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你对未来的判断,终归是基于你自己的人生设计和当前准备。
一般来说,读博士只有一个充分原因:你打算以学术为志业。若非如此,不建议你做此打算。
你怎样确认自己适应以学术为志业呢?这涉及到对生活方式的认同。如果你认同学者、研究者、知识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其中的一切利弊得失,那就说明,你确实有此意愿。
但你与读博士之间还横亘另一条鸿沟:你的专业准备是否足够?以南大新传院的申请审核制而言,需要考察你的: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研究资历,这些会通过你的研究设计、履历表和学术考试成绩呈现出来。
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不过,人生没有一条道路会敞亮地摆在你面前,你需要做的就是劈开眼前的荆棘,跟随自己的愿景而继续前行。
坦率地说,博士培养问题目前仍是当前中国大学体系之痛。有一些既缺少学术天分、也缺乏学术认同的人在读博士,这对于他们本人、对大学都是一种损失。现在的博士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博士的大量衍生,一方面体现的是博士准入门槛的不正常降低;另一方面,博士群体也是现行高校不合理的考评体系下的牺牲品。要知道,教育数量的堆积并不一定能换来教育质量的改变,大学要进步,当作如是观。
对于只钦慕博士身份、但对学术缺乏认同和皈依的同学来说,我建议不必勉强深造,不必虚荣,更不必从众。与其有名无实的追求头衔,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多读几本书。我们尊为大师的一些杰出学者,诸如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都不曾拥有博士头衔。
柏拉图在他的《国家篇》中曾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的图景,公民因职责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卫国者。这当然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阐述,现代社会的分工已远远比它复杂,学术研究终究只是社会分工中一个很小的领域。只有更多人扮演自己该扮演的角色,人类才有希望真正向着“理想国”迈进。
Q2:
当作出读博的决定后,应该如何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年龄问题,婚姻问题,收入问题等等。
杜骏飞:
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足够高,那么博士生求学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因此,你的困难绝不仅仅局限于读博阶段。
你提出的问题很现实,但大都与学术认同及学术志业无关。很多人确实因为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放弃了实现自己学术梦想的机会。假如你符合担当学者的条件,那这是很可惜的。
年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学习能力和成长性才是问题。如果年华逝去伴随着你在知识上的积累和进步,那么这是你的优势。
婚姻问题,这需要你们夫妻双方相互商量、相互认可。已婚人士读书是困难的,大多需要家庭的扶持和体谅。如果你的另一半在你读博期间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庭责任,那么在未来,你可以加倍弥补对方。
收入问题,按照现行政策,读博期间的收入还是能满足你的正常所需的。不过,切记不要和高收入阶层比较,动辄在经济上攀比,基本上说明你对知识人的心灵追求并不了解,也不适合以学者为志业。尽管,有不少知识分子也衣食富足,但他们如果够典范,那么,他们的初衷一定不是为了致富。
说一个你能懂的比喻:世俗行业也许会追逐着金钱,但学术事业充其量是被金钱追逐,如此而已。明白吗?
Q3:
网上有段子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为什么在读博的问题上,大家对女性这个群体有偏见?
杜骏飞:
这个段子不过是某种男权视角的污名化行为罢了。你问出这个问题,大概说明你在潜意识中也默认了这种偏见。
读博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事业,不仅对女博士,对男博士也如此。社会对女博士的偏见,根源上来自于男女性别的不平等。
在传统男权社会的视角下,女性理应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似乎女性的职责都是指向家庭的,这就掩盖了女性在广义社会系统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对女博士的调侃,实际上源于男性对自我权威可能失去的恐惧心理,他们不愿意看到女性在知识和能力上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简言之,你对女博士的戒惧越多,说明了你在知识上越不自信。
学术领域永远奉行知识至上,而不是性别优先。如果你和一个富有才华的女博士谈话时,只看到她的性别,那么,这是对她、对知识、对你自己的三重冒犯。
自然,我也想问部分女博士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在生活状态下,还是只能扮演女博士呢?在学术场域里做一个女博士,是正确的姿态;但回到生活中时,如果不能轻松卸掉学术的铠甲,那么,你对自己的知识身份也还是缺乏真正的信心。
愿你认真理解。
编后语
你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清晰吗?
你如何看待博士与女博士呢?
欢迎在留言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
也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感悟和故事。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职场|课堂鬼故事|死亡课|杜课密码|唯一的你|《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知识付费的错觉|你为什么去北上广?又为什么回家乡?|阶层固化了吗?|读书是什么,不是什么|且与古人谈读书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