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地形,是独立而封闭的。但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的国都,基本上都是围着太行山转圈,无论是长安、洛阳,还是北京、开封,距离山西都很近。
若以长安为首都,运城就是最重要的中转地,若以洛阳为首都,只需切断中条山即可抵达,若以开封为首都,晋城和长治有道路可以抵达,若以北京为首都,则北面大同,东面娘子关都利益均沾。 这种地理形势,决定了山西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基本上就是缺什么补什么,类似于冰川融雪对于江河的补充作用,当降雨稀少的时候,融雪多一些,降雨多的时候,雪量就增加一些,闲置在那里,所以山西的作用很有阶段性特征。 并不是历史偏爱山西,而是它在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文化上和中原区、东北区、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关中、河西走廊都相距很近,所以显得比较重要而已。
中国首都的选择,取决于两点,第一是可以迅速面对外来侵略,二是可以便捷控制经济重心。
在以长安(以下代关中)为首都的时代(从周到唐,近2000年),长安所在关中平原不仅地形完固,而且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当时的中国经济重心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中国历史上气候有周期性变化,一些时期温度下降、降雨稀少,北方游牧民族压力陡然加大,长安控制力不足,就只得东迁洛阳。无论东周还是东汉,迁都洛阳都是权宜之计,因为洛阳的安全性大大比不上长安,只是就近粮食产地,食物不愁。 在隋朝修了大运河之后,首都就一直围绕着大运河而定,北宋的开封,辽、金、元的北京,南宋的杭州,无不以运河为中心,运转天下物资。然而,北方的压力日益增大,定都北京在机动性上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是顺势而为的,否则明朝肯定维持不了267年。 从古到今,中国战争的主要场合,都在中原地区,群雄逐鹿,因此中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而作为临近地区,比如关中、山西、安徽、河北,各方都会很自然参与其中。各个地区的优势在不同态势下,也是不一样的。
两汉时期400年,楚汉之争、光武中兴,基本也没有山西参与。 但从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山西成为北方力量定鼎中原的基地,包括李渊在晋阳起兵,建立大唐,这是山西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注意,中国只要有战争,主要战场一定在中原,对于偏僻的山西高原来说,没有水灾、旱灾,也很少长时期的大战争,所以中原打起来之后,只要待以时日,山西就可以拥有相对优势。 公元979年,宋灭北汉,毁晋阳城,这是宋王朝“自毁长城”之举。从此,山西基本淡出中国历史主要舞台,在契丹、女真南下之时,拥有地形优势的山西基本不起什么抵挡作用。
整个北宋到元末400多年时间,中原大战打过好多次,无论是高粱河之战,还是雍熙北伐,后来的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再后来的元的统一,红巾起义、靖难之役,主战场都在中原地区。结果是明朝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各省,几乎人口断绝。 于是从洪武2年开始到永乐15年,明朝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将过多的山西人口,移向荒地众多,人口稀少的其他地区。这就是“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由来。笔者认为,这次迁移,促成了晋商的形成。 一般而言,人口迁移很容易使商人阶层形成,无论是威尼斯商人,还是犹太商人,都是在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可能是亲人朋友忽然到了海角天涯,反倒能拓展当地人的视野,后来明朝把资源重点投向对北方的防御,设置“九边重镇”,从“开中制”开始,晋商抓住机会,逐步发展到清末“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 后来的历次战争,山西受到的损失都不及中原,比如李自成起义,虽然经由山西打到北京,但硬仗也有一两次。满清入关之后,挥师南下,山西也没有受到多大创伤,创伤最大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辛亥革命”后军阀林立,晋系军阀在各派势力中比较弱小,一直以此而存在,阎锡山治下的山西“保境安民”,成为一枝独秀的“模范省”,而东部各省皆连年鏖战。 1937年,抗战开始,山西为中华民族作出重大牺牲,可以说山西多山地的地形促成了“持久战”由理论变成现实。如果说从北宋到如今1000多年,在山西发生最大规模的战争是哪场?一定是抗日战争。 至民国及抗日战争乱世时,山西又曾显示出重要的地位,阎锡山阎老西能立于乱世多年而不倒,与山西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转自:我们都爱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