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界壮丽恢宏,地负海涵,几乎像真实的宇宙一样无边无际,而且景色万千,云谲波诡,说不尽的玄妙动人。他是人类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一件杰作。
介绍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其困难的程度不言而喻,大概竭尽所能,也只能引导读者诸君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不免挂一漏万。而且我没有在这世界里生活过,是一位不称职的导游。古人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应作为一个宗旨,因为旅游的目的,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还在其次,主要是愉悦身心,尽兴而已。倘能将此推之于人生,就会活得更加潇洒。所以希望诸君不要究根问底,凡乘兴而来者,权且跟我走一回吧。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由亿万个小世界组成。小世界在佛经中被称为世界,是构成佛教宇宙的基本单元。故先从一个独立的世界说起。
佛教世界的地质层次
佛典说,每一个世界都由许多层次构成,最上面是大地,人类居住于上。这大地是世界最上一层,其本身又分几个层次。结合众经说,大概有软土层、石层、金沙层、金刚石层等。
这种层次概念确实符合现代地理知识,但论到具体的层次内容就全不是一回事了。我们居住的地球便由不同的物质层次构成。按地质学,地球分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的表皮,在最外面,约有十至八十公里厚。地壳往下是地幔,也是固态的,但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像粘胶一样处于半流动的状态。其厚度约二千九百公里左右。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它的半径约三千五百公里。这只是大体而分,再细致一些,地壳、地幔和地核又各分两层,其成分和结构都有差别。地壳的上层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下层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在地壳的表层还有一层风化壳,形成一层薄薄的土壤,供各种动植物繁衍。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的深度大约是三十到一千公里,大概由橄榄岩一类的物质组成。下地幔深度自一千至二千九百公里,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地核也分“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处在地表以下二千九百至四千九百八十公里的部分,称外地核,是液体状态的溶融赤热的岩浆。四千九百多公里至五千一百多公里的深处,有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直到地心为内地核,是固体状态。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另外还有一些镍或碳元素。
佛典虽然也讲层次,但与现代地质学所言不同。
佛典说一个世界有四个大的层次,即最高为大地,次为水轮,再次为风轮,最下为空轮。轮可称轮层,每一大轮层中又分几个小的层次。从总体来说,大地依止于水轮之上;水轮依止于风轮之上,风轮依止于空轮之上。
在讲其结构之前,先介绍一个佛典中常出现的计里程或长度的单位。它在讲佛教世界时几乎处处涉及到,如同我们现在使用的“公里”一样重要。
佛典讲里程,当然不用公里,也很少用华里。有些经典出现华里单位,是翻译者换算出来的。他们最常用的是“由旬”。
由旬,又译作“逾缮那”、“由延”、“俞旬”等,是古印度最基本的、最大的计里程单位。按古印度的计长度单位:一由旬为八拘卢舍,一拘卢舍为五百弓,一弓为四肘。这些单位与现在的度量究竟怎样换算,众说纷纭,几乎说不清楚了。
一由旬等于多少华里?古来便莫衷一是,有说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有些人索性说由旬分上、中、下三等,如僧肇《注维摩经》说:“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可是佛经中提到“由旬”,前面并不冠有上、中、下等字样。
这个问题勉强被唐代玄奘大师解决了。玄奘曾西行求法,在印度住过许多年,又精通佛法、治学严谨,所以说出的话很有权威性。据其《大唐西域记》介绍,由旬确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指古印度时一日行军的路程,一日行军,长短皆可,怎能精确呢?看来古印度的度量衡与他的历史一样模糊不清,这真是一个“难得糊涂”的民族。
玄奘最后在《大唐西域记》中断言一由旬“圣教所载惟十六里,”即是说所有佛经中使用的“由旬”,皆等于十六华里。他没有说出所以然,但必然有一定根据。他的话有权威性,所以我们便接受这个结论:一由旬等于十六华里,等于八公里。
依此长度,我们来看看佛教世界的物质构造。 关于世界的构造,说大地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无所依这种大体层次划分,是众经一致承认的,但具体每一层次有多厚?其中又有多少小的层次?则众经所说就有差别了。
空轮就是虚空,佛教世界的物质结构实际是以风轮为基础的。所以《智度论》说:“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风轮为基。”那么说风轮依空轮,就是说物质世界是悬浮在虚空中的。在那个自然科学知识极其原始的时代,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了不起的事。
关于风轮,《新翻菩萨藏经》说它作为世界的基础,又分很多层次,最下一层风轮名“乌卢博迦”,高三拘卢舍,按八拘卢舍等于一由旬计,一拘卢舍应等于二华里即一公里。这个三公里厚的风轮层之上又有一“云风轮”层,高五拘卢舍;其上又有名“瞻薄迦”的风轮层,高十逾缮那,即十由旬;其上又有“吠索缚迦”风轮,高三十逾缮那;其上又有“去来”风轮层,高四十逾缮那。这样一层层加上去,最高一层风轮名“周遍”。整个风轮层厚六万八千由旬,相当于五十四万四千公里。而《楼炭经》说,风轮深五百二十亿万华里,远远超过前经所说的数字。《立世经》说,风轮深一百五十一万由旬,等于一千二百零八万公里,与前两经又不相同。
关于水轮,《新翻菩萨藏经》说高六万八千逾缮那(由旬),也是五十四万四千公里。《楼炭经》说厚八十亿万华里。《立世经》说深一百一十三万由旬。
关于地轮,《新翻菩萨藏经》说地厚六百八千逾缮那;《楼炭经》说:地轮分三层,土石层深二十亿万里,金粟层深二十亿万里,金刚石层深二十亿万里。《金光明经》说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下有金沙,金沙下有金刚石层。《立世经》说金地轮厚一百一十三万由旬,分两层,上层为金地,下层为液体状的金水。金地厚三十三万由旬,金水层为八十万由旬。
总之,佛经关于风、水、地三轮的厚度说法不一,唯有这三轮层的次序是相同的。那么,固体的地轮层存在于虚空中还好理解,而风轮和水轮非但安住不动,还要由气体的风轮托住液体的水轮,由液体的水轮托住固体的地轮,这就与常识相违背,很不好理解了。
佛经说,世界的形成,乃是众生业力的作用,即精神性活动的作用。水轮和风轮所以不流散,皆由于业力感应的缘故,好像仓库中储存的米不会散流到外面一样。同样的原理,物质的世界也依赖众生业力安住虚空(即空轮)不动。非但如此,一切物质现象,包括地、水、风,也都是业力的产物。业力可使地、水、风等物质产生,也可使它们坚固不移。据《金光明经》说,曾有天神名大洛那力,用金刚石作的杵打击风轮,结果风轮安然无损,而金刚杵却撞碎了。由此证明,不用担心固体的大地会掉下去。
在地轮的表层,有座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世界的其他山,以及大海、大洲、日月都围绕着须弥山,以他为中心。
须弥山及其上下四方 按《长阿含经》称须弥山为“须弥山王”,可能因为它既是世界的中心,又是最大最高的山。它的下部深入海中八万四千由旬,上部高出海面八万四千由旬。山势整齐高峻,没有沟谷阿曲。最底层以金沙为基础,山体也不像普通的山那样,皆是土石,而是由七种宝石构成,色彩缤纷,交相辉映。
《长阿含经》等佛典说,须弥山上有无数宫殿园林,楼阁台观。宫室、宫墙、宫门乃至阶道,都是由金、银、水晶、赤珠、玛瑙等造成的,极是辉煌绮丽。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人间所没有的树木,每一种树都散发一种特殊的香味,各不相同,芳香布满山林。宫内园林树木扶疏,花果繁茂。其中有清澈的池水,可供洗浴。园内有凫、雁、鸳鸯等鸟类,还有无数人间未见的美丽的鸟,鸣声比音乐还动听。千万种鸟相和而鸣,成为无比美妙的协奏曲。
须弥山上有两重天界,这两重天都是佛教世界最重要的天界,称“地居天”。一重在四面山腰,称“四天王天”。山腰四边地势平坦,分建着四大天王的华丽宫殿。另一重在山顶,称“忉利天”或“三十三天”,住着天帝释和他的三十二位辅臣。山顶地势开阔,建有三十三座天宫。天帝释主管人间事务。
山顶上的天空中,有欲界的其他四层天界,一层比一层高。由低至高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再上面是魔天宫;再上是色界四禅天,共有十八天,或十七天、二十一天;再上是无色界四层天。无色界之上,便什么也没有,纯是虚空了。
须弥山的东西南北的表层,由四种不同宝物造就。经文说,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山西面“天水晶所成,光照西方”;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在金、银、水晶、琉璃之前冠之以“天”,大概是强调其不凡,是特殊的质量更好的天上的金属或物质。
现在,我们也借助这些天宝的光照,看看须弥山外面的天地。
须弥山四周是海水,海水外围绕着一重山,山外又是海水,海水外又围着一重山,这样层层围绕,共有七重山、七重海。或说八重山、八重海。最靠近须弥山的环山最高,愈远愈矮,两山之间的海水也是愈近者愈阔,愈远者愈窄。按《长阿含经》等说,最远的环山名金刚山或毗那耶迦山,共八重山八重海。《俱舍论》等经说,最远的环山名尼民达罗山,共七重山七重海。这些环山中的海水很特殊,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种又咸又苦的海水,而是香水之海,上面长满各种芳香的莲花,水甘甜轻软,有经典称之为“八功德水”或“七香海”。
在环绕香海的最外一重山之外,是浩瀚的咸海,也就是地球上的那种大海。在须弥山的四方,四面咸海中有居住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四大洲。
四大洲又名“四大部洲”或“四天下”。它们分别是:位于东方的东胜身洲,又称东弗于逮;位于西方的西牛货洲,又称西拘耶尼;位于南方的南赡部洲,又称阎浮提洲;位于北方的北俱庐洲,又称北郁单越。
其中南赡部洲最重要,因为我们地球人居住在此洲。另三大洲虽说也有人类居住,但那些人和我们不属于一个物种,从身量、面貌而言,差异很大。而且从来没有地球人涉足过其他三大洲,有些零星消息都是从佛经里得知的。所以四大部洲又称“四天下”,很确切,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音讯不通的另外的世界。
佛典说南赡部洲呈三角形,尖端在南部,长三由旬半。东、西、北三边各长两千由旬。此洲的形状颇类似印度的地形。也许在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有限,故源于印度的佛典便将印度及其周边国家的位置作为依据,断定南赡部洲的地形应该如此。后来交通逐渐发达,地理知识亦丰富起来,知道除印度及周边国家外,还有很多地方也居住着人类。于是便将所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划归南赡部洲了。今天的佛学家或佛门中人,都将整个地球算作南赡部洲, 意见绝没有分歧。
所有佛典都讲,另外三大洲应该和南赡部洲同一日月的。据此推测,应该也属于太阳系,但具体是哪几个行星或在什么地方?现在尚未能考证出来。
比较明确的是人文方面的。一般佛典都认为,四大洲中,唯南赡部洲的情况最为复杂。这观点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如明人罗懋登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回中,写游奕灵官波那向佛祖报告四大部洲的风俗时说:“东胜神洲,敬天礼地如故;北俱庐洲,性拙情疏如故;我西牛贺洲,养气潜灵,真人代代衣钵如故。”唯独说到南赡部洲,话就多起来,说那里既传得如来三藏真经,大畅法门要旨,不乏圣贤良善,但又频出妖魔鬼怪,厄运不断,“那一道腥膻毒气尚且未净”。可知我们这里的情况特别复杂,另三大部洲则简单得多。
这四大部洲又各有两个中洲,位于它们的旁侧,称作“八中洲”。此外,咸海中还有无数小洲。
咸海外面是铁围山,将海水团团围住,不使流溢到宇宙中去。铁围山是一世界的最外围。
综上所述,须弥山为中心,外面是七重山或八重山所隔开的七重香海或八重香海,将须弥山层层围住。围绕香海的山又称七金山或八金山。金山外是咸海,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和无数小洲。咸海外面的铁围山又将咸海围住。
这便是一个世界的地理结构,也有佛典将此称为“一国土”。
每一个这样的世界或国土,都要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日夜照耀着。
三千大千世界
同一日月所照临的一世界或一国土是佛教宇宙的基本单元。由此进一步,我们再来看看佛教常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乃整个佛教宇宙的构造。
一千个世界或一千个国土,组成一个较大的单位,称为“小千世界”。《长阿含经》说:
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七千大泥梨,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王,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
这是说,一“小千世界”的内容就是一世界的内容的一千倍。如一世界有一座须弥山,小千世界便有一千座须弥山;一世界有四大天下,即是四大洲,小千世界便有四千大天下;一世界有四大金翅鸟,小千世界便有四千大金翅鸟,等等。一个世界有很丰富的内容,但同样重复一千遍,就不免显得单调了。这里须注意的是世界的领空问题。世界的上方天空中有很多层天界,但经文只举到色界初禅天的梵天。上面还有色界三禅天和无色界四天,经文没有列举。这不是一个不烦细举的问题,在佛典中,讲到世界于坏劫中毁灭时,常常只毁到三禅天以下的器世间。这在以后要谈到。
一千个世界作为一个较大的单元,不止为统计方便,它们确实聚合在一起,并形成独特的形状。《起世因本经》卷一《阎浮洲品第一》载佛说:
诸比丘,如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
所谓周罗,是指古印度时的发髻,具体是什么形状已不很清楚。看诸佛菩萨的画像,发髻也不尽一致,有一圈一圈的,也有一卷一卷的。但也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点,即不离曲线。按此推想,小千世界也应是曲线形聚合而成,应该趋于圆状罢?
在佛教宇宙中,小千世界也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其上还有“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说:
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
这是说,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因“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所以又称“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同样也不是只出于统计学的需要,其中的世界有一定的组织形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一起生成,一起发展,一起毁灭。《起世经》卷一载佛说:
此三千大千世界,一时转合;一时转合已,而还复散;一时转散已,而复还合;一时转合已,而安住。如是世界周匝转烧,名为败坏;周匝转合,名为成就;周匝转住,名为安立。
可知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中像星系一样,围绕一中心旋转运动,它自身也在周匝旋转地运动着。而且它们一起成就,一起被烧毁,共同形成一个同步循环的有机整体。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世界乘以三个千,等于十亿个世界。按佛经说,每两个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之间相距为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可以想象这十亿个世界要占很大的空间范围。
大千世界确实像一个星系,按一世界有一个太阳计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含有十亿个恒星系的星系。它比之我们所居的银河系,还只能算一个小星系。因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银河系至少有一千多亿颗恒星,直径约十万光年,厚度约一万光年。从恒星的数目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的百分之一。
然而,我们不能据此断定佛教宇宙比天文学的宇宙小,因为佛教宇宙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大千世界组成的,而是由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组成的。龙树在《智度论》卷五十中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基本计量单位,描述佛教宇宙的构成。他列举了四个更大的单位:
一、三千大千世界名一化佛世界,一时起,一时灭。
二、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
三、如是一佛世界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
四、如是佛世界海如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
五、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名一报佛世界。
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才能组成一更大的“佛世界”。恒河里的沙子怎能数得清呢?纵使数得清,那数目也会大得令人头晕目眩。以这样的佛世界为基本单位,又需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佛世界才能上一等级,构成一“佛世界海”;又是如恒河沙的佛世界海,构成一“佛世界种”;十方无量的佛世界种,才能构成一“报佛世界”。这实际就是无限多,无限大。一报佛之世界即无限,何况佛经说十方诸佛也是无量无边的。
《华严经》等佛典也说过,由无限的世界组成的佛土(或称华藏世界),也是遍在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数计的。
可以说佛教宇宙在空间上和天文学的宇宙一样深邃辽远,浩瀚无垠。而且其物质的世界也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
本文摘自《佛教的大千世界》
版权声明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据经中记载,多数功德都是来世得福唯有极少一部分能得现世福报
常见之现世功德有:
1孝道功德 含孝养一切老人之功德
2慈道功德 含慈爱一切幼儿之功德
3供养三宝 含供养一切仙佛之功德
4放生物命 含拯救一切生灵之功德
5葬尸施鬼 含施棺一切埋骨之功德
6济病救伤 含救济一切病伤之功德
此不可多得之现世功德若能诚心多修 不需来世方见 修之迅速得福 福不唐捐有求必应 今生花报福慧具足 来世果报人天仙佛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劳烦告知删除】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感恩转载 流通佛法 功德无量
素者修身养性的佳品 点击上图查看↑↑↑
养者教子有方的佳品 点击上图查看↑↑↑
行者环保日用的佳品 点击上图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