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玉衣大会:多家博物馆联展
乐艺会自有艺术资料专题奉献之:多家博物馆金银铜丝缕玉衣们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楚王刘戊(一说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腾(曹操祖父)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 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死者身份地位不同,玉衣所用缕属也不一样。已出土的玉衣资料显示,西汉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数是金缕,也有使用银缕、鎏金铜缕、铜缕和丝缕的。西汉玉衣的缕属主要是取决于使用者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由政治地位决定。
东汉时期,对玉衣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后汉书·礼仪志》:“大丧……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玉衣看,东汉时期的诸侯王、列侯没有使用金缕玉衣的,都是用银缕、铜缕或鎏金铜缕,与《后汉书·礼仪志》的记载相一致。
两汉时期,皇帝、诸侯王、列侯与其后同制,在玉衣的缕属上男女平等。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工艺要求,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现藏南京博物院。
虽然死亡是人生的一种自然归宿,但是古人认为“灵魂不灭”,并相信玉有特殊的功效。汉代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养精,使用“金缕玉衣”作为殓服,玉塞九窍,可使精气长存。
金缕玉衣系列之:河北博物院/刘胜墓出土
长188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玉衣从玉片的锯片、钻孔、抛光、金丝的拔制及玉衣的整体编缀,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锯片采用了“砂锯法”和具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钻孔采用“砂钻法”,有的小孔直径仅1毫米,足见其工艺之高超;抛光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毫米至毫米,足见当时拔丝工艺水平之高;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
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存世相对稀少。玉衣作为我国考古发掘中最早发现并保持如此完整的玉衣,并不多见。
金缕玉衣系列之:南京博物院/刘非墓出土
金缕玉衣,玉、金 西汉中期 通长175厘米
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特展时展况
金缕玉衣,玉、金 西汉中期 通长175厘米,面罩长25厘米、宽19厘米 头罩长27厘米、最大径19.5厘米,前胸长75厘米、宽45厘米,后背长72厘米、宽45厘米、袖筒长58厘米、裤筒长69厘米,手套长14.5厘米。
大云山二号墓出土金缕玉衣较一号墓保存更为齐整。发掘表明,部分玉衣片上的金丝保存完好,甚至连金丝如何打结将玉片联在一起的细部都有保存,清理过程中,尚有部分2至3片金丝相连的玉衣片整体出土。
金缕玉衣系列之:徐州博物馆/狮子山出土
西汉 金缕
长176厘米,肩宽68厘米,玉片4248 片,金缕1576 克
1995年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徐州博物馆馆藏国宝“金缕玉衣”于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复完成。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
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推断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玉片最多,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用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
上海博物馆《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特展时展况
无锡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玉器展》展况
金缕玉衣系列之:河南博物院/梁王墓出土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芒砀山僖山汉墓出土
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河南古代玉器馆”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长度为1.76米,由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应为西汉梁国国王级别的陵墓。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
金缕玉衣:出土于永城僖山梁王墓,使用2008个玉片,用金丝连缀而成,是西汉皇族的殓服。
此墓早期被盗。1986年文物工作者对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仍出土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如陶质的鼎、壶、罐、豆、瓮、钫等,铁质器具有灯、锤、镬等生活用具和刀、剑、镞兵器。铜器有鹤足灯、剑饰、鎏金熊器座、鎏金朱雀器钮、弩机等,玉器有玉璧、玉圭、板、钺、戈、玉佩、玉贝、璜、环、玉舞人、玛瑙环和水晶珠等。最为珍贵的是该墓中出土了一件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
玉衣出土时已经散乱,经修复后,玉衣长度为1.76米,由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古人将玉赋予种种美德的同时,认为玉有灵性,用玉殓尸,能使尸体不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葬玉制度,始于西周晚期,历经春秋战国至汉代盛行。玉衣是丧葬用玉中的最高档次,依死者爵位的高低又分金、银、铜缕三种玉衣,在初行玉衣的西汉时期,皇帝、皇后、王侯皆可使用金缕玉衣,因此,可以推断此墓应为西汉梁国国王级别的陵墓。
僖山金缕玉衣的出土是继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1988年参加了北京故宫举行的全国出土文物精华展,1991年作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参加展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金缕玉衣系列之:临沂市博物馆/刘疵墓藏品
刘疵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用玉1140片,玉片以长方形为主,磨制得很薄,质地晶莹细腻,每片玉片的各角和边缘都钻有为穿系而制作的小孔,玉套用金丝以十字交叉式连缀而成。
目前,国内共发现玉衣20余套,其中以临沂刘疵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最为奇特,“这套玉衣由面罩、手套(两只)和鞋(两只)组成,分别套罩在头部、两手和双脚上。
银缕玉衣之:南京博物院/土山汉墓出土
银缕玉衣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从墓葬结构看,该墓采用黄肠石结构建筑,是汉代帝王或诸侯王葬制形式。说明墓主必属诸侯王等级;黄肠石上有刻铭:“官十四年省”文字。
银缕玉衣全长170厘米,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彼此分离的个体,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使每个部件加固定型,便于组合。
整件玉衣共用玉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玉衣头部由头罩和脸盖组成。两眼呈橄榄形、下腭呈半月形。鼻子是用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以显示人脸逼真形象;手套与拇指套左右手皆作四指握拳状,而左右手的拇指套长度不一,一长8.5厘米,一长8厘米;鞋的部分则作圆头平底高帮鞋状,明显分左右脚。
全国出土文物中,超过2000片玉片的玉衣不超过8件,而南博的这件为第一件修复完整的。
铜缕玉衣之:徐州博物馆/拉犁山汉墓藏品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使用铜线编造的称为“铜缕玉衣”。
铜缕玉衣,1985年拉犁山1号东汉墓出土,玉片为方解石质,已遭盗扰。修复后的玉衣总长164厘米,共用玉片2008片,以鎏金铜缕穿缀。现藏徐州博物馆。拉犁山汉墓出土的铜缕玉衣与更早修复完成的狮子山楚王陵金缕玉衣、火山刘和汉墓银缕玉衣同时陈列。三件不同等级的玉衣同时展示,这是全国唯一的景观。
拉犁山汉墓群位于云龙湖西南角三环路外的拉犁山西坡台地上。墓葬出土了铜耳环、五铢钱、六博石棋子、骨尺、琥珀蝉、玉猪、水晶珠、玉剑、铁剑、金银饰件、一件残损的铜缕玉衣,以及陪葬墓中的彩绘陶壶、奁、盘、案、鼎、碗等酒具和盛食器,还有猪圈、井、锅灶、磨盘、陶楼、鸡、鸭、狗等模型器具,锡质的车马器、玉猪、水晶饰件等文物近百件。
东汉时期,玉衣的使用制度较西汉时期更加严格,意外发现铜缕玉衣,考古专家判断,墓主人可能为东汉彭城国的王侯或其家属。
专家表示,从质地上看,拉犁山铜缕玉衣的玉片质量不高,个别的已经被严重侵蚀。另外,根据玉衣修复后的长度,初步估计玉衣的主人生前各自有1.6米左右。
丝缕玉衣之:西汉南越王墓葬博物馆/南越王墓葬
年代:西汉时期
尺寸:长173厘米、肩宽44厘米
收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殓服,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
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
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共十部分。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头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里面以丝绢衬贴加固。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帖,十分规整鲜艳。
此展品为西汉时期文物。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这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出土时玉片散落在地,经三年时间完成修复。现收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本文图片资料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谢绝未经同意自行拷贝至自己公微号
文字编辑自展览公开资讯
乐艺会延伸阅读
从莫卧儿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域外神工玉器:周倜分享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四
上博《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饕餮盛宴2:第二板块“统治”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