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嘉木美玉和合钱,家有三宝汇吉缘
笔者家有三宝,都是一团和气主题的藏品,材料各异,因缘而聚。
一枚清代四川炉一团和气背全家欢喜花钱,另一个是清代和田玉质的一团和气玉童子,第三个是清代楠木雕一团和气。三件器物虽质地不同,但表达的风格一致,器物的开脸如出一辙,都是童子团坐,脸部喜庆和谐。笔者有缘得到三个老物件,于是我就和和气气地把自己的网名定为“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的本意是指态度和霭可亲,总体上至今仍然是一个让人温暖的词汇。
该词来源于宋朝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谓其人面目善和亲切,令人发喜。
明宪宗朱见深《一团和气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络资料
一团和气图案相传极久,都作团形抱物人像。具体说,就是以可爱和气的圆形结构抱物娃娃为主要画面要素,有的标有“一团和气”的题榜,有的则延伸为抱其他吉祥之物。这类造型应该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时尚模式,多见于年画、木雕、玉器、吉祥钱币等多种生活用 37 35129 37 13040 0 0 3994 0 0:00:08 0:00:03 0:00:05 3995与民间美术作品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和气致福分,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气结缘的种种期盼,也是彼时社会道德与生活观念的折射。
据说,这类一团和气的设计构图最早是取法于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朱见深为明英宗长子,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擅画人物、花鸟。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一为道冠老者,一为方巾儒士,第三人手搭两人肩上,一手捻佛珠,为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传说晋朝高僧慧居住庐山东林寺30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陶为儒,慧居为僧,陆静修为道士,所以此典蕴含三教合一的意味,此一团和气,也有虎溪三笑之韵味。
网络资料
这张《一团和气》宽60厘米、高80厘米,是由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在“和合致祥”四字之下,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展示着“一团和气”的手卷。
据说,由于此画寓意吉祥,图案顺美,流传至苏州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典题材,其中“雍正版”《一团和气》又因制作精良而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如今流行的约8个版本的《一团和气》都是“雍正版”的简化版。
网络资料
现在大家认为。一团和气题材年画的构图是受朱见深《一团和气图》的影响。如最早反映这—题材的桃花坞清代木版年画《一团和气》,而其他版本又是受桃花坞年画的影响。
有学者说一团和气有人说是女娃,从丫髻装扮其实未必,童子的装扮,有的时分别没有那么清晰,除了需要明确一男一女的时候,会特别强化其性别特征,有学者研究说一团和气面相是老妪,其实哪里如此,老妪固然一团和气,但是在传统语汇中缺乏讨喜的内涵。为什么像老妪?只因为那时候童子流行老太婆相也。有早期惠山泥人作品面相为证。
无锡博物院 早期惠山泥人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家有三宝,一团和气
清代 川炉一团和气背全家欢喜 花钱 铜质
清代 一团和气童子 和田白玉件 玉质
清代 一团和气持钱童子雕件 楠木(钱上满文)
本文已得到作者授权发布,藏品图为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胡坚/李宇涛:《古钱上的真武考(最新版)》(附“祥宏讲夷坚”真武几则)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