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之一:无极斋分享
首都博物馆
《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系列之一
无极斋分享
前 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在体察民情、歌咏劳动的田园诗中,桑麻,已经成为经典的话题。植桑养蚕、绩麻织布……中国古代的种种织造活动之于生活,既是温饱所必需,又是美感之源泉。而布帛,作为技术与灵感结合的产物,更是一个时代衣冠仪礼、时尚潮流的文化载体。因此,相较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织绣能更直接、更及时地反映历朝历代的工艺水平、经济状况和审美取向。如今的我们,不妨循着那抹历久仍新的丝光锦色,去追溯凝聚在经纬交错间的民族文脉。
第一单元 礼仪之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丝麻棉毛等材料织造出最初的布帛,进而又被劳动者的巧手裁剪成幅 、连缀为衣,使其在满足遮体保暖和装饰身体的实用功能之外,更具有约束个体行为、标识身份阶级、巩固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先秦时代的织绣和服饰,辅助了社会礼制和审美规范的建立,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参与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进程。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阔,颇有心得,乐艺会特开设专栏《无极游》,陆续刊登各系列藏品,与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欢斋主韩回之带大家欣赏“首都博物馆《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最早的对襟——䋺(qiū)衣
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䋺衣,属于陪葬明器,无实际穿着功能,出土时附有墨书“䋺衣”的标签,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对襟服装。虽然是非实用的模型,但仍然有“衣作绣,锦为缘”的基本特征。衣服两肩及背后刺绣凤鸟逐蛇纹样。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
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此衣袖为罗地,边缘为大菱纹锦,以锁绣绣法表现龙、凤、虎三种动物,在菱形四方连续的构图骨架内以中心对称的构图描绘三种动物相互缠绕的排列,龙身、虎尾、凤鸟均呈现S形曲线。中心对称、骨架构图和S形动感的曲线,使绣出的纹样富有动感和韵律。
第二单元 汉韵胡风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秦王扫六合,江山归一统。秦汉形成的“大一统”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工艺生产的繁荣,而统一文字、度量衡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实施使各地工艺美术面貌趋向一体。汉通丝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深化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漫漫丝路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讯息在布帛丝缕之中留痕,使今天的我们仍能望见两千年前的汉韵胡风。
西汉 绛红绢地“长寿绣”残片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黄褐对鸟菱纹绮“乘云绣”残片
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与长寿绣类似的还有乘云绣,即将鸟身分割打散,在云气纹中露出鸟头,形成乘风飞鸟的形象。而穗状云纹本身,可能与凤鸟羽翅有一定的联系。长寿绣与乘云绣,在流动的云气中穿插龙与飞鸟,应是对楚文化中龙凤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不逾矩不——学艺七十年述怀:国博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