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高考来了,大学准备好了吗?

2017-07-12 一读EDU编辑部 一读EDU

今年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年,第一批完整经过新高考周期的上海、浙江应届高中生将完成高招录取。本周,一读EDU就将持续关注“新高考改革”。昨天我们通过对比全国30个省(市、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了解了新高考改革的大致情况,今天,就让我们探究下高校应该如何应对新高考。


这是一读EDU推送的第159篇文章

全文5986,预计阅读10分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于2014年启动,正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近3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推动下,减少高考加分、规范自主招生、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增加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省份等改革举措已开始实施。


按照政府部门规定的“路线图”,高校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新高考,一方面,有的高校已主动出击,尝试化解在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仍处于迷茫阶段,不知该如何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而言,新高考后,普通本科高校(不含高职)的招生流程可归纳为三大步:


■ 首先,提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或等级性考试,为行文方便,下文均称为“选考”)科目、综合素质评价要求;


■ 其次,在高考后、普通录取前实行自主招生、综合评价考核和录取;


■ 最后,实施普通意义的统招录取。


本文将以上述步骤为主要线索,探究新高考对高校招生环节的影响,并尝试根据已有研究和逻辑推演,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建议,希望能对高校管理者有所脾益。


1

高考前阶段


高考改革后,高考文化课总分将由3门固定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科目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在高考科目和学业水平考试如何衔接,特别是分数如何转换,采取怎样的录取机制等问题上,专家学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考虑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上海、浙江在2014年率先成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生开始试点,为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后续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配合试点改革,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高校如何提选考科目要求?


在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方面,上海、浙江均为了保障考生的选择权最大化,规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原则,即考生3门选考科目中只要有1门和高校专业(类)提出的选考科目相对应,就可报考相应专业(类),如果高校专业不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则所有考生都可报考该专业。


此前,在江苏投放本科招生计划的高校,会对江苏考生的两门选测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等级提出相应要求,但毕竟是站在学校整体层面对科目等级进行规定,因而未涉及按专业提出具体科目要求。


面对这一新课题,笔者认为,在酝酿选考科目要求的过程中,高校需考虑重点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学校和院系的关系



在以往的高考录取环节,高校是志愿填报的主体,专业则大多“隐藏”在高校背后,在本科招生方面未承受过多少压力,因而忽视了专业长线建设,长远来看,或将削弱自身对高中生的吸引力。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来临,专业被推向前台,需从自身办学定位、学科规律出发,提出本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举例


例如,一些在旧高考招生中就已要求“文理不限”的科目,在新高考改革中,完全可以设置“不限”选考科目,这一定程度上也因为那些学科一般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按此逻辑,侧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社科专业也可选择“不限”选考科目。


而在高校管理体制中,专业分属于各个院系。为让院系真正重视此事,学校可成立由学校招生、教务和就业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深入院系与专业教师、学生代表探讨如何适应新高考改革


与其他高校、专业的生源竞争关系



新高考改革给考生和高校增加了双向选择的机会,高校不必像以前那样,根据文理分科,接收报考相对固定考试科目组合的生源群体。但生源群体多样化后,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解决生源竞争的问题。


对于生源不足的高校,或高校内相对较“冷”的专业,建议可通过设置3个选考科目,或干脆不提选考科目要求的方法,扩大允许报考的生源范围,保障招生计划顺利完成。上海、浙江有关数据也显示,大部分高校在选考科目范围上,还是倾向“不限”或3门。


如果生源较充足,就可多考虑选拔效率、培养需求等因素。清华大学时任招办主任于世洁等提出了几条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选考科目要求原则:


❶ 有明显单一学科属性的专业应强调科目相关性,设置单一选考科目要求


❷ 有多个科目属性的专业尽量区分相关科目的主次关系,将主科目属性设为选考要求


❸ 招生非常“热”的专业,可锁定最具竞争力的考生生源,以提高选拔效率


❹ 没有明显科目属性的专业可考虑用排除法,排除不适合的考生,以保证生源范围


不同省份选考方案的关系



如不出意外,内地其他省级行政区也会借鉴上海、浙江的经验,要求高校分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面对31份选考科目方案的需求,高校该怎么办?


理论上,高校可以给所有省份提供同一份方案,但笔者建议,高校最好具体省份具体分析。


例如:


■ 与上海相比,浙江选考科目范围多了一门“技术”,需要高校有关专业考虑是否提出技术选考科目要求。


■ 与浙江相比,上海允许高校设置优先录取条件,也给高校交叉类学科的选考科目设置留有空间,使高校可将交叉类专业的主科目设为指定选考科目,而将其他相关科目成绩作为优先录取条件。


■ 虽然首次新高考录取还未正式完成,不知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是否有利于本校录取,但高校可利用不同省份的改革“时间差”,对本校不同省份选考科目方案作出适当调整。鉴于上海比浙江要早一年要求高校公布选考科目要求,在上海、浙江均招生的高校,可先研究本校在上海的录取情况,再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给浙江的选考科目要求。


高校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


按照规定,高校还要研究提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如果说分专业提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对高校而言是一个新课题,那么,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则是高校的“老大难”问题。


■ 一方面,面对形容词居多、大多只夸耀学生优秀一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高校招生部门一般都采取不予认可的做法;


■ 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又因不与高招录取硬挂钩而不受重视,地位尴尬。


不过,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以写实记录为主,或将给高校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综合素质评价原始记录,但如何使用,还需具体探索。


关键是高校如何履行评价主体责任,根据自身定位、特色,设计出一套包含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帮助招生人员透过丰富的评价信息,选拔出那些能在大学期间脱颖而出的考生。


高校需要重新认识高考加分


在高考前,由高校公布的年度本科招生简章中,还涉及对录取规则的表述,其中,包括对高考加分、投档比例、专业级差等方面的规定,在此仅重点探讨高考加分问题。


根据国务院《实施意见》要求,高考加分项目、分值和适用范围已被大幅压缩和控制,加分方面的“水分”将被有效挤压、清除,需要被高校重新认识


举例


例如,以往虽然在投档时认可加分,但在具体分专业录取过程中不认加分的高水平大学,可考虑对高考加分(特别是奖励性加分)进行全过程认可。


2

自主选拔阶段


高考常被诟病为“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人们期待用更全面、丰富的过程性评价代替这一偶然性、终结性的评价,高校也希望增强招生自主权,从仅是简单“招分”向真正“招生”的方向转变。尤其在呼唤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也需要一套能有效选拔创新型人才进入大学深造的招生机制。


受这些因素影响,部分高校已进行多年自主招生、综合评价试点探索。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虽然在录取标准、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因均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模式,也拥有诸多共同特征,在此将一并分析。


回顾这些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历程,被诟病的“小高考”、“掐尖”、招生腐败等问题,无非与招生科学性和公平性有关。


已开展相关试点的高校要防微杜渐,避免在这两大原则上栽跟头,而尚未开展试点的省市地方所属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请参加试点,尤其是综合评价试点


因为自主招生目前仍局限于高水平大学,且不再新增试点高校,招生规模已被严格控制,而综合评价将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含高校测试和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分别按比例折算再加总的录取模式符合新高考改革方向,尚大有可为。


增强科学性


增强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关键点在于高校考核环节,包括笔试和面试或其他现场评价形式。


由于高校考核环节普遍被移至高考后进行,而那时恰逢高校内部考试季、毕业季,教室、考官等资源比较紧张,留给高校后续判卷、评分、选人的时间也比较有限,所以近来仍有高校人士呼吁将自主招生考试恢复至高考前,或延长整个高招录取时间,短期来看,如政策未变,高校可考虑尽量采取取消笔试、增强面试的策略


如果需要保留笔试,高校在考试形式上可考虑采用机考,以便提高阅卷效率,并增强防作弊效果;在考试内容上,应注重和高考区分,有必要在考后对高校试卷和高考试卷进行相关性分析。


面试等现场评价环节,则可考虑在考核形式上有所创新。


举例


例如,为真正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高校会先让老师讲课,然后再出题给学生作答,但要避免老师授课内容已被有的考生所掌握的情况出现。


评分方面,笔试相对客观、准确,但面试则因为受考官个人主观影响而难免有失偏颇,为此,高校既需要注重在考前对面试考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又可考虑让考官集体评分,甚至可以先将面试录像、录音,然后交由一个委员会集体观看评分


保障公平性


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的公平性主要涉及城乡公平、地域公平等方面。


城乡公平方面,面试考题内容、考试经济负担等因素都曾因不利于农村学生而遭到质疑。


对此,高校既要通过远程视频面试、到招生地域当地组织考试、给予交通资助等手段,切实减轻农村学生考试负担,又要在设计考题时,留意城乡差别,避免农村学生因没有相关体验而不懂题目的情况出现,注意发掘那些虽受客观环境限制但仍自强向上的优秀农村考生


地域公平方面,主要涉及招生名额在各省的分配是否公平,尤其是在去年江苏、湖北等地“高考减招”风波后,更需得到重视。(关于招生地域公平,一读君此前曾做过一期专访,感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


有的高校在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中就会分省投放招生计划,有的高校则不会设定这方面的要求,但也可考虑在实际招生过程中注意向中西部地区、高考人口大省、高考平均录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倾斜,弥补高考招生计划安排上可能对这些地区造成的相对不公平。


综合评价是高水平大学面对新高考挑战的“利器”


如前文所述,综合评价符合高考改革方向,也给参与其中的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可以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上海、浙江新高考给高校带来的一大挑战就是,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使招生区分度下降。


文东茅等通过浙江多所高中模拟考试的真实数据,测算了等级赋分对高考成绩区分度的影响。经测算,他们发现,等级赋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特别拔尖者的相对优势,同时,语数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导致各个专业(如物理学)招收的不是相关科目上有优势、有潜力的学生,而仅仅是语数外基础较好者。


这显然不是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希望看到的现实,况且,因为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数学的题目难度也很可能会降低,进而影响数学考试的区分度,将主要影响区分度的“任务”交给更有利于女生的语文、外语等语言类科目。


为缓解等级赋分对高考区分度的负面作用:


■ 一个方法是,根据文东茅等建议,可在高考统考后安排一场加试,允许选考科目满分或高分考生参加,考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但作为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参考依据,或者替代自主招生考试。


■ 另一个办法是,地方招考部门将考生选考科目(必要时也可纳入学考科目)的原始成绩提供给高水平大学,供学校在录取时参考。


如果这些建议不能实行,高水平大学也可采取其他措施补救,例如,降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综合评价总分中的比例,而提高学校测试成绩权重。


新高考给高校的另一大挑战是,虽然物理是高校要求最多的选考科目,但在浙江,选考物理的高中生数量却低于预期,不如选考化学、技术等科目的学生多。虽然仍有可能从中选出富有竞争力的生源,但目标生源的缩减仍让高水平大学有些着急。


为引导高中生选考物理,或即便不选考物理,也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高水平大学可在综合评价校考的笔试环节,重点测试物理知识。实际上,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水平大学也确实如此操作。


如果高校要增强上述两大举措的效果,还可以申请增加学校综合评价的招生计划,并相应减少高考统招计划。招生计划一增一减的现实下,相信一些志在冲击名校的高中生将按照高校预期进行学习。


3

统招录取阶段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边新灿等对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归纳分析,在统考统招录取批次、志愿设置和投档模式改革方面,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均已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这些都是高校在统招录取上的新课题,需要分情况探讨。


院校如何应对录取批次改革?


浙江改革比较彻底,除提前录取外,普通类高校取消所有录取批次。


如此改革很可能将改变固有格局:


■ 一些传统二本、三本高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完全有可能获得比以往更优质的生源,录取分数线大幅上升;


■ 与此同时,一些综合性名校的“长线”、“冷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反倒有可能因难以吸引优秀考生而大幅下降。


从长远来看,改革将助推高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不过在短期内,还需先确保改革平稳过渡推进。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冯成火介绍,2017年,浙江虽然在普通类取消所有批次,但改革并未一步到位,而是先过渡成分段录取,并主要参考原高考相应批次上线考生比例确定分段比例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高水平大学普遍希望第一段与往年的一批线不要波动过大。


高校应对方面,笔者建议:


■ 传统弱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在借助“改革东风”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采取加强招生宣传、对优秀考生设置奖学金、对录取考生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对优秀考生的吸引力。


■ 高水平大学则可将一些“长线”、“冷门”专业的部分招生计划,安排在提前批、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中,如此既能通过给考生多一次填报志愿机会来增强报考吸引力,又可多招收一些对专业真正感兴趣的生源。


院校如何适应投档录取改革?


在投档录取改革方面,浙江的普通类平行录取直接改成按专业投档录取,也就不存在传统的专业调剂,而上海本科志愿则调整为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保留专业调剂,要求考生在院校专业组中选择是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没有专业调剂“保护伞”后,一些冷门专业将直接暴露在市场竞争中,如前所述,可能出现录取分数线的严重滑坡,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录取分差扩大至上百分乃至至数百分,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甚至还可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出现生存危机。这也倒逼高校需要尽快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提升相关专业的吸引力。


同时,虽然按专业招生符合世界高教发展潮流,也能促进高中生尽早确立个人兴趣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究竟该侧重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的纠结。


对高校而言,重要的还是以一个整体在生源市场上立足,通过多个招生专业汇聚更多、更好的生源


来自招生实践一线的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小虎等表示,部分高水平大学已形成大类招生有利于应对愈发激烈的生源竞争的共识。因此,笔者也希望,有条件的大学可尝试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改革。



Reference:


  • 姜钢.《实施意见》: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J].中国考试, 2017(2):1-4.

  • 于世洁, 徐宁汉, 杨帆, 等.新高考改革下高校选考科目的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2-36.

  • 边新灿, 陈蓉. 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J]. 中国考试, 2017(3):12-18.

  • 冯成火.以生为本 平稳过渡 决战决胜——2017年浙江省高校招生录取规则意蕴解析[J].中国考试, 2017(4) :18-24.

  • 王小虎, 潘昆峰, 苗苗. 高考改革对高水平大学招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4):56-60.

  • 文东茅, 鲍旭明, 傅攸. 等级赋分对高考区分度的影响——对浙江“九校联考”数据的模拟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5(6):17-21.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一读EDU编辑部



点击以下关键词,阅读精选文章:


终身教职 | 长江学者 | 科研排名 | 民科

大学招聘 | 人才流失 | 女教师 | 教育部调整

来华留学 | 国际化办学 | 浙大国际化 | 数据培养

 数据科学 | 数据专业 | 数据治理 | 数据抓手 

大学考试 | 教学报告 | 通识教育 | 写作中心 

校友 | 清北就业 | 休学创业 | 创业硕士

 个性化学习 | MOOC | 信息化团队 | 港城大CIO 

文理学院 | 美本招生 | 学生资助 | 第一代大学生

招生技术 | 招生宣传 | 招生视频 | 招生争议

招生公平 | 学生体验 | 批判哈佛 教育研究


扫描下方二维码,第一时间接收最新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