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也“追”了一次“星”(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我也“追”了一次“星”


钱平雷


我们这一代人以前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所以对当年的著名电影演员都很熟悉。在我散文集《幸福永伴你我他》中有一篇名叫《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星》文章,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从各个电影制片厂挑选出来的22位明星,作为全体电影演员的代表,把他们的照片挂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的进厅的墙壁上,供广大观众赞赏。我将我对这22位明星及其代表性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全部阐述了一番,形成了该文的内容,当然也包括今天看到的秦怡和王丹凤二位大明星。



我和妻子能够去"追"星,是因为我有一位朋友,沪上著名中医许良教授,他的夫人、作家居平正在参与一项名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2017沪港文化月"电影人眼中的石库门摄影展"暨"香港经典电影展映"开幕式》活动的筹划。会上要放映1962年拍摄由王丹凤主演的喜剧片《女理发师》,因此今天也是庆贺王丹凤荣获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的仪式,会上还有"沪港青年电影人文创会"揭牌仪式的内容。居平女士是与我同时一起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所以她开玩笑称我"师兄",热情地邀我参加这次活动,并告诉我除了王丹凤、秦怡、梁波罗等老演员与会外,为保护石库门等老建筑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也將到会。阮仪三教授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义无反顾,令我敬佩,仰慕已久。我在我第一本散文集《幸福相对论》写有一篇《文化的力量》的文章,专门为阮教授的行为点赞,并请他的一位老朋友卫国昌先生将该书转呈给他。但除了从电视上看到有关他的报道,迄今我尚未与阮教授正式见过面。他也应该是我一个从事土木建筑专业科技人员心目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居平与阮仪三教授在保护石库门建筑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我估计今天居平是作为代表建筑专业方面的人士,在与文艺界合作筹划本次活动。我现在基本上是不去影院观看电影的,所以对如今的电影乃至影星都很陌生。但老年人喜欢怀旧,还有对从事专业的关注,在我身上也同样有着明显的表现。于是对老电影怀旧的情结加上对建筑专业的情怀,就促成了我前往上海大时代广场的万裕影城"追"星的动力。



为了 今天的"追星",我也作了一番准备,为他们准备了"礼物"。为秦怡、王丹凤老师准备的是拙作巜幸福永伴你我他》。并在扉页上为秦怡写的"这里记载着一位老观众对您的敬仰。"为王丹凤老师写的是"这里记载着一个老观众对您艺术的赞美。"为阮教授准备的我为同一济大学母校110周年校庆而出版的新作散文集《上海高度》。我也吃不准届时在什么氛围场合下见面,于是还另外带了一本《上海高度》备用,因为梁波罗老师曾经住在他的姨妈家里,与我的岳父母是邻居,也算妻子的一个熟人了。




在电影院门口的大海报前,站满了等待入场的观众,他们大多数都是与我一样是老年人,看得出他们都穿得很正规,大约这也是对他们心中"星"的一种尊敬。他们多半排队买了用王丹凤曾经主演的一部电影《春满人间》为题的画册,其中有一位老人还举着他自己画的王丹凤的肖像漫画。也不知什么原因,上海电视台的记者专门让我站到海报前采访了我。他问我,作为一位老观众,以前是否看过《女理发师》?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问为何会再一次来看该片?我说,作为老年人的我,除了希望再一次目睹王丹凤老师精致的艺技外,还能从影片中看到当年上海的情景,可以与今天的上海进行比较,同时也满足一个老年人怀旧的情怀。



我和妻子没有看到居平的到来,也就随大伙儿进入剧场,被工作人员告知,应坐到3排以后。为了与居平联系方便些,我们选择5排靠走廊的位子坐下。看着场子里满是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的场面,我估计我事先预想的让居平一本正经地为我引荐,看来是难了,因为这些"明星"应付眼前的新闻工作者都来不及。随后居平到了,我赶紧下了几级台阶与她打个招呼,并告诉她,我有书要送,谁知居平除了告诉我,说她现在很忙,没时间接待我,让我先到3排以外坐下再说。我能理解她当时忙碌的处境,加上今天的活动尽管是建筑与电影的交叉,但看上去电影要强势得多,因此我也感觉到今天要依靠她来"引荐"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事先不准备"礼物",并在书上题词,我也就如同普通观众来看一部电影就完事了,但如今不把书送出去,留在手上算什么名堂?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捡起与我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行为,自己亲自如同小年轻一般,当场去"追"一次"星",长期担任各种团体的秘书长的职务,也让我具备这种潜能。


舞台下方右侧的太平门口,站满了摄影师,大概贵宾们是从那扇门进出的。当我看见居平将阮仪三教授从那里扶出来入座后又走开了,那些摄影者并没有注意到阮教授,我知道机会来了。我拿了为阮教授准备的拙作《上海高度》,坐到他旁边的空位上,作了自我介绍,他对我的举动开始有些吃惊,当我说到曾经送他《幸福相对论》一书,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然后我打开书的扉页,告诉他,这本书是专门为同济母校110周年出版的,他笑了,并连声致谢,收下了书。我今天的第一轮"追星"的尝试就算成功了。




当我回到座位上不久,舞台下方右侧的太平门里侧闪光灯在频频发亮,知道秦怡和王丹凤二位大明星要出场了,果然她们都坐在轮椅上被推出来了,梁波罗老师也在其中。看着除了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许多拿着手机的业余摄影者也跟着拍照,我觉得机会到了,我也应该抓紧拍摄几张照片,为自己制作微信链接做些准备。于是就拿了那两本书和手机围了上去。人实在太多了,结果我拍到了王丹凤的正面像,而秦怡只拍到了背影。等到王丹凤的轮椅就位,我就迎了上去,告诉她,我也是民盟的盟员,王丹凤老师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年事已高,反应有点迟钝,等她反应过来说:"啊!民盟的……",还没有等到我把书交到她的手中,旁边一位身体魁梧,穿着雪青色T恤衫的小伙子就把书接了过去了。看着这个情况,我潜意识感觉到了自己应该具备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追星"也要适可而止,再如此去找秦怡老师是不明智的,于是就把给秦怡的书也一并交给这个小伙子,请他转交,他也满口答应会帮助我送到她俩手中。



后面的程序是由主持人介绍领导和来宾,其中有几位是从香港赶来的当红明星,我妻子说,她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对影视圈子我除了国内几位明星外,其他我是一概不知,纯粹是个门外汉,与当年记住秦怡、王丹凤等那一代的电影演员的名字至今不忘,真可谓大相径庭。会上除了各位领导发言外,还有秦怡题写的"沪港青年电影人文创会"揭牌,并聘请秦怡、梁波罗老师担任指导的仪式;王丹凤老师、阮仪三教授分别向黄浦区档案局贡献《春满人间》画册和有关石库门建筑的著作的仪式。秦怡、阮仪三教授还即兴发了言。在这些仪式的进行过程中,各路记者的围堵拍摄没有停顿过,让后面的普通老影迷们因为视线的阻挡,看不清他们心中心仪的明星,着急得连声埋怨。我站在座位上拍的照片也因此都不理想。随后秦怡、王丹凤等就不等到电影放映就要退场离去了,那些老年影迷又一次围了上去。那个为王丹凤画漫画的老影迷,急着要冲到王丹凤的跟前送画,被工作人员阻挡得简直要跳了起来。此时一批年轻人正忙着轮流与来自香港的明星一起拍照留念,主持人不得不大声呼叫,让他们暂停,会后再拍。因为《女理发师》放映在即。新老观众分别追着不同时代的"星"。看来老影迷"追星"的劲头,也不亚于如今年轻的粉丝。



《女理发师》这部黑白的老片开始播放了,我们又看到了曾似相识的上海街景和上海家庭生活情景。从现在的眼光再看这部影片,剧情是比较简单的,道具场景也是很简洁,更没有如今的电影恢弘的场面和音响,但王丹凤、韩非、顾也鲁等他们老一代演员的精湛的表演艺术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至今仍旧被人们赞叹称道。妻子说,这是一部很"朴素"而又很好看的老电影。在一片会心的笑声中,我也裹挟在这批老影迷中"追"了一次"星"。



当在电影放映中,居平来找我,问有什么要转交的?我说,没有了。回到家中整理照片时,发现照片都不太理想,发了两张给我同学孙行琦,请他帮助修一下,他后来答复说仍不满意。"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为没有理想的照片而有点烦恼,我的微友,著名剧作家陈达明发来了微信,就是刚在仪式的照片,难道他也在现场?再一看是一位名叫祖忠人先生拍摄后传给他,他再转载的。其中一张就是那个穿着雪青色T恤衫的小伙子在迎接王丹凤老师出场的照片。"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向达明兄打了招呼,说要借用这些照片于散文写作,得到了他的默许。随后居平也发来微信照片,也有可借用的。我的一位老同学许兴汉启发我用"美图"软件做链接比写散文更吸引读者,具有"图文并茂"的效果,有了这些照片,可以让我第一次尝试"美图"的效果,不知您感觉如何?




来源:“qianpinglei”的美篇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