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熟悉的街角,南京西路夏令配克戏院旧址

老周 老周望野眼 2020-02-26

我是2001年开始到南京西路上班的,转眼已经17年了。17年时间里,这一段南京西路已变得很多,吴江路美食街、绿杨村、南京西路新华书店……太多记忆消失了。然而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并没有太多时间感慨。对我而言,南京西路是我“上班的地方”,匆匆来,匆匆走,午休时才上街看看,也不过是有目的性地找个餐厅、买点东西。很少有时间看一看这条充满历史感的马路。昨天下班,正是黄昏时分,我走到南京西路凤阳路和石门路的五岔路口,身边是熙熙攘攘的车来车往,抬头一看:原来前几天我两天我写的一篇一百年前,上海滩花国评选大总统中提到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首映的地方:夏令配克影戏院就在我的身边。


南京西路742号,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所谓“夏令配克”,就是英语Olympic,如用普通话英译,Olympic和夏令配克没有任何关系,绝对属于鸡同鸭讲。但如果用上海话来说,“夏令配克”和Olympic搭配得天衣无缝,尤其一个“夏”字,翻出了英语中抑扬顿挫的韵味,比普通话平平无奇的“奥”字传神得多。中国第一家营业性的电影院是西班牙人雷玛斯(Antonio Ramos)于1908年在乍浦路创建的虹口活动影戏园(已拆,乍浦路海宁路口有一座纪念碑),1914年9月8日雷玛斯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凤阳路口又建了一座新的剧院:夏令配克影戏院。雷玛斯为什么要用“奥林匹克”这个名字,不得而知,可能这位“电影大王”雷玛斯也是个体育迷吧。


虹口海派文化中心的雷玛斯铜像


乍浦路的虹口活动影戏园是溜冰场改的,雷玛斯只是用铁皮将原先露天的溜冰场围起来,人称“铁房子”,最早只有250个座位,相当简陋。但“夏令配克”就不同了,当时雷玛斯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金,戏院又处于市中心的静安寺路,自然要大干一番了。当时的夏令配克影戏院规模堪称沪上第一,装潢也极尽富丽堂皇,可说是风光无限。刚开幕时放的主要是美国和法国影片,到二十年代,中国电影崛起,夏令配克戏院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也就不一样了。


夏令配克戏院开幕广告,播放的是法国电影《何等英雄》,讲的是拿破仑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年7月1日公映于夏令配克


中国第一部爱情故事片《海誓》于1922年1月在此首映


在夏令配克首映的中国第一部侦探片《红粉骷髅》,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寒云)参与了这部电影的编剧


1926年在上海发了大财的雷玛斯隐退回国,夏令配克改而隶属于张石川等成立的中央影戏公司,后又转租于俄裔葡萄牙商人赫思倍。影院的英语名字改为“Embassy”(大使馆),中文名字仍叫“夏令配克”。Embassy时代的夏令配克依然开风气之先,1929年2月9日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虽然只有声响没有对白,但这是中国第一次公映有声电影。


英语名字已改成Embassy的夏令配克


进入三十年代,随着大光明、国泰、南京(今上海音乐厅)等新戏院的开张,夏令配克的设备显得陈旧,建筑业年久失修,在和新戏院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复当年的盛景。1934年10月8日播放《孤军魂》后,停止营业。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夏令配克一度作为难民收容所(名为卡德路难民收容所),成为上海抗战初期最早的难民收容所,共收容了难民同胞八九百人,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妇女成立识字班、缝纫绒线编结班,难童教育也搞得有声有色。不少青年从这里出发,参加了新四军。


卡德路难民收容所的难童教育


1939年12月10日夏令配克戏院又归属于国人潘志衡,重新大修后改名“大华电影院”,成为美国米高梅公司的院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又被日伪的中华电影公司使用,抗战胜利后收回。


1948年的上海行路图,南京西路742号为“大华电影院”,西边是四明银行支行,东边是美国海军俱乐部


三十年代的静安寺路白克路(南京西路凤阳路)口


大华电影院(Roxy Theater)


1951年大华电影院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名新华电影院,曾是静安的特级影院,1994年拆除。


1963年南京西路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时的新华电影院


新华电影院,静安人的一段回忆


1993年从石门路天桥上拍摄的南京西路凤阳路转角,“新华电影院”的招牌依稀可见


如今的南京西路742号


街角原为四明银行支行,现有花旗银行营业所、咖啡馆及夜店等


黄昏的南京西路行人不多,十分静谧


从地铁十三号线车站眺望南京西路凤阳路街角


在上海的街头,每天匆匆走过不曾注意的转角,还有多少故事呢?



最近我还写了

寿宁路绝不是仅有小龙虾

错别字不好乱写

来吧,阿童木!

一百年前,上海滩花国评选大总统

尽管我们的手中空无一物

周军其人琐事二三

锡箔

关亡

“我唯一作给张国荣的歌,你在何地,送给他”

弹词皇帝看大门

我爱吃黄鳝

江北夫妻相骂

筱声咪孙明来自生活的笑声

周柏春说书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