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生煎?你爱批评不批评!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0-02-26

这两天上海的生煎又红了,源自一篇给生煎馒头店做广告的软文,说了两句类似“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之类的狠话。上海人疯转,说明上海人对生煎确实有着特殊的情感,如今流行的生煎馒头,口味距离上海传统口味越来越远,上海人吃在嘴里急在心里。然而事情并不以上海人的想法有所改变,近年来上海餐饮的口味早就不是老上海人说了算,君不见满大街的麻辣鲜香、芝士奶盖大行其道,可不是只有新上海人在起哄,老上海人的小囡也在排队。本帮菜馆生意倒也还好,只是里头多是五零六零后在聚餐小酌,生煎馒头?老式的?早就是传说了。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和生煎有关的文章,名为“侬只生煎包安检过一过”,不如找出来稍微改一改,旧文重发蹭个热点吧!


生煎馒头,一言难尽


有个调侃上海话的段子,说坐地铁过安检时,保安说:“你的双肩包拿下来过一过。”结果乘客把手上的生煎包递了过去。这个笑话应该属于新上海人一知半解的创作,一来上海话里“双肩包”和“生煎包”的发音有较大区别,上海人一般不会弄错;二来上海人一般不用“生煎包”这个词,他们说的是“生煎馒头”。北方叫作“包子”的那个东西,上海话一概称为“馒头”。生煎馒头、小笼馒头、肉馒头、菜馒头……北方的馒头,上海话叫“淡馒头”。这个笑话虽然有点扯,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事实:生煎馒头是上海的某种象征,不管它名字是什么,内容怎么样,但全国人民认可它。


百年老店大壶春


在上海的点心中,生煎馒头无疑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我猜想,是因为小小一只生煎,蕴含了物质匮乏时代一个人所有的梦想:肉、面粉、油、葱、芝麻……记得小时候,也就是吃根棒冰只要四分钱的时候,一两生煎的价格是一角四分。因为生煎好吃,尤其适合全国各地人的口味、符合“小康社会”的集体梦想,所以近年来虽然上海传统点心大多式微,生煎馒头却一枝独秀,各种生煎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生意大多很好,价格日涨夜高。吃着吃着,争议来了:生煎的心子究竟该不该有汤?生煎的收口究竟是朝上还是朝下?要知道这个国家的人万事万物都能找到点区别来站队攻击的,生煎如此流行,自然难以幸免。


生煎的心子究竟该不该有汤?生煎的收口究竟是朝上还是朝下?


生煎的心子有没有汤,生煎的收口朝上还是朝下,中间既没有历史与文化,也不存在什么阴谋与爱情。无非是人吃东西的习惯和商家控制成本的需要。老上海说生煎,最喜欢谈“大壶春”。大壶春是上海传统生煎的代表,馅里的肉是一整块的,只有一些自然流淌的汁水,显然和现在大行其道的“一口一包汤”的生煎是两个路数。追溯历史,大壶春最早开在四川中路,生煎是周边钱庄、银行工作人员“点点心”的小吃,人家回去还要吃饭的,并不需要吃太饱。一客四只,正正好好。又或者是四马路上寻花问柳的阔少搓麻将饿了,停停手台面边上垫垫饥。一包汤,吃得汁水淋漓,像啥腔呢?


民国时代大壶春老照片


至于收口朝上朝下的问题,原本我也不太明白,后来读了沪上美食作家沈嘉禄先生的一段文章,终于解开了谜团,特此摘录如下:


“过去师傅煎生煎是先将馒头收口朝上,整齐排列在平底锅里,浇一圈菜油,再洒一碗水,顿时,一股香喷喷的蒸汽冲天而起,无数细小的油珠四处乱飞。师傅赶紧将油滋滋的锅盖压上,再手垫抹布把住锅沿转上几圈。当时食油金贵,煎出来的馒头,底板薄,一不小心就又焦又黑,铲了不当心就破,顾客就有意见。现在师傅神气了,馒头排队完毕,直接将油倒在锅里,让每只馒头都吃足油水,煎好的馒头底板黄金,像得了勋章一样神完气足。大多数店里的生煎都将收口放在下面,这样底板又厚又脆,吃口更爽。”


可见,收口朝上还是朝下,无非是一个成本问题。馒头的收口处面粉厚,褶子会吸很多油,老底子油还是很金贵的,吸太多,馒头是香了,但商家划不来。所以用比较薄的一面“吃油”,香味有了,成本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君不见如今的大壶春,价格较低的传统生煎收口朝上的,而新推出的虾肉生煎价格不菲,收口竟是向下的。这难道是“胡汉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意思么?


八十年代的生煎馒头


另一个关于上海生煎的问题是:一客生煎为什么叫一“两”呢?再偷工减料的生煎,一客四只也是有点分量的,胃口一般的人吃二两足够了,谁夸口自己能吃半斤,那不是大胃王就是疯了。很多北方人到上海,把生煎当他们的包子,半斤包子上来,根本吃不下。其实,一“两”生煎的说法,我猜测是计划经济时代粮票的用量,一客生煎用一两面粉,收一两粮票。就像上海人的绿豆汤,收半两粮票,感觉粮食不大够,会舀一勺糯米饭在里头。这是老上海人的体贴和实在,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又如何能懂呢。


大壶春的老招牌(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电影院隔壁的大壶春,去年荣登“必比登”以后重新装修了一番(图片老周摄于2017年4月)


装修时露出原来的底牌:这里原来是清真饭店点心部(图片老周摄于2017年4月)


重新装修后的大壶春(图片老周摄于2017年10月)


一锅刚出炉的大壶春生煎(图片由白李老师提供)


近年来以小杨生煎为首的创新生煎横空出世,传统生煎的市场受其挤压,感觉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了。小杨发迹于吴江路,离我工作单位不远,十几二十年来倒真是目睹了它的变迁。不少老上海人对小杨生煎很不屑,总感觉味道不正宗。我倒想奉劝老古董们:食物最重要的还是口味,形格势禁,世界变了,食物不可能一成不变。你看小杨生煎当年在吴江路,天天排长队。如今开连锁,家家生意好。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夸张嘛,油多,汤水多,个头大。对忙忙碌碌的新上海人来说,他们哪里有空探讨生煎的那些讲究?哪怕吃的是一包肉皮冻,但鲜美、耐饥,有什么问题呢?更有甚者,近来又“发明”了一些闻所未闻的所谓新品,生煎馒头的心子里放进了大虾、干贝、蟹黄、甚至原只鲍鱼……对此我不予置评,那已经不是作为午后点心的生煎了,喜欢花钱的话,直接外面套层金箔我也没意见。


当年吴江路上小杨生煎排队的盛况


注意我这里用到的“新上海人”这个词,并没有地域观念在里面。老上海人上几代也曾是新上海人,如今的新上海人也会变成老上海人,上海就是这样海纳百川。如今八零年以后出生的上海人,基本都可算“新上海人”吧,像上海的篮球巨星姚明,据我所知他的最爱就是小杨生煎呢!他喜欢吃新口味的生煎,似乎也不能说他就不是上海人了吧!


姚明和柏阿姨在节目里吃生煎,吃的是很多老上海人不喜欢的小杨生煎


而包括我在内的所谓“老上海人”,这个被全国各地人厌弃的族群,据说他们小气、算计、不会打老婆、自己做饭吃……不管外头的生煎馒头做得多么离谱,上海人只需要有几家传统生煎店还开着,生煎炉子的旁边还烧着滚烫的咖喱牛肉汤,就满足了。在某个假日的午后,他们走进油腻、低矮的老式点心店,往碟子里倒点醋,有些人会把醋浇在筷子上消消毒。那一刻他们仿佛回到了年少时代,夹起一只生煎馒头,他想起的是自己的奶奶还是外婆,还是记忆中的某个人呢?


某品牌推出的墨鱼汁生煎,这个恕我无法接受了


至于上海人的一切,你们爱批评不批评,随便啦!


最近我还写了

肖斯塔科维奇坟前的烟头

“我好久没喝香槟了”

筱咪咪,笑咪咪,笑眯眯

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小龙虾是黑暗料理?不存在的!奥匈帝国的国宴有它,茜茜公主也爱吃

江湖看客再看上海

我见过世间最美的坟墓

民兵大摆地雷阵

原来,1988年已经过去30年了……

果戈里《钦差大臣》和它的中国 版本

浊世消磨一整天│香港书展

江北夫妻相骂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