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03”的根:徐家汇路卢家弄今昔
“卢湾区”已成历史概念,但老卢湾人却是念旧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提卢湾两个字,一说“310103”开头的身份证号,彼此的距离就拉近了,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卢湾区”的名字来源于卢家湾,位于区境内原法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徐家汇路泰康路一带。不过卢家湾原来是条小河,现在小河的遗迹仍在,恐怕就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肇嘉浜由西向东流,流到丽园路口转弯向北,再转到鲁班路向东行。徐家汇路原是一条小河,1862年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后上海戒严,法租界当局为防守租界和徐家汇天主堂,在上海县西门外经方浜桥及肇嘉浜北侧筑成一条军用马路,这是法租界越界筑路的第一条马路,也是徐家汇路的由来。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原来是隔河相望平行的两条路,后因市政建设道路拓宽,斜徐路并入徐家汇路,现在只在丽园路留有一小段遗迹。肇嘉浜路和徐家汇路原是一条路,五十年代肇嘉浜填没,打浦桥以西的徐家汇路并入肇嘉浜路,因此徐家汇路只剩下打浦桥到制造局路这一段,不再通徐家汇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徐家汇路,路是弯的,可以看出当年河道的遗迹。
“卢家湾”作为地名,实是以讹传讹。此地原名“罗家湾”,因为现在徐家汇路泰康路口天桥的位置,原有一条小河浜罗家湾,有姓罗的居民住在浜畔转弯处。不知为何罗家湾成了芦家湾,又成了卢家湾,从此就卢湾、卢湾地“卢”下去了。罗家湾也就是卢家湾作为一条小河早就湮没了,小河的旧址后来成了一条弄堂,这就是现在徐家汇路454弄,原名卢家弄,这里就是卢湾的根了。
1948年上海地图上的卢家弄
上世纪八十年代卢家弄隔壁的信益里
原来徐家汇路上生产三星牌铅笔的中国铅笔二厂
卢家弄虽然是条不起眼的小弄堂,这里的故事却不少。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军队轰炸卢家湾发电厂及水塔,炸弹扔在卢家弄口,人民死伤600余人。现在卢家弄弄口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念石碑一座,笔者曾写过一篇卢家湾喋血旧事专谈此事,此处就不赘述了。卢家弄曾名东海坊,建于1912年-1936年间,原来的房子都是旧式里弄,砖木结构的住宅有70幢,老居民有300多户、将近千人。卢家弄有三个弄口,一个在徐家汇路454弄,一个在南边的536弄,另一个通泰康路。就在靠近泰康路这里,卢家弄出过一个名人:举重冠军、大力士常冠群。
常冠群(1913-1979)
常冠群江苏东台人,10岁到上海,先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后转到卢家湾的法商电车公司和永嘉路工务局做修路工。1943年他在打浦桥日晖东路(今瑞金南路)租了一间街面房,开了一家“万信柴行”,专做木柴生意。常冠群的人生本来和绝大多数老上海人差不多,打工挣钱自己做点小生意,但因为他独特的体格,人生发生了改变。常冠群身高1米84,体重达到120公斤,天生神力又练过心意拳,从小就喜欢和人比力气,一有空就练习石担石锁。做木柴生意以后,天天劈柴捆扎,练就了一副铁打的身板。1948年国民政府在上海举办全运会,常冠群代表上海的警察局参加举重比赛,一举以325公斤的总成绩获得次重量级冠军。要知道当时常冠群已经35岁了,之前从来没有练过举重,根本没有教练教过他,他就是通过自学加上天生神力,成为了民国时代的举重全运会冠军。
常冠群获得民国第七届全运会举重冠军
1953年第一届上海市运动会,家住泰康路的常冠群代表卢湾区参赛,以327.5公斤又获得第一名,还打破了全国纪录,那年他40岁。因为得到专家教练的指点,年过不惑的常冠群成绩稳步提升,1959年,46岁的他获得第一届全运会冠军,成绩是395公斤。从民国最后一位冠军,到新中国第一位冠军,中间经历了11年,而他的成绩竟然提高了整整70公斤。从1953年到1960年,他十多次参加全国性举重比赛,始终保持重量级冠军。1963年他还到印度尼西亚参加了新兴力量运动会,那年他已经50岁了。
1958年《新民报》晚刊(《新民晚报》的前身)刊登常冠群打破全国纪录的新闻
常冠群退役后到卢湾体育场任举重教练,他的学生姜承龙曾在1981年、1982年两次获得全国举重锦标赛冠军。
常冠群的学生姜承龙获得1982年全国举重锦标赛100公斤级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新华社记者张申明摄)
常冠群“文革”中下放劳动,重体力活对他不是问题,但因为体格壮饭量大,经常吃不饱。他每天需要吃两斤饭,但困难时期每人的定量只有一斤,常冠群原来强壮无比的身体开始不好了。1977年常冠群退休,只享受了两年退休生活就在1979年因病去世,享年66岁。
如今的卢家弄口,出门就能看到徐家汇路的人行天桥
身份证“310103”开头的朋友,有空的话真的可以到打浦桥“日月光”旁边的小弄堂里走一走,看一看这条“卢家弄”,找一找卢湾的根。
最近我还写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