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民国的上海跑一场马拉松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每年到这个季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又要开始了。自1996年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这项赛事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参与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能完成马拉松专业组比赛的普通市民也不在少数。上海的长跑是很有传统的,早在晚清民国时代,上海就有长跑活动。前两天拿到上海马拉松赛的线路图,不禁心生奇想:如果是民国时代办上海马拉松,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上海马拉松赛起点

一般设在外滩的金牛广场

也就是福州路外滩


现在的上海马拉松赛一般出发点选在外滩金牛广场,隔条马路就是汇丰银行。起跑时从制高点往下看,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风光尽收眼底,加上数以万计的跑者人头攒动,场面蔚为壮观。民国时代的外滩恐怕很难成为马拉松的起跑点,外滩的建筑绝大多数都建成了,但当年的“黄浦滩”在马路之外,是码头和滩涂,绝对没有现在外滩这么开阔,也没有防汛墙,码头上人和货物来来往往,人家要做生意的,成千上万人在这里跑步?很难想象。


三十年代的外滩


旧上海并非没有类似马拉松的比赛,“万国越野跑”的历史相当悠久,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开始举办,1911年到1921年期间曾经停办十年,后又恢复。如果一直办到现在,足有114年了。可惜抗战之后就停办了。万国越野跑是每年春季举行的,出发地在虹口公园,沿东体育会路、邯郸路到江湾折回。当年虹口公园还是市郊,比赛路段也不会到租界的繁华地带,赛事早期全部由外国侨民参加,号称“万国”,倒也有国际赛事的模样,以不同国籍组队,英国、法国、美国、葡萄牙、日本……还分团体和个人锦标。中国人一开始游离在赛事之外,直到1927年才首次参赛。从1935年开始,中国运动员王正林连续三年获得个人冠军,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可惜1937年以后抗战爆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937年万国越野跑在虹口公园起跑


“万国越野跑”具备一定马拉松赛的条件,但没用“马拉松”的名字,上海正式出现“马拉松”比赛,是在1929年。当时赛事还是由外国侨民组成的西人体育协会倡导,但中国人也有马拉松促进会、虹口越野队等本土体育组织,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其实早在1909年,由外国侨民组成的上海体育协会就办过一次马拉松比赛(Shanghai Marathon Race),但报名选手仅有8人,比赛没能办成。这一拖就是二十年,直到1929年,上海体育协会(Shanghai Athletic Association)终于在上海的租界区里办成了第一届城市马拉松赛,比赛全程线路只有17英里,差不多27公里,共有11个团体的41名运动员参加。华人运动员报名有六人,其中一人临时未到,总共是五人参赛。比赛结果葡萄牙人李梅迪获得冠军(Remedios)获得冠军,成绩是1小时48分15秒。中国选手黄胜白获得第五,陈虚舟获第十一。随着赛事的深入,到1931年第三届赛事,总共参赛的68名选手中中国选手达到28名,虽然第一名仍由葡萄牙人李梅迪获得,但第二到第六由中国选手包揽。但这一赛事只办了三届就因经费原因终止。此后的1937年-1939年,马拉松促进会和虹口越野队分别主导,共举行了四届赛事,无论是赛事长度和路线都多有改动。原定1940年2月25日举行的“中西公开二十一英里马拉松长跑锦标赛”在《申报》上登了好几期延期通告,最后一次宣布“延至秋季耀行”,从此没再有下文。


三十年代上海优秀长跑运动员王正林


民国时代的“上海马拉松”虽然有马拉松之名却无马拉松之实,26英里385码(折合42公里195米)的全程马拉松赛从未举办过。有经费的原因,有赛事组织协调的原因,也有运动员水平的原因。从线路的角度来说,民国时代的马拉松虽然不是全马,而且参赛运动员不到一百,但协调起来也有很大困难,比赛大多在沪西进行,曾用跑马厅(现人民公园)为终点,后因跑马厅拒绝提供场地而终结。而且当年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都是有边界的,在各个区域自由穿梭是做不到的。如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为界,今年上海马拉松赛从外滩金牛广场出发后,第一次转弯就是在金陵东路。开句玩笑,如果比赛是在民国时期举行,从延安东路跑到金陵东路是要“过关”的,当然这样的故事放在今天来看,只能是笑话了。


2018年上海马拉松赛线路图


今年的上海马拉松赛从外滩起跑后,沿金陵东路河南中路一线折回南京东路,市民健身跑的终点设在上海展览中心。此地曾经是上海滩犹太大亨哈同的住宅,如果是在民国时代,也是不大可能配合赛事的。


民国时代的哈同花园(爱俪园)

一座中国传统式的园林建筑


犹太大亨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51-1931)出生于巴格达,1873年来到上海,在这座“冒险家的乐园”发迹,1901年创办哈同洋行专事房地产业,一度拥有南京路地产的44%。1904年他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购地300亩花费70万两银元建造上海最大的私人花园爱俪园,还在园内建造了仓圣明智大学。哈同和他中法混血的妻子罗迦陵去世后,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遗产争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爱俪园,原来亭台楼阁的花园逐渐荒废。到1951年,新中国在爱俪园旧址建造了苏联式风格的建筑中苏友好大厦,后改为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今貌


跑过上海展览中心后,马拉松队伍从静安寺门前转入华山路、常熟路,到淮海中路向东转弯,十公里健身跑的终点设在复兴公园。民国时代淮海路叫霞飞路,已经是上海最重要的商业街,路两旁有众多白俄开设的商店,十分热闹。复兴公园最早叫顾家宅公园,后称法国公园。在这里安排一个终点站倒是相当适合。


民国时代的淮海路(霞飞路)


法租界时代

法国人在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

庆祝法国国庆


如今的复兴公园


跑完差不多整条淮海中路后,马拉松队伍从马当路进入新天地,跑过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后回到淮海中路,由西藏南路一路向南,一直跑到滨江,从黄浦进入徐汇。现在所谓的“黄浦滨江”,是已经和黄浦区合并的老南市和老卢湾地界,原来是上海老工业基地,有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等众多老工厂,经世博会以后焕发新颜,定位是“公共生活岸线”。徐汇滨江相当长的一段线路是原龙华机场所在地,未来将是上海文化传媒、商务商贸的水岸新城。今昔对比,确实是无限感慨的。


民国时在半淞园举行的龙舟赛


民国时代的江南造船厂


民国时代的龙华机场


原南市发电厂,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由原龙华机场跑道改建成的云锦路


如今的滨江岸线


上海马拉松的终点设在上海体育场,此处正在建设未来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将具备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市民健身休闲、青少年业余训练和体育产业发展四大功能。一般的运动员如能坚持到这里,那就十分专业了。上海马拉松赛是国际赛事,但上海观众还是希望能有本土运动员获得好成绩。相比民国时代,上海的马拉松运动在成绩上还是需要提高的。代表中国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王正林是上海人,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楼文敖也是上海人。


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上海运动员

楼文敖


关于楼文敖和王正林的事迹,可以参看我曾经写过的难为正邪定分界 和奥运望野眼│愚园路岐山村故事,那里说得比较详尽,这里就不重复了。文章最后奉献一段1948年楼文敖参加伦敦奥运会的珍贵的彩色视频,读者们可以看一看当年我们上海愚园路岐山村扫地工出身的聋哑运动员楼文敖之风采。


楼文敖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珍贵视频


上海人举办马拉松的梦想,从1904年“万国越野跑”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1996年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如今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像民国时代那样凑不出一场赛事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但如何科学地跑步,进而提升赛事品质、提高中国选手的水平等等,上海马拉松赛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无论如何,一年一度的金秋时光,在上海的马路上跑一跑,看一看,还是很有感慨的。体育比赛,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比赛成绩而已!


最近我还写了

别了,东方书报亭!

“小鲜肉”和“美丰姿”

闲话比乐中学

戴眼镜说书的石一凤

吃蟹

杨浦图书馆老楼的建筑和人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江北夫妻相骂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