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西路花园公寓:一个和临时房有关的故事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花园公寓,一个听上去就高档的名字,也是名副其实的。在上海,我至少知道两处以此命名的住宅:复兴中路淡水路口的“卢湾花园公寓”,我曾写过日落时分的复兴中路花园公寓。相比之下,南京西路靠近陕西北路的“静安花园公寓”,档次更高一点。还有些新楼盘也叫什么什么花园公寓的,那就忽略不计了。作家程乃珊曾在静安花园公寓居住,她生前专门撰文介绍过这条弄堂和这里居住过的人。有一位和巴金同级别的“大作家王伯伯”,诗人王辛笛,他太太徐文绮是亲和力很强的社区工作者。还有导演吴贻弓、解放前的童星后来的舞蹈学校校长胡蓉蓉,还有隐居的魔术大家、名字叫什么什么“斯基”的白俄音乐家……等等,列在“等等”里的,不乏如雷贯耳的名人,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了。花园公寓离我工作单位不远,有程乃珊美文在前,我就当“神游”过了,一直没进弄堂看过,静安花园公寓,大名鼎鼎的赉安设计的作品,究竟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好讲呢?


花园公寓

南京西路1173弄

究竟还有什么故事好讲呢?


我的好友陶一铭是业余研究戏曲曲艺的大家,我曾写过一篇一铭惊人专门介绍他。我还知道他是老静安的居民,很重感情。前两天一铭兄问我有没有时间同去花园公寓看看,还说他曾在那里居住,我登时有了兴趣。从住户的口中,也许能讲一些别致的故事。凑巧这天下午有点时间,就约一铭兄一道回去看看。先在“王家沙”吃了客刨冰,就安步当车往陕西北路方向赶。果然,跟随一铭兄的脚步,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花园公寓,和程乃珊写的不一样,和以程乃珊的文章为蓝本编出来的营销软文更不一样。这是一个关于临时房的故事,也是一个早年外地来沪工作的阿姨的故事,更是一段上海人的情感故事,就从花园公寓的临时房说起。


花园公寓进口处的介绍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

抄书我就不抄了

听说有错误

反正我也没仔细看


陶一铭:这片花坛原来是临时房

我曾在这里居住


进入花园公寓,一铭兄直奔弄堂深处的花坛:看这里,原先这里就是我的家。门牌?不记得了,就是临时房。一铭兄很坦率,他并不讳言自己并不居住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法国设计师赉安(Alexandre Leonard)设计的花园公寓老建筑里。他的父母原住江宁路,1976年结婚,那个年代能增加一间住房,谁会挑剔房子的品质呢?1977年,当年的小夫妻搬到这里,陶一铭在那一年冬至出生。1978年,陶一铭只有3个月大时就搬到了静安寺,但他和花园公寓临时房的缘份并未结束。他出生4天就被弄堂里一位来自江西的“舅母娘”领着,家虽然搬了,但他每天还要来“舅母娘”家,一直持续到1982年进幼儿园,实足在邻居家生活了五年。五年后,陶一铭保持每周来花园公寓一次,慢慢和“舅母娘”像家人一样相处,直到1995年老人回江西九江庐山老家。一段缘份,持续了近二十年,像家人一样的感情。


陶一铭珍藏着和舅母娘的合影

摄于上海展览中心门口

一铭兄坚持叫它“中苏友好大厦”


“上海人叫阿姨,我们叫他舅母娘”,陶一铭说道,“舅母娘大概是江西人的叫法,大家都这么叫,我也跟着叫”。老人名叫邢家珍,1913年生,1947年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就住在花园公寓的汽车房二楼。她摆过香烟摊,也在里弄幼儿园和隔壁陕西北路口的景德镇陶瓷专卖店做过工人,其他时间就帮邻居带小孩。带得怎样?看陶一铭的“模子”就晓得了,长一码大一码,营养只有过剩不会缺乏。舅母娘因为在上海没有亲戚,晚年她把花园公寓的房子低价卖了出去,回到江西老家,很快就去世了。她在上海居住了近五十年,从三十几岁住到八十几岁,“临时”两个字始终是她的标签,户口?没有的,居住权是临时的。房子?算有吧,临时住的,恢复历史街区的旧貌,她的老屋没被拆就不错了。她的邻居陶家,在这里只住了几个月,恐怕也是临时过渡性质。但人和人的情感,绝不会因为“临时”的到期而过期。说起邢月珍老人,说起花园公寓,一铭兄动了感情,“走过这里我总要来看看,我是这里的临时居民呢”。


花园公寓内保留的汽车房


汽车房楼道


汽车房不是违章建筑

很多设施是民国原物


总体居住条件是简陋的


花园公寓和隔壁安乐坊的交界


赉安设计的房子


四排公寓建筑各有特色


楼道内的装饰


11号的楼梯扶手


部分窗玻璃换过了


窗把手


老物件还在发挥功能


水磨石子和地砖的分界线


说到这幢房子,一铭兄又说了一段事情。这里住过上海著名老影星蒋天流,相信很多人看过由她和张伐、上官云珠、石挥等主演、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经典电影《太太万岁》,但蒋天流的名字并未在和花园公寓有关的资料中出现。


蒋天流(右)和上官云珠

1947年在《太太万岁》中的表演


蒋天流晚年赠与陶一铭的书法

苏州弹词《莺莺操琴》唱词


2012年蒋天流以91岁的高龄去世,留下《枯木逢春》《北国江南》《护士日记》《大李老李和小李》等经典电影。蒋天流籍贯苏州太仓,想必也喜欢评弹,晚年她和陶一铭这个小邻居成了忘年交。


花园公寓1号的内饰


宽大而结实的楼梯


楼梯细节


铸铁的质感


一种结构


花园公寓西侧是著名的“荣宅”


荣宅的穹顶


荣宅和花园公寓相通的小门

陶一铭说:“我从未见此门开过”


花园公寓的车棚和荣宅的阳台


花园公寓1号的大门


只是利用休息时间来看一看,我和一铭兄匆匆告别花园公寓。“不一样的故事,还有”,老土地到底不一样,另外就是,研究戏曲曲艺的人,总喜欢卖关子,“还有一个故事,我慢点告诉你……”好吧,好在天气凉了,岁月长,衣裳薄,一铭兄卖关子,我不妨等一等,性急的读者朋友,且听下回分解……


最近我还写了

九一八: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请用上海闲话讲一声:欢喜侬

纪念吴贻弓,不妨看看他的博客“申江小吴”

杜月笙大管家万墨林和《描金凤》的治愈力

屋里玛丽的野乌蛋们,弄堂口开会了!

丽园路的弄堂小学和它的体育校长

我失骄杨君失柳

这一曲送给您

《我爱你中国》和《蓝精灵》

戏说“野狐蛋”和“阿诈里”

524团和谢团长,上海人从未忘记你们

梅西和巴萨的“吻别”

九十年代的卢湾区,那时你在哪里?

走进九江路圣三一堂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