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教师“思变论坛”学习反思

研外部 科研琅玡榜 2022-12-05

编者按:2021年5月13日-1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邀请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做客“名家有约”之“思变论坛”,外国语学院共有109位教师于讲座后撰写并提交了学习心得。我们近期连续推出五个系部的系列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今天的分享内容来自研究生外语教学部教师,总字数约7700字(略有修订)。欢迎全国广大师生在留言区互动留言,趣问秒答!

教学与科研联动系列报告总结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吕鹏飞

总结:

1. 设计到获得感

教学活动在实践之前,应该有基于一定理论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内容、情感因素、学生需求等多方面,教学活动和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也要体现层级立体结构的层层推进,实现对教学活动和效果的控制性前进。

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有序科学推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设计及反馈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发现和总结新的理论性认知,从而指导未来下一轮的教学活动。无论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还是对于实施教学的教学者教师,都可以从中获得学习认知上的获得感和进步。

2. 外语教师学术研究素养

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表现的本质提高,需要教师具有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力,并能通过一般性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的结合,实现教学实践的理论化。这是外语教师发展和外语教学能力提高的必备素质。因此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显得更为必要。

3. 研究问题驱动下的文献阅读

从个体感受性的困惑中,提炼真正的问题,凝练关键词。从关键词出发寻找核心期刊,占有相关度和质量较高且发表新的研究资料,通过题目和摘要的阅读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分层阅读,即内容上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的阅读;同时,从研究视角、概念发展脉络、研究设计等角度对所读文献进行笔记综述。

4.“研究”概念的理解

研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系统化的研究过程。系统化就意味着,研究问题的清晰凝练,概念的定义,文献的梳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研究结果的采集、分析、阐述和讨论,直至结论的形成,都需要遵循并实现逻辑的自洽,所有的选择行为都要给出理性依据,并且所有研究活动需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5. 学术研究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是研究和写作的结合。既要体现系统的研究过程又要包含写作的实践。研究过程,要展现研究的各个步骤的合理性和逻辑严密性,而论文的写作既要有约定俗成的学术界的结构套路,又需要有写作技巧,文章设计,语言效果等的从写作角度的考虑,需要把隐在的读者纳入写作时考虑的范围内。两者围绕问题的研究和表述的清晰在语言体系中形成内容和形式的一体式融合,就是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

6. 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始于模仿,终于创新。先要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阅读,拆解,领悟,总结。其次,按照原作者的研究思路,进行一遍复盘或模拟研究,找到其研究的思维过程。

最后,按照原作者的研究思路对类似研究问题进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并仿照其写作形式进行对研究的表达总结。高质量的论文选取,要符合“内容详实、理解充分、逻辑清晰、格式规范、读者友善、可读性强”等规范。

问题:

1. 语言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多层次的互动,各种变量的考虑和设计,对于理论层次较低学术研究素养不高的教学者,应该从哪里着手开始?如何进行体系化的设计?教师教学活动中需要的脚手架从那里获得呢?

2. 在学术研究文章的模仿中,包括研究问题的凝练,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等关键选择节点,在模仿的过程中,模仿者如何判断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没有有效的可操作的手段,帮助模仿者自我纠正?


张文忠教授、徐锦芬教授

讲座、交流座谈反思日志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孙继平

一、收获与反思

听过张文忠和徐锦芬两位教授的讲座后,我认识到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目标明确、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同时结合学生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获得感。我也深刻体会要到成为一位好老师需要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即广阅读、深耕耘、勤思考、多反思。

1. 广泛阅读文献是提升理论功底的必经之路 

广阅读能让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可能。徐老师在讲座中总是能将课堂中的现象与某一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高度看待实践问题,这种信手拈来感的理论与实践无缝链接是她长年大量阅读的体现,更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2. 深耕兴趣点是开展系列研究的保证 

在教学中发现真问题,以问题为驱动深挖背后的原因。通过解决问题,找到自己研究兴趣点,深耕这一领域,开展系列研究。例如,张文忠老师在项目式教学、徐锦芬老师在课堂小组同伴互助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正如毛院长多次强调的无论做事还是研究都要聚焦,抓住核心问题。

3. 勤于思考是研究型教学的开始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研究。在教学中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透过现象去寻找并发现事件的本质。例如,在教学中我喜欢热烈的课堂气氛,但是热闹之后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学生的哪些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了呢?这些问题我却很少思考,或是即使有所思考,但由于得不到明确的答案而不再想下去。

徐老师的教学点评让我认识到一位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勤学习、善思考的老师。今后我会在设计每堂课前思考学生需要什么、课程目标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如何检测教学效果等问题,要让我的教学更有理据,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4. 教学反思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课堂表现以及阅读文献后的反思可以帮助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与研究能力,点燃教学研究热情。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反思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再通过阅读文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困惑与需求

1.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虽然已经通过本次论坛对教研联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触动很大,真心想要改变,但是如何快速进入高效教研状态,从原来迟缓的状态转换到积极行动的状态,需要方法的指导以及心理的调整。

2. 对常用研究方法的“扫盲”培训。自己这方面比较弱,没有系统掌握某一方法,是否可以对应用语言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普”,如:问卷设计、访谈等。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淳柳

收获:

1. 坚持依托项目的教育教学理念

给研究生讲授《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时,在自己班级坚持依托项目教学,根据教学单元的模块设计,学期初即成立班级会议组委会与学委会,随着教学内容的递进,班级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与召开,结课时学生做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邀请专业教师或学长参与活动并做进行点评。

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依托项目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课后精心设计并跟踪推进,全程须与学生保持高度互动。当学生反馈说: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学术英语听说能力,增强了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时,作为教师,内心十分欣慰。然而,在学委会/组委会分工合作、学生口头汇报与墙报制作质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上述教学模式,符合依托项目的语言学习有10个特点,即:

(1)具有“过程-结果”取向;(2)由学生决策;(3)持续一段时间;(4)鼓励各种技能的自然整合;(5)Content & Language双重努力;(6)学生须独立学习又须在小组中合作学习;(7)要求学生从目的语资源搜集,处理及报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8)要求师生承担新角色和责任;(9)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最终成果;(10)以学生对过程及结果的反思而结束(“以终为始”)。

2. 大学英语课程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讲授公选课《世界主要产油国文化概论》时,教学团队充分调用身边“资源”,积极进行互动式教学探索,如在学校国际教育学院老师的协调下多次组织来自产油国的留学生走进课堂共话文化,邀请“创造太阳”培训学校高管走进课堂或以视频访谈的形式对非洲文化及团队在非洲的创业经历进行介绍,与中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东地区公司哈法亚采购部经理现场连线,围绕中东文化和中石油海外开发模式进行云端报告并答疑。

实践证明,上述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增强修课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实感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拓展互动教学领域,争取涵盖所有单元并形成常态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拓宽人文学科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语言修养将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知识学习、素质提升和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为将来开拓石油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打下基础。

3. 论文写作要有理据意识

研究设计要体现决定意识和理据意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决定都需要理据支持和细心设计,来保证实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术型研究生论文撰写指导工作,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教学实证研究设计的理据性,尤其是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理据性,反复追问,以消除模糊。


收获、反思与困惑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邹文轩

收获:

1. 徐锦芬教授“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讲座收获

对于学术英语是否替代通用英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通用英语、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内容上的“共核”,理论上的“融入”,实践上的连续统一。一切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

2. 张文忠教授“依托项目英语教学与创新训练”的讲座收获

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解决费时低效、高分低能,做、学、用分离,对于结果重分数轻能力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问题本身的分析与思考。张教授指出思辨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是思辨能力训练不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辨析能力的锻炼。而对于创新教学的堵点问题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

3. 张文忠教授“英语教学论文写作中的(规范意识和)理据意识”的讲座收获

论文写作是有“意识”的行为,首先要注意规范,以往对于规范的认识仅局限于写作规范,而张教授的讲座提出了研究规范的意识。决定意识把以往的具体研究选题、方法等上升到一个理论层面,有助于提高论文的理据性。而理据意识强调了论文写作的核心,以理服人。张教授的讲座还从论文评审的角度进行分析,使论文写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不仅仅是从读者和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同时还要考虑到评审的角度。

4. 教学科研共同体“思变”论坛的收获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如果脱离了教学实践,就没有了坚实的基础。而科研对于教学则起到了促进和提升的作用。通过科研的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上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

困惑:

1. 通用英语更注重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深度相对于学术英语实践教学而言,更容易把握。那么如何解决学术英语实践教学的学时与教学内容深度的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学术英语内容的设置,如何才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受益。

2. 对于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需要非常具体的方法和案例作为指导,而应用了经过科研论证的有效方法后,如何验证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效果。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郑琳

几天来聆听了徐锦芬和张文忠两位教授专家的讲座,并与他们近距离地座谈和接触,收获良多。此次所得所感所想,值得长时间细细体会。借提交总结之际,顺便梳理一下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1. 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师者初心 

工作二十余年,难免生出些许油滑,凭借所谓“经验”,疏于精耕课堂。徐、张二位教授对于教学和学生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不满足固有的经验,寻求新的变化和uncertainty。

今后我也要不断提醒自己,切不能满足现状,应该调动自身激情,勤于动脑,了解学生需求,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强化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反馈,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师者,多关心学生,忙不是借口,用心方是真情。

2. 广泛深入阅读文献,努力提升学术研究素养 

目前的科研陷入瓶颈,归根究底还是自己的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流于表面和形式,停留在课题选择阶段而难以深入进行下去。

要想打破僵局突破瓶颈,唯有摒弃浮躁心态,扎实阅读海量文献,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和稍有压力的目标,矫正研究方法和路径,从模仿和复制研究过程开始,梳理调整之前的选题,争取一到两年时间在语言教学和话语分析两个方向完成1-2篇有质量的论文。

3. 启动教研联动模式,培养科研敏感度

这次活动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好的学者总是保持足够的科研敏感,随时随地发现新颖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题目,比如毛院长和徐老师能够在座谈和聊天中捕捉到新鲜的科研话题,并快速提炼整理,这是多年形成的惯性和潜意识行为。

我今后也要学着建立这样的科研意识,教学生活处处皆学问,善于抓住瞬间灵感,发现问题和矛盾,从而找到自己有兴趣的研究方向,继而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两点困惑:

1.学术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相比通用英语内容的教学显得沉闷和无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改善课堂环境和气氛?

2.如何提升大班教学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效果?


学习心得反思X+2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王艳

收获:

1. 课堂设计要讲究

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确定大的教学目标,并把大目标切分为具体的小目标,每个目标里面要清楚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循序渐进的scaffolding,让学生做成本来不能做的事,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才是让学生感觉有所收获的课堂。

2. 教学方式要注意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engagement,能让学生做的绝不代劳,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使学生的学习机会最大化;

personalization可以很好的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

要encouraging,积极情感很重要;

给学生布置任务,instructions一定要清晰,但在学生活动中不要再介入;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重要,但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多让学生提问,多设计思维训练的任务。

3. 怎样评课有窍门

原来的评课完全从经验出发,甚至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来评。从有关评课的交流中,了解要从三个问题,四个要素来评。

即从“想教会学生什么?学生有没有学到?落差在哪?”为出发点,从“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环境”四要素来评。

4.  教研联动受启发

从宏观和微观对教学进行反思,从基于实证的问题驱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反思教学改革实施中的各要素,反思改革的决策方式和过程,运用教学日记、教学对话、听课与观察、问卷调查与反弹等各种方法,结合自己以及同事所教课程开展科研。

5.  研究方向有触动

几个原有的idea在听了几次讲座后非常受启发,希望自己能持续阅读相关文献,继续走下去。

6.  专家精神受鼓舞

感动于专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追根溯源的科研精神,以及乐于帮助年轻人的纯粹。

问题:

1. 课堂研究如以自己为研究对象是否可行?是否会影响研究信度?

2. 大班教学如果学生水平非常不一致,怎样engage所有的学生?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反思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孔媛媛

两点收获:

在上周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所做的一系列讲座和座谈会中,我主要获得了以下收获:

1. 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需要对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的定义进行界定,搞清楚自己要研究的是什么,与其他研究者的定义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正如徐锦芬教授所讲,自身对概念的定义借鉴了谁,做出了什么改变,理据又是什么,都需要进行严密的论证。

2. 研究方法不能与研究目的脱节。如果研究方法不能支撑研究目的,那么再多的功夫都是无用功。

这两点都教会我在研究前期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否则会事倍功半。另外,每次讲座徐教授都会分享潜在的研究课题,拓宽我们的思路,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徐教授工作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用心。

两点疑问:

1. 研究方面:在讲座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确定想要研究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在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些“真问题”,但是感觉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到底值不值得研究?是否是要通过查阅文献,看有没有他人研究,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如果找不太到相关文献呢?

2. 教学方面:我们教的很多都是公外的学生,自身专业学习任务也很重,英语课应该怎样平衡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时长和学习效果?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孙玉超

收获:

1. 教师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无论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还是教师个体层面而言,都要求教师具备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能力;影响教研联动的因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教师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妨碍教研联动的主要障碍。

2.教师成长。

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研联动,教师只有更快更早地实现教研联动,其个人综合素养和所在集体的综合实力才能得到更高质量的攀升。

疑惑:

1. 如何基于大班(人数50-60人)且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更好地实施项目式教学,个人项目、双人同伴项目、小组项目哪种项目形式更加有效、合理?

2. 如何从教师意识动机、责任感及知识技能等方面促进教研联动,哪些具体措施可行性和操作性较高?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沈丹

收获:

张文忠教授的观摩课给我很大启发。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分为host,presenter,question marker,observer和time keeper。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最后的教师点评是整个活动的关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要肯定学生在活动中体现的优势,又要给出改进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张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报告内容和语言方面的优势,而且指出了报告中体现出的有助于未来职业和人生取得成功的性格优势,例如self-determination等。

疑惑:

1.在大约50-60人的班级中,应如何设计小组活动?

2.在《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中,学生的课程论文写作应与其专业相关还是与社会热点话题相关?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武学锋

收获:

张老师的讲座谈到,论文写作是有“意识”的行为,决定意识把以往的具体研究选题、方法等上升到一个理论层面,有助于提高论文的理据性。而理据意识强调了论文写作的核心,以理服人,同时还要考虑到评审的角度。

另外我也观看了张文忠教授的观摩课,印象较深的是课堂小组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

疑惑:

在目前大班如人数在50-60的班级中,小组活动应如何设计更为合理?


徐锦芬教授、张文忠教授

系列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马金芳

收获:

1. 关于论文写作

实验设计至关重要,要考虑到各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或者其他因素并想办法排除。

2. 关于教学

老师要即时关注学生的反应,表情眼神等副语言信息;

要训练学生精炼到位地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清晰、指令清楚;

不要预设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困惑:

1.如何设计出精巧严密,又能实现研究目标的实验过程?

2.如何设计出环环相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切实帮助到学生的课堂?


赋权增能外语教学教研结合教学相长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郭月琴

由于去上海开会,未能参加周末的教研活动,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的真经有一部分未能拜读到,甚是遗憾。开头和结尾的座谈会上听到了张老师、徐老师和部分老师的发言与点评,观摩了张老师的授课。

收获如下:

1. 张文忠教授现身说法,赋权增能外语教学

发言标准、温文尔雅的张老师现场观摩课上所展示的项目式教学和师生角色扮演,解惑了我和老师们的很多疑问,如担心课堂变成放羊式教学,走向填鸭式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2. 徐锦芬教授点评犀利精辟,会话如沐春风

徐教授特别注重授课的细节问题,她谈到的personalization和共情问题令我印象深刻,这和我之前撰写的愉快教学法文章中的一些论述不谋而合,当然,我不如徐老师研究得更深入成体系,徐老师的做法更到位有温度。


3. 与会教师踊跃发言,渐入教研佳境

在徐教授、张教授和毛院长的启发下,本院教师的分析和点评前后对比进步明显,讲话逻辑清晰,有的入木三分,观察入微,有的角度新颖,别出心裁。看得出来,老师们是真的在思考,她们带着问题向专家请教,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顾丽娜老师和孙硕老师,她们提的问题非常有深度。

研讨活动“闭幕式”上的现场体会:这是一个难得的研讨平台,学院营造这种氛围,使大家有机会坐在一起研究如何搞好教学,如何以研促教,非常有利于我们学院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一流课程的质量问题、两性一度问题和师资发展问题。

两点思考:

1. 课程的两性一度和愉快教学如何契合才能达到金课的标准?是否适合设置量化指标,又该如何设置呢?

2. 上海会议上蔡基刚教授的发言中谈到,他每天都在看《柳叶刀》、Nature上的英文文章,我们石大的院士校长郝芳教授也忙里偷闲坚持阅读外文文献,张老师、徐老师、毛老师等也都在坚持进行高端阅读与研究,请问如何才能带动全体外语教师养成这种阅读习惯,使之日积月累,逐步提升学术素养呢?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

往期内容精选:
——————————
免责声明:本页面图片均引自网络,仅为公益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图片。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如有共鸣,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