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对联

对古联今 2023-04-08

2020年6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主讲老师:柴海军



端午节

征 联


端午节,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




端午食粽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端午也称端五节、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等,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吃粽子、佩香囊等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赛龙舟


 

端午节是活色生香融于生活的节日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浴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熏艾、喝雄黄酒等习俗。 不管怎样,端午节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无论是吃粽子、佩香囊、插菖蒲插艾叶还是划龙舟,或者是怀念先贤,吟诗怀古,都是这个节日的符号,也是中国人此时的标配行为。




端午节对联







一卷离骚赋;

三湘屈子魂。

 ——江西 陈发金


艾草驱瘟疫;

诗魂荡汨罗。

 ——陕西 弥前进


寄情遥逐龙舟古;

厚俗新尝角黍香。

 ——山西 王存白


彩桨齐划舟左右;

大夫宛在水中央。

 ——湖南 邹宗德


门悬艾碧祈多福;

酒注蒲香纳百祥。

 ——湖北 费世炎


天问无声遗楚恨;

离骚有韵寄忠魂。

 ——内蒙 张永军


艾叶香包馨楚韵;

龙舟米粽漾国风。

 ——陕西 吴岱宝


一人成节唯屈子;

绝代长诗数离骚。

 ——山西 吴志良


粽心尽裹人间味;

蒲剑高悬天下怀。

 ——江苏 魏艳鸣


一曲离骚千载恨;

三杯浊酒满腔情。

 ——甘肃 黄天明


插艾悬蒲期永泰;

竞舟食粽盼长安。

 ——安徽 赵美新


门挂艾蒲怀屈子;

舟喧锣鼓酹忠魂。

 ——辽宁 陆德海


心昭日月赋堪诵;

滩有波涛诉不平。

 ——河南 尚洪涛


望海邀台拥丽日;

持情奠楚醉瑶华。

 ——辽宁 包世永


榴花映日千村火;

艾叶当门万户香。

 ——辽宁 孙学勤


取义汨罗何惜死;

痛心家国竟犹生。

 ——尹登云


菖蒲悬户驱邪秽;

角粽缠丝祭古贤。

 ——陈旭强


蒲酒一壶,情酿千秋屈子泪;

龙舟万桨,浪飞四海楚辞歌。

 ——马丽华


心系灵均,蒲叶悬门怀圣哲;

情思楚韵,榴花带血悼诗魂。

 ——贵州 游钦榜


万户粽飘香,棱角皆融求索志;

千江舟弄水,鼓锣齐助复兴龙。

 ——北京 李 云


鼓瑟鸣琴,龙舟载梦催新发;

悬蒲煮酒,角黍流香启后延。

 ——江苏 陈斯高


抱石沉渊,汨水千年哀圣哲;

扬波击棹,龙舟五月祭忠魂。

 ——安徽 夏环宝


诗醉大千,浪漫九章舒梦翼;

粽香端五,激扬万浪起龙舟。

 ——河北 苗云泽


玉粽飘香,楚塞村中思屈子;

龙舟竞渡,汨罗江上祭忠魂。

 ——广东 严席文


虎艾遍悬,直把传香祈福报;

龙舟竞发,会当击水慰忠魂。

 ——湖北 石安邦


灵药赖菖蒲,驱邪避恶扬清淑;

龙舟催鼓角,击浪翻花庆太平。

 ——湖南 聂顺林


恰战疫功成,九域乘风同筑梦;

闻赛舟鼓响,三江起棹共追贤。

 ——湖北 和为贵


赛舟竞上游,耳边征鼓催人奋;

包粽思贤士,心底衷情唤笔飞。

 ——山西 闫安生


鼓喧意欲何为?一水安澜,百舟竞渡;

会散吾犹不去,日斜草岸,诗赠汨罗。

 ——广东 李国荣


龙舟冲浪,心粽飘香,离骚寄志楚天阔;

菡萏作裳,芝兰为佩,昭质铸魂汨水清。

 ——山西 党晓明


粽味飘香,两千年不散,慎终追远情长寄;

龙舟破浪,三万里方兴,继往开来梦更圆。

 ——山西 闫涛亮


门前蒲叶毋须挂,看百县龙舟,常年尽是民生景;

祠畔猿声不忍听,问千秋楚水,何日能消屈子冤?

 ——福建 李育新


起源祭祀,人文丰厚,或拜图腾,或追屈子,祈福纳瑞求吉利;

揉进民俗,传统悠长,有包米粽,有赛龙舟,挂艾插蒲去病灾。

 ——山东 吕运祥


邀谁与共?端午年年心事远,奈彩线思长,碧艾愁浓,沅湘不尽烟波渺;

唯月同行,楚乡处处酒旗轻,念离风万里,骚歌千载,角黍空余情愫香。

 ——山西 闫 鹏

 



图片视频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对联》杂志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投稿:13269221296(微信同号)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邮局微信订阅

客户端中华联墨

对联杂志官微

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2019年6期卷首语|最切的题,是家国情怀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古典之美是对联发展的主要方向

联须称境 文质彬彬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以对联为例浅析古典诗学在当下的价值

《对联》:百万联友的心灵家园

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对联》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

2020年《对联》杂志·读者问卷调查

刊得两行罗万象 读来一刻值千金 ——对联杂志社读者调查答复

对联学术:从献身到企盼

“屠狗辈”那些事儿

“六把尺子”量对联(一)—— 文体的韵与散

“六把尺子”量对联(二)——对偶的工与宽

“六把尺子”量对联(三)——声律的细与粗

“六把尺子”量对联(四)——立意的切与泛

“六把尺子”量对联(五)——语言的生与熟

移精变气 妙语疗疾 ——枚乘作品《七发》探微

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专访《对联》创刊人、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

经典重读|贴着地面飞行 为什么要在对联界提出“现象写作”

看,龚鹏程这样为对联点穴

甲骨文集联书法 引导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著名学者朱彦民先生专访

对课 是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对话文化大家楼宇烈先生

名人联话|我来添尔一峰青——话说一代文宗傅山及其对联

“对联学”: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

撰联:从情趣类到严肃类

央视《楹联里的中国》1-10集连看

回眸 2019中国对联事业的高光时刻 ——《对联》推出2019年度“十大热点”关注

2019年《对联》杂志·卷首语评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