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小芳”(崔玉宝)

作者:崔玉宝 知青情缘 2024-02-02



回望“小芳”


作者:崔玉宝

  

语音:原野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1993年,二十几年前,李春波创作并演唱的《小芳》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勾起了无数人对往事的回想,搅动着深埋心底的情感涟漪。


   是的,在那曾经的动乱年代,有过无数棒打鸳鸯的悲催故事。他们不是没有真爱,仅是生不逢时。


   大家知道我在云南当过知青,故常拿“小芳”来调侃,问我的“小芳”今在何处,是否安好。到K厅唱歌,《小芳》也是必点之曲。其实,哪个人没有“小芳”情结?!有一次年前,单位组织联欢会,大家又要我唱《小芳》。登台后,唱之前,先说了一段话。我说:女人是或曾经是人家的“小芳”,男人也都有钟情或曾经钟情的“小芳”,所以,“小芳”情结,人皆有之。《小芳》,就是一首献给所有男人和女人的歌。此话一出,掌声顿起,可见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对曾经的爱和恨都难以释怀。恨是不必说了,即便咬牙切齿也难解心头之痛;而爱,则更会长留心中,时时咀嚼回味,享受着甜蜜和幸福。由此看来,“小芳”虽然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因为还有牵挂人。时下众人热衷的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大概都有再续旧情的成分,其中不乏对“小芳”情感的依恋和怀念。


   对于知青,《小芳》之歌尤其能够引起共鸣。曾经一起风雨同舟,曾经一起战天斗地,曾经一起忍辱负重,曾经一起患难与共,曾经一起喜怒哀乐,曾经一起相互扶携,随着返城风起,自此各奔东西,甚至再无音讯。


   人虽离去,思念常在。几十年不见的同学、战友,无论是明恋过的还是暗恋过的,亦或根本就没有恋过只是留有好印象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是越发的想念。时常感慨,虽天各一方,若能再见上一面,哪怕只有一面,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也会是一种满足和幸福。

   能否真能如愿?曾经在微信中看到过一个视频,叫作《20年后村里叫小芳的姑娘变成怎么样了》,虽然很搞笑,还有那么一点颜色,却也多少反映了社会现实。时光荏苒,岁月无情,今非昔比,事与愿违,当初的黄花闺女,如今早已变成半老徐娘,甚至已经老态龙钟,真到见时大失所望,一洗当年的美好印象。呜呼!曾经日思夜盼重见时的激动、喜悦,顿时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是哀伤和惆怅。


   女人如此,男人如此,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故此,告诫所有的多情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有的美好只能留在心中,不要奢望再去重复。


2007年与重庆知青合影



作者简介


崔玉宝,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长期在农场医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沪,先后在黄浦区团委、黄浦区卫生局、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委党校,以及市委组织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任职,直至2012年退休。知青一场,与云南、版纳、橄榄坝结下了毕生的情怀,念之、系之、忆之、记之,不负曾经的付出,充实如今的韶华。


作品荐读


知青时代的大塘往事(崔玉宝)解析知青大返城的若干动因(崔玉宝)粉色的浪漫记忆 (崔玉宝)
美丽的西双版纳,曾经有我一个家(崔玉宝)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悼知青战友(崔玉宝)
也说“知青精神”(崔玉宝)留守知青"颜木头"回沪记(崔玉宝)难忘第一口油鸡枞(崔玉宝)
悼德平(崔玉宝)"知青春晚",不会是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崔玉宝)


本文 由《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回望“小芳”(崔玉宝)

作者:崔玉宝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