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休旅游散记之四:六色之地( 汪向明)

点击关注👉 知青情缘 2024-02-02


退休旅游散记之四

六色之地

作者:汪向明



    


       旅游遇到一位有真才、能真实、够真诚的导游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既不是秀丽的自然风光,也不是有历史的人文景观,但如果导游有才又有心,很普通的地方也会让游客留下美好回忆。


       2019年6月14日游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导游匆匆带我们去指定景点。穿过一条马路时,我在路边见到一块六色地面,觉得有点意思,急忙拍上一张照片,不敢细看耽搁只好紧紧跟上团友步伐继续往前赶。


       回家整理照片时,觉得实在有点遗憾,没有在那六色地面上做个动作,以呼应这块有意思的地面。地面上不同色彩的地块上用了六种文字表达了同一意愿,汉语的这一块写着:“请在这泥灰土地带的赭色气息中拥抱我”。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的六色地块

   

    这块“请拥抱我”之地离解散地实在太远不便回去,只好作罢。仅仅是在地面抹上几种色彩,写上世界通用的几种语言,倡导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就为平淡无奇的马路增添了一种人文气息。其实路过时只要地陪导游肯花个十分钟,给大家说一下马斯特里赫特市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块六色地,又从什么考虑选了这六种语言,再让大家或夫妇或朋友或陌生人之间来个拥抱留个影,倒也是在马斯特里赫特市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遗憾的是地陪导游根本没有这种良好的职业素养,大约也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和这方面的知识,更不会想到这是她提高导游服务的很好机会。因为任何一个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风情风景都会吸引旅游者的兴趣,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汉字地块选择了赭色,我为此查了一下赭色的释义:“赭色: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赭色是具有大火的热度,并有固体质感的颜色。”我无从了解六色地块设计者选择的本意,但其选择赭色我以为是没有选错的,红色、赤红色确实是代表着新中国的色彩。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象征活力、象征进步,我们的国旗也是五星红旗。


       拥抱是人类常有的一种行为动作,我们是一个情感比较含蓄的民族,通常只会在特定的地点、环境下,与恋人、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拥抱 ,其他人除特定情况一般不会。情侣间的拥抱是幸福甜蜜;夫妻间的拥抱是宽容理解;朋友间的拥抱是贴心信任;吵架后的拥抱,代表妥协与原谅;相逢后的拥抱,代表思念与激动;离别前的拥抱,代表不舍与期待……


       总之,拥抱是人类相互之间表达美好情感的一种行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经常地保持着友好相处是多么可贵啊!我想这块六色土就是传递着这一美好的信息,倡导人们要友好相处,不要争吵,更不要争斗和战争!


       这六色地块倡导人们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拥抱一下对方,用这种亲近的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及友好。我们这群刚刚认识不久的团友如果得以知晓六色地块的用意,在这里相互拥抱,大家一定会觉得在异国他乡拥抱亲人或陌生人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由于导游的不够敬业和专业,我们无福享受这种乐趣和幸福。
      
       “人人生而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中外名言说得多好,撇开各人的身份、地位、性别、种族等等,平等地给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份温暖,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关怀的人,无论大小,这对创造一个平等、温暖、善良的世界会产生多好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几乎无处没有压力:谋生存、谋生活有压力,谋提高谋发展有压力;升学有压力,升职同样有压力……有没有这么一种方式,可以减缓压力、释放压力?当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压力源会有不同的缓解方式。


       “拥抱”显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拥抱能够冰释陌生人之间的冷漠,被拥抱会感受信任和幸福。家人之间,朋友之间,特别是爱人之间或者父母儿女之间,偶尔适度的拥抱的确能传达彼此的关心、爱护、想念等亲切的情感。设想一下,孩子每天放学回家,见到父母先扑上来拥抱一下,然后再安心地去做作业,会给父母怎样的感受。虽然拥抱的时间很短,也许只有几秒钟,但它足以表达相互之间一天没有见面的想念和见面后的愉快心情。


       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被外界刺激感觉愉悦时,比如一个拥抱、一个接吻都会引起多巴胺的升高;心理学也告诉人们,友好的拥抱会促进和谐的良性循环。


       虽然因为导游对这块六色之地的漠视,我没有在这里得以拥抱他人和得到拥抱,但六色之地还是给了我启示。


       只要你有心,生活不会辜负你,果不其然,就在当天的自由活动时,我发觉大街上有一索吻的青铜女雕,居她双脚立定的地面仅30公分处还有一双鞋印指示路人可以站在那里送吻,这次我不会错过了。


求吻


吻我


送吻


       身在异国他乡,人们会解除一些居家的拘谨,也会显示一些特有的浪漫,总之,旅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



作者简历



汪向明   1949年生于上海,高中68届,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江西万年垱下公社,直至1978年春入上饶师范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先在上饶市上饶一中、杭州市求是中学任教,后调回上海,退休前任上海《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责任编辑,主持学科复习版工作。



作品荐读



插队生涯琐忆之换工经济(汪向明)

插队生涯之奇谈(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怪论(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时运命(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见闻思(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生存刚需(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适应(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奇景(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老物件(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拐点(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回家(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楔子(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一 :一个不错的旅游推介创意(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二 ::2012山东行(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三:一位让人难忘的导游( 汪向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旅游散记之四:六色之地( 汪向明)

点击关注👉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