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集刊】《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华传学派 爱知学者 2023-02-23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截稿时间:2023年1月7日






致学界同仁




各位学界同仁:

大家好!

华夏传播研究是传播学中国化的重要方向,是本土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打造传播学“中华学派”为旨趣的华夏传播研究也日益成为传播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华夏传播研究会成立,《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等辑刊创办,当代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研究相关课题立项,还有一些期刊如《西北师大学报》《山西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都开办有“华夏传播研究”“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专栏。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是刊发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方面学术成果的集中平台,本刊除了开设“华夏传播研究”固定专栏外,还将开设反映新闻传播学相关各领域研究前沿的不定期专栏,邀请致力于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营管理、广告学以及跨学科等研究方向的学者开设专栏,欢迎同行自荐和推荐优秀学者加盟,共同将刊物打造成富有“中华文化立场·全球传播视野”的优秀学术辑刊。本刊将邀请来田素美老师来主持“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专栏征稿事宜,亦非常感谢田素美老师的倾力支持。特此刊发征稿启事。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辑部



专栏主持人:田素美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传播学博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表征;是脱贫攻坚胜利后“三农”工作的战略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历史缩影与展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最好媒介。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面向与途径,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关涉乡村社会的经济、文化、人才、生态及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不同实则又彼此关联。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含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梁先生的大文化观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却指出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等问题相互制约及通约的关系。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礼失求诸野”。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地和沃土。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乡村社会基于“家”的组织模式建构了“差序格局”的人伦关系。在人际互动的场域中“反思内省”“做人与成人”;在“言说”与“行动”中形成了中国的人伦道德与礼仪规范;形塑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习惯、文化心理与行动逻辑,建构了乡村社会的“共识与秩序”,实现了人际关系与乡村社会的“和谐”目的。乡村社会在伦常与日用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宗族文化、典型乡村治理模式、独特民风民俗、祭祀文化、民间技艺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标识:圣贤典范、忠孝仁义、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维护了中国乡村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兴盛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化带来人类技能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沉寂。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我们重新激活乡村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传承与广泛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媒介记忆”中探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世致用,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发挥其时代价值,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辉煌。”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索中华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两者的关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讲好中国基层社会乡村振兴的故事,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建构全媒体时代乡村振兴的传播体系与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刊特推出“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专栏。诚挚邀请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围绕主题,从多元文化、多元路径、多元传播主体等不同维度,通过跨学科的视野融合碰撞,就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发表真知灼见。期待您惠赐大作,为乡村振兴与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出谋划策。                

田素美2022年11月

征稿活动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专栏征稿

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3年1月7日

刊物投稿邮箱


cccs2013a@126.com


专栏投稿邮箱


Tsm22117@126.com


来稿要求


本次专栏拟发表3-4篇论文,面向各高校与科研单位的教师及研究学者征稿,每篇字数1万字以内,会有稿费,赠送样刊。

*来稿请注明投“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专栏,两邮箱可同时发。来稿论文请注明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 - ),性别,籍贯,单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手机号码/邮箱)。如有基金资助,另需注明:基金名称,课题名称(课题编号)。


注释格式


本刊采用页下注,并可参考中国知网本刊第六辑的规范格式,具体说明如下:


一、 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一律采用脚注,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二、具体注释规范与示例

(一)中文注释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2、析出著作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3、著作序言、引论、前言、后记

示例: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4、古籍刻本、影印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

示例:  

   《太平御览》卷690《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子部,第88册,第73页。


5、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示例: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示例:

  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8月14日,第4版。


7、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8、转引文献

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

示例: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9、电子网络文献

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示例: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 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年10月4日。


(二)英文注释

1、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p.48-49.


2、期刊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期刊名/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pp.199-215.


(三)其他说明

1、再次引证,项目简化

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省略。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第24页。


2、引用先秦诸子等常用经典古籍,可在文中夹注(夹注应使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

示例:

   这也就是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排版:韦俊全

审核:怪猫博士




—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 —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3月18日,是厦门大学校批机构。所内设有三个研究中心,分别为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中心、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研究所致力于探讨中国传播理论创新研究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两个方向,传播理论创新研究目标在于关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研究前沿,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着重在环境传播、风险传播、情感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社会学、传播媒介史、媒介批评学、说服学、跨文化传播、小团体传播等方面开展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华文化传播研究则努力在礼乐传播论、风草论、中庸传播论、华夏媒介史、华夏传播观念史等方面做些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华夏传播研究,竭力打造能够与传播学欧洲学派、北美学派相媲美的 “中华学派”。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从零开始》《华夏传播论》《华夏礼乐传播论》《华夏圣贤传播论》等近40部著作,推出了《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文库》《华夏传播学文丛》《经典与传播研究丛书》《华夏传播研究论丛》等7套丛书,还主编了《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中华老学》三本集刊。此外,研究所还发起成立“华夏传播研究会”,团结学界和业界有志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研究所正努力朝成为海内外从事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迈进。


-华传学派-

关注华传学派

走进华夏传播





主流期刊 2023年 重点选题与征稿启事


今年持续更新…

点击期刊名称跳转阅读详细内容



CSSCI+北大核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东南学术社会科学研究·专栏

社会主义研究国际观察东北亚论坛行政法学研究大学教育科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社会保障评论


北大核心+CSSCI(扩展版):


理论月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消费经济


北大核心:


长白学刊


普刊: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专栏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四川旅游学院学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统一战线学研究山东工会论坛治理现代化研究经济论坛教育传媒研究数字教育辽宁教育创意设计源风景园林



主流期刊 2022年 重点选题与征稿启事


CSSCI+北大核心:


江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中州学刊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学术论坛社会科学辑刊人文杂志探索求索理论与改革学习与实践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源湖畔”特色专题栏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杂志社期刊(包括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等)孔子研究周易研究伦理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太平洋学报国际展望国际安全研究国际政治科学东北亚论坛行政法学研究编辑学报经济学家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工业经济南方经济当代财经财经科学税务研究证券市场导报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体制改革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评论商业研究统计研究经济纵横经济管理管理学刊治理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档案学通讯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软科学科研管理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远程教育杂志比较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美术


CSSCI:


新疆社会科学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文艺评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情报宏观质量研究


北大核心+CSSCI(扩展版):


理论月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西藏研究

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高校版)当代经济研究华东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评论产经评论消费经济国际商务研究地方财政研究行政管理改革北方法学现代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长白学刊学习论坛中华文化论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党政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仅面向学生征稿专栏)医学与哲学电影新作新金融金融与经济铁道运输与经济中国卫生经济企业经济档案与建设当代教育论坛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科普研究


CSSCI(扩展版):


广西社会科学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探索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港澳研究当代电视传媒观察智库理论与实践、数字图书馆论坛地方立法研究教育经济评论财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普刊:


深圳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阅江学刊岭南学刊南海学刊阴山学刊海峡人文学刊甘肃理论学刊克拉玛依学刊开放导报社会科学动态新疆社科论坛长江论坛江南论坛中国西部创造攀登探求观察与思考晨刊决策与信息闽台关系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浙江理工大学学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天津商业大学学报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新疆开放大学学报商洛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惠州学院学报长治学院学报运城学院学报(河东文华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广西财经学院学报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专栏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南警察学院学报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兵团党校学报宁夏党校学报贵州省党校学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长春市委党校学报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安徽行政学院学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山东行政学院学报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天津职业大学学报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战线邓小平研究红色文化学刊广东青年研究青年发展论坛理论建设治理现代化研究廉政文化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会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年鉴统一战线学研究中国年鉴研究中国地方志福建史志中国纪念馆研究中国博物馆文博学刊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科普创作评论中国新闻评论未来传播中国传媒科技现代电影技术武大国际法评论中国司法中国检察官人民检察改革与战略东北亚经济研究经济思想史学刊经济与管理西部经济管理论坛欧亚经济科学·经济·社会金融理论探索农村金融研究现代金融导刊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国发明与专利、水利经济、中国财政公共财政研究山东宏观经济银行家公共治理研究文献与数据学报图书馆学刊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情报工程山西档案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曹雪芹研究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人口与社会现代教育当代教育与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终身教育研究当代职业教育职教通讯南方职业教育学刊创新人才教育中国成人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上海课程教学研究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江苏高职教育数字教育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国德育教学与管理教育观察教育导刊中小学校长儿童与健康体育教学艺术评论创意设计源艺术与民俗中国茶叶邮政研究


其他(集刊、内刊等无CN刊号的刊物):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与管理备案审查研究李大钊研究上海视觉中国文化馆历史文化论坛(第67期)戏曲研究





近期新的大热门专栏征稿启事

【31本】C+核: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学术界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治理研究管理世界管理学刊经济评论经济纵横财经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统计与信息论坛行政法学研究妇女研究论丛民族研究

【3本】C扩+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中国流通经济

【2本】核:长白学刊科普研究

【2本】C扩:台湾研究集刊财政科学

【17本】普:船山学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宁夏党校学报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决策与信息思想政治课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邓小平研究山东工会论坛财经智库海关与经贸研究

【1本】集刊:中国经济学

【1本】其他:问学

【1个】课题:教育部

其他专栏征稿启事

C/核:《社会科学》“方法、体系与历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专栏征稿启事

C/核:《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业可持续发展”栏目征稿启事

C/核:《清史研究》“学术评论”专栏征稿启事

C扩/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和“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 征稿启事

普:《前沿》学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稿约

普:《天中学刊》特色专栏征稿启事

普:《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质量发展”栏目征稿启事

普:《改革与战略》“生物经济”主题征文通知

普:《中国记者》“学术新锐”栏目征稿启事

集刊:《南大日本学研究》(第3辑)征稿启事(12.31截稿)

网站:中国理论网“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解读专栏征稿启事(年底截稿)


您可能还想看:
【合集】爱知学者 | 近期新增学术会议信息合集(11.1更新)
【核心】第九版核心期刊(2020年版)名单
【CSSCI】CSSCI(2021-2022)目录与分析
【C扩】CSSCI 扩展版目录(2021-2022)【TSSCI】TSSCI 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期刊】非法期刊目录(含鉴别方式)【期刊】在学术期刊发论文前必读!【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投稿】研究生有机会发表的期刊列表
【投稿】推荐几本CSSCI期刊,投稿可以重点关注【投稿】文史哲专业硕士易投中的社科核心刊物【投稿】论文常见骗局与防骗措施
【投稿】如何查找刊物正确的投稿方式

【投稿】7万多篇CSSCI论文高频关键词分析

【搜索】如何搜索以往推送过的学术信息?【投稿】近百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刊物最新投稿方式

【双一流】第一轮、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及对比

【双一流】第二轮“双一流”入选学科与学科评估结果对比

CSSCI录用经


1.如果想获取会议更详细的内容或者有疑问,请根据正文里的联系方式咨询主办方。爱知学者并非主办方,对会议的了解程度不会超过本篇通知。2.爱知学者只是分享信息,没有发表论文的特殊渠道。3.正文如果没有附件,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或联系主办方索取。4.欢迎提供信息,我们免费发布,邮箱:mraizhi@163.com (非论文投稿邮箱)5.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