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专刊】南京城墙甲天下

杨国庆 群言杂志 2022-07-27

原载《群言·江苏专刊》


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早在公元14世纪中叶即建造了当时世界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四重城墙,即便到了今天,其中第三重残缺城墙也仍然是全世界城市现存城墙中最长的。


狮子山段城墙与护城河


为这座旷世城垣的诞生,在明初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达到巅峰时,统治者创建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官府到城乡基层组织、从朝廷各级官员到应役普通百姓环环相扣的筑城劳役制度,以确保筑城的高效率和高标准。


为这座旷世城垣的诞生,朝廷征调全国各地的数百万民众、数十万军人、数万名工匠以及数千名各级官吏,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先后参与了这座城池的营造。仅建材中城砖一项,其烧制地就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所有府州县的广袤地区。如此大的筑城规模,堪称当时国家级的重点工程。


为这座旷世城垣的诞生,朱元璋委派当时著名的堪舆家刘基等人耗时一年完成了城市规划,这份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都城营造制度又有创新的城市规划,获得了朱元璋的嘉许。公元1366年,朱元璋竟然不顾正在进行的全国统一战争,动用南京驻军部队近十万将士填湖建宫(即今明故宫)。这成为中国古代数千年城市规划史和营造史上极其罕见的孤例。


为这座旷世城垣的诞生,朱元璋从他39岁开始下令营造,到67岁才初步建成。在他临终前两年,即69岁时,还念念不忘这座城池,下令让全国的罪犯集中到南京,继续将城墙加高增厚各一尺。


⋯⋯


这座旷世城垣,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既有继承又有开创意义,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也是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造的蓝本。它不循中国古代都城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为我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这座旷世城垣,构造出恢弘有序的城市布局、高大厚实的坚固墙体、构思精巧又工艺精湛的水系设施、利于防御的内瓮城及闸门,凝聚了当时政治家、军事家、天文学家、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才智,是14世纪中国最大的都市建造工程。


这座旷世城垣,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为依据,继承了东吴以来历代定都南京的政治家和堪舆家的风水理念,使南京城与自然界的山、护城河与自然界的水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所以,南京有“规制雄壮”和“尽据山川之胜”一说,又有“山水城林”的别称。


这座旷世城垣,上亿块手工制作城砖的砖文反映了这一百万民众参与的国家级重大工程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也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官员、百姓和工匠的姓名和其他文化信息,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汉字书法砖文群。


这座旷世城垣,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凝结了南京城墙漫长的发展历程。南京城墙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营造过程。自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南京的长干里筑城开始,迄今已有2480多年的历史,而其发展高峰一般与在南京建都有关,每一次大规模筑城往往昭示南京新一轮大发展。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等十个王朝或政权在南京建都,建都历史累计达450余年,南京城百年前就被史学家誉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其中明初建造的城墙影响最大、存世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厚。


琵琶湖段


南京明城墙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蒙受过战争的硝烟,甚至部分遭受过人为的拆除。值得庆幸的是,它迄今仍保存原始城墙长度的2/3以上。600多年过去,南京城墙的价值从实用型转入文化型,人们不再为了战争修城,而是为了彰显城市文化遗产价值而修城。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遗存的城池成为古城的标志物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得到重视和保护。在这方面,南京城墙的保护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南京市政府在30年前就投入巨资,连续不断地对城墙进行大规模抢险性维修。其文化遗产价值的凸显,正是社会进步和人们文化需求提高的表现。


2014年,南京城墙终于实现了统一管理和全面开放,这标志着南京城墙科学保护和利用又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城墙,将不单纯是文物,而被视为文化遗产,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必须更好地利用与传承。目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着力打造的“书香满城”“数字化城墙”等文化品牌,正是在新形势下作出的积极有益的尝试。


神策门公园远景


随着“中国·明清城墙”(南京、西安、荆州、兴城、临海、凤阳、襄阳、寿县)联合申遗工作的不断推进,南京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城市,不仅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还要对南京城墙自身的利用与传承作出更多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城墙今后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 )


更多地方专刊文章

《群言》“上海版”与大家见面啦

《群言·江苏专刊》简介

唐希:近代风流出侯官

叶占鳌:走进淮安府署

吴燕玲 李静蓉: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对话

吴馨萍:往事追记——淮海路上的民盟情报站

陈凯峰:红砖白石 翚宇燕脊

陈四益:复旦那三幢小楼黄

皓婧:写在古港帆影里的海外交通史

张久升:遥远的游戏

孙国亮:走近福建土楼

何书彬:鼓浪屿的心灵

龚德建:千古龙飞地   “三绝”惊世人

若江:荡口:人文浸润的江南古镇

姚冰阳:淮海战役秘密战中的徐州民盟

毛昌宁:苏州民盟成立初的那些人那些事

魏淑玲:一部浓缩的简史  一段光辉的历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