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普及教育的百年成就

郝文武 群言杂志 2022-07-27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不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是其重要的华彩篇章。今天,我们分享这篇文章,邀您与我们共同回望百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汲取力量!



普及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始终重视普及教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争取工农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普及教育的目标,并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积极推进教育普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及教育取得巨大成就,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丰富的宝贵经验。


争取工农平等受教育权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争取工农及其子弟的受教育权。中国共产党的先驱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等把争取工农教育平等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早在1921年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提出,党应向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唤醒劳工觉悟,通过在工矿建立劳工补习学校、劳动组织讲习所等进行教育和宣传。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并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等七项教育目标。在中共二大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要求积极开展青年工人和农人教育运动、普遍的义务教育和免除学费运动、男女教育平等运动、统一国语和推行注音字母运动等六种运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在革命根据地,“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大众手里,工农及其子女享有教育的优先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积极开展工农教育,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工人职员学校的同时,还创办了具有普及教育性质的海丰农民学校、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等。在土地革命时期,右江革命根据地也创办了以农村干部、农民、农村儿童为对象和以政治、军事、文化、劳动为内容的具有普及教育性质的农村教育。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一是普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识字教育;再一个是干部教育”。鲁迅师范学校、边区师范学校、关中师范学校、边区中学、米脂中学主要承担干部教育的任务,使他们成长为能够领导广大群众的抗战骨干。杨家湾小学、沟门村小学等主要是为边区青少年普及教育,其宗旨是提高边区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抗日觉悟,掌握抗战救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鲁迅师范学校师生合影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遵循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首先为革命战争和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服务,同时坚持教育的多样性,肩负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和培养领导革命的高级干部等四项任务,形成“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和生产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重于一般文化教育”的特点。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普及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毛泽东同志在重视和全面领导全国教育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农民的教育,认为对农民的教育不仅是关乎改造和建设农村的大事,而且是关乎建设城市和工业、军队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华文化的大事。他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为着提高解放区人民大众首先是广大工人、农民、士兵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培养大批工作干部,必须发展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解放区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他们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取适当的内容和形式”。


毛泽东同志把农民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普及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互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中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引用列宁的话,“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并指出,“我国现在文盲这么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开始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加以解决,也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1957年他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农村,教育要强调普及,不要强调提高,不要过分强调质量”,“戴帽中学的这个帽子不要摘掉,有条件的要多戴一点。学校应该分散在农村里头,摘掉是不好的”。


1950年代,农村扫盲班在田间进行扫盲教学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和“三结合六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略。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通过十几年努力,到1964 年,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在党的领导下,普及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城乡教育快速发展。


积极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改革开放,开创了追求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三步走”的目标和部署开创了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新纪元。“普九”教育的“三步走”目标为:一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已经普及初级中学,其余部分应该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初级中学,在1990年左右完成。二是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乡镇和农村,在1995年左右普及初中普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三是约占全国人口1/4 的经济落后地区,应采取各种形式积极进行不同程度的普及基础教育工作,国家尽力给予支援。


中国的普及教育基本是与经济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过程同时推进的,也是在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的状态下起步的,这就为普及教育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学生和学校必然会明显减少,甚至导致乡村及其学校空心化,也形成拥挤不堪的城市巨型学校和班级。这当然不符合国家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为了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使学校布点少和学生数量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大中小城市教育一样实现现代化,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占全国人口15%左右和未实现“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贫困地区、占全国人口50%左右和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普九”教育和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普及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2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2003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高度、特殊地位和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要作用方面,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鼓励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实现省域、区域的更大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2011年在“普九”目标基本完成基础上,2013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到2019年底,全国累计2767个县通过认定,占比95.32%。虽然中西部地区尚有9个省份136个县未认定,但通过教育扶贫等措施,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正在快速提升。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012年,中共十八大特别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为了进一步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连片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就近上学的学校布局、乡村小学、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公用经费补助、保障都做了明确规定。


多年来,通过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教师编制和数量缺乏、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较低和吸引力不强还是明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将2001年相关政策规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都统一到城市标准。2015年国务院颁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培养补充、生活待遇、编制管理、职务职称评聘、城乡村流动、专业水平、职业荣誉感、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等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和规划。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继续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提出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等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强调“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近年来,中共中央都把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作为“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和“一个也不能少”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广西下坳镇深圳宝安红星小学为扶贫安置新区孩子就近上学提供保障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这为高质量普及城乡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将于《群言》2021年第7期刊发,敬请关注!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21年第6期目录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的百年历程

建党百年|致力于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国家级新区

熊思东:新中国地方高校70年:使命与作为

杨立德:西南联大怎样办大学

熊丙奇:高考改革之问

单大圣:教育体制改革三十年

俞敏洪 刘长铭:俞敏洪、刘长铭“对话”乡村教育

于慈江:通识教育理解不到位?看看这三点……

请与我们一起关注农村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