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雄安旧时风物之八 暖暖的土炕

周永战 雄媒社 2021-04-16

天冷了,北方又到了供暖季。虽然外面北风瑟瑟,但供了暖的屋里暖融融的,宛如春天。不知为什么,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小时候的冬天母亲晚上燃在灶膛中的柴火和早晨端进屋里的炭火。


我们小时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还比较困难,到了冬天,取暖最好的方式就是烧火炕,屋里虽然冷,但把火炕烧得热热的,钻进被窝里,下面暖暖的,舒服多了。到早晨,火炕的温度褪去了很多,冷冷的屋子,起床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依然是个“考验”。这时母亲会提前烧好炭火,把碳火盆端进屋里,把屋子烤热的同时,还会把我们几个孩子的棉衣翻过来,把棉衣里子一个个烤热,再让我们穿上,这时的棉裤棉袄烤得暖暖的,穿起来舒舒服服。那时,什么是幸福,“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这些孩子首先体会到了人生幸福之一,暖暖的热炕头。时隔这么多年了,母亲给我们兄弟姐妹烧热的土炕,燃起的炭火,就像冬日的暖阳,依然温暖着我,照亮着我。其实这温暖真的来之不易,一家人抱团取暖,都贡献了很多,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为了这冬日的温暖做了不少“应有的贡献”。

记的那时深秋的夜里最不愿意听到外面刮大风,一刮大风第二天就得起大早去搂树叶。起晚了就搂不到好的了,更坏的结果是没得可搂,已让起的更早的人楼走了。起得足够早,搂树叶就可以很挑剔了,树叶中最好的是杨树叶,个大,油性足,爱起火,好烧;起的稍晚,就得退而求其次了,只好搂点柳树叶、榆树叶什么的,这些叶子个小,油性低,不爱起火,做饭不好用,大多用来在冬天晚上填到灶膛里,怄火暖炕,不过总比空手而归好多了。


再有就是,我们这些孩子在课余时间要到地里刨豆根和玉米、高粱的禾柴头(就是其根部)。这些庄稼的根,也是有等次的,豆根根须少 带的土少,好刨,既使上面带点土也好摔打掉,何况豆根类似木质,有油性,好烧,底火足;高粱、玉米的禾柴头就差远了,不好刨,根须多,带土多,摔干净上面的土,费很大劲,弄回家,还只能和柳树叶、榆树叶一个用途。所以我们都是抢着先刨豆根,把豆根刨没了,才去刨禾柴头。现在想来,先刨什么后刨什么,真是无所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反正这些东西都得弄回家去,废物利用。如果赶上队里耕地耙地,跟在后面拾豆根和禾柴头,就轻松多了,不用费力刨,也不用费力摔土,但往往是耕地耙地的马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大群孩子,“狼多肉少”,为了收获多点,口角不断,还偶有“战端”,害的前面赶马的叔叔伯伯还得停马劝人。但你放心,那时孩子们打场架,一般是不记仇的,第二天就又背着筐头一起拾柴禾去了。


到了冬天实在没什么可拾的柴禾了,就搂地里的荒草,其实地里几经折腾已没了什么像回事的草了,不好搂,也搂不了多少,但多点柴禾总是好的。每天放学后,几个孩子就背着筐头,扛着筢子去地里搂柴禾,那时跟这有个叫法,叫“拉大筢”,把耙子放到后面,人在前面拉着筢子慢慢走,荒草烂柴会慢慢在筢子齿上聚集,聚多了就取下来,积少成多,这方法很适合在没什么柴禾的地里使用,如果放到现在,还挺时尚,一边散着步,还能有所收获,不错吧?那时我们对土地的索取几乎是掠夺式的。因为我们用的筢子都是竹齿的,搂到草根容易被拽断,断了损失就大了,“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于是就有人用起了铁齿的筢子,铁齿筢子不但齿不会断,还会连草根都拽起来,收获也明显增多了。一个冬天过来,地里被我们这些孩子“梳理”得光光溜溜的,几乎寸草皆无。要说这活还是挺锻炼人的,就我们这些孩子,那时搂满筐,再背到家,已是满头大汗了,但很少感冒,大家早都炼皮实了。


我家住在白洋淀边。秋天打完的芦苇(打,方言,收割的意思),冬天冰封后,会露出一截芦苇秸秆,我们跟它叫苇茬,做饭烧炕都是很好的燃料。等冰冻结实了,就可以铲苇茬了,用铁锹铲断,再用筢子搂到一起。把这些苇茬子捆成捆,是个技术活,我们叫捆“苇轴子”,我们邻村安新老乡们对这似乎更有经验。但这个活我们这些孩子可单独干不了,冰上作业,太危险,得跟大人一起去,冰上哪里安全,在淀边长大的人,清楚得很。


其实冬天能拾到的最好的燃料是干树枝,冬天的干树枝已干透了,很脆,一场夜风会刮断不少,但父母从来没舍得隆冬时节让我们起大早去拾干树枝,可天亮时分,每次总看到父亲已背回家好几筐干树枝了。那时的冬天,每次夜里刮风,父亲总是四五点钟就起床了,得赶在别人前面多拾一些。冬天清晨母亲端进屋里的炭火,大多是父亲冒着严寒准备下的燃料。


后来,家里条件稍好了些,有了烧煤球的炉子,但那也只是过春节时才用几天,为的是过年人来客(qiě)去的,方便点,平时舍不得烧煤,炭火依然是我们取暖的依靠。


我结婚后几年买了新房,新房有暖气。那年一入冬,我做了很多工作才把二老接进城里,想让他们享受一下暖气的温暖,但他们没住几天就开始抱怨,暖和是暖和,就是城里住着太憋屈,也没个熟人说说话,执意又住回了家里的老屋。


老屋那把火依然在灶膛里燃烧着,当初土炕上的几个孩子早已都有了自己温暖的家,但最暖心的还是母亲燃在灶膛里的那把柴火和端进屋里的那盆炭火。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原创文章。


“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致力原创,努力制作独一无二的内容,并推送有态度、有价值、有营养的话题。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