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上街》,用镜头记录人间烟火
本期夜读,我们请到摄影爱好者范宏瑞,和大家聊聊夏佑至的《上街》
这篇书目分享中,你将听到
00
夏佑至摄影随笔 《上街》
与其说《上街》是一本摄影集,不如说是一本摄影杂记。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夏佑至近百幅摄影作品,配有众多关于社会、城市、历史、文化的小文章。书里有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01
从影像启发的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上街》里全是手机拍摄的照片,这也是一种趋势,你会发现在印刷出来以后这些图片的质量仍然是不错的。
摄影不再是社会上层垄断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变成了大多数人都有机会接触的一种记录方式。
02
《为副刊改写一篇社会新闻》
这个选段集中写了发生在南京路的一起黄金抢劫案,作者是通过“改写”的方式,时空交错地带我们“用镜头目击”了这次案件的全过程。
作者将一则社会新闻改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很有文采。他同时以美的角度娓娓道来,读起来迥异于新闻文本。
书中的图片是黑白的,但是作者从明暗对比里表达“黄金街道”的灯红酒绿,还有人在其中的一种茫然无措的感受。
03
它是和社会息息相关的
摄影应当回归到人本身,而且是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本身。
镜头不是重要的,镜头后面那个头脑才是摄影的真正载体。总体来说,《上街》里的社会学思考和照片都时刻呼应这一个观点,它是和社会息息相关的。
分享全文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本书,我更愿将它称作一本摄影随笔。作者是夏佑至,书名是 《上街》。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夏佑至近百幅摄影作品,配有众多关于社会、城市、历史、文化的小文章。书里有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马路上席地睡觉的建筑工人,小区里面仰头看报览的老人;年轻人穿着学士服和与之完全不匹配的运动鞋拍毕业照,新人摆出略显造作的姿势和表情拍婚纱照。也有你或许从未注意的日常事物背后的人类观念与社会变迁:坐便器与蹲便器背后,隐藏着人关于何谓现代的判断;植被与城市,看似处于静态,在人类的历史上,其各自的领地却总是此消彼长。这些图像和文字,彼此平行又可相互对比,恣意地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同时引领观众进入废墟与城市,进入包含隐喻与象征的人类学田野,进入处处微妙的人类社会。”
今天,小南请到了一位摄影狂热者,我更愿意说是一位摄影习惯者,范宏瑞同学,来跟我们聊一聊光影的世界,聊一聊《上街》这本摄影杂记。
税:我对摄影其实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其实摄影也是有很多专业性的书籍,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摄影实践者,还是一个理论爱好者?
范: 我觉得实践和理论是无法分开的。我个人并没有读过很多理论书目,只能说了解一些皮毛,大多还是在网络上接触一些零散信息。
税:那么你觉得《上街》这本书,与你之前所阅读的相关书目,有什么区别,或者亮点呢?
范:这本书与其说是摄影集,不如说是随笔,从影像启发的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这和许多摄影集是不同的。
像刘涛的《走来走去》,同样是很精彩的一本街拍摄影集,但是里边就只有图片,把思考留给读者。值得一提的是《上街》里全是手机拍摄的照片,这也是一种趋势,你会发现在印刷出来以后这些图片的质量仍然是不错的,摄影不再是社会上层垄断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变成了大多数人都有机会接触的一种记录方式。
其次如作者所说,这本书的形式是明信片,文字和照片不需要严格对应,但又可以拓展彼此表达的边界。
税:我很同意你提到的这个“摄影逐渐成为了大众的记录方式”。对于我来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无意识地成为了,我个人的成长日记。
我每次需要回忆很久之前的事情的时候,都会去翻一翻当时发的朋友圈,还有在线相册之类的。用手机拍照更便捷,现在也衍生出了很多的相机软件,专业版的设置几乎是可以与相机比肩的,还有很多非常便利的后期的APP。
你觉得手机摄影带来了什么,相比于专业的相机来说,它有什么优势呢?
范:其实摄像头被装在手机上以后,市面上很多卡片机就走向灭亡了,在竞争中没有什么优势,留下来的都是大底的、素质较好的像索尼的黑卡系列、理光的GR系列等等。摄影一下子从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为下来了,以前想要拍照必须得增添一个数码产品,现在只用手机就可以做到。所以突然之间我们想展示自己生活或者形象的那种欲望就释放出来了,我记得大概十年前我们还在网络热议自拍,现在自拍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一个行为,晒朋友圈、空间、发微博也是,z世代也就是95后这一代人对于摄影的体验是生活化的。所以手机摄影就带来了一个全民摄影的对影像近乎疯狂的时代。
手机摄影的优势比较明显的在于便携性,你可以说像一些运动相机比如GoPro还有大疆的osmo action这些也很便携,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独立的数码产品,除了一些特定的场合和目的,一般人来说是没有购买和日常携带的动机的。手机就不一样了,你需要社交、办公、通讯、游戏,现代人几乎离不开手机。
另外一个优势呢就是由于手机的运算能力更强大,它在软件上能下更多的功夫。你看手机厂商从主打摄像头本身的光学性能到现在主打软件算法,把实现美颜、防抖等功能做得比相机好很多,这些功能使得手机在实际体验的时候更简单。所以第二个优势我认为是软件上的优势。
最后我想说一点就是手机拍下照片可以马上修图并分享到社交媒体,这是相机无法做到的,而且手机拍摄的照片储存在手机里可以随时查看、便于检索和上传至云端,这也是相机无法做到的。所以总的我认为是三个优势,便携、软件还有分享。
税:作为一个比较喜欢自拍的女生来说,我对你提到的最后一点体会比较深!我看了你分享给我的,这本书的一个选段《为副刊改写一篇社会新闻》。这个选段集中写了发生在南京路的一起黄金抢劫案,作者是通过“改写”的方式,时空交错地带我们“用镜头目击”了这次案件的全过程。
我知道你是新闻传播学院的,从这个选段能看出你的专业的敏感性。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个片段来进行一个分享呢?
范: 首先是文本吸引了我,他将一则社会新闻改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的样子,描述了金店和南京路的繁华熙攘,很有文采。似乎在简单的一则新闻看到了社会背景,透视出这条黄金街道的气质和魅力,看到了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同时以美的角度娓娓道来,读起来迥异于新闻文本,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图片是黑白的,但是作者从明暗对比里表达“黄金街道”的灯红酒绿,还有人在其中的一种茫然无措的感受。
税:嗯,我在读的时候也感受到了,黑白的照片,极具色彩的描述,这也是这本书的亮点。图片是黑白的,但给读者的感受是五彩的。
那么,从《上街》整本书来说,你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呢?
范:从文本也好从照片也好,我认为这本书对社会文化、都市发展的思考让我感受最深。
因为摄影其实是有很多类型的,按照日本摄影评论家伊奈信男的分类,一类是展现对象奇异之美,那么从这个观点出发有建筑摄影、静物摄影包括风光摄影都可以涵盖进来;第二类是认为摄影是对生活的报告、时代的记录,那就是新闻摄影还有纪实摄影;第三类是认为摄影是依靠光来造型,偏艺术一些。伊奈信男也提出回归摄影论,认为这三类对摄影的理解都有不足的地方,摄影应当回归到人本身,而且是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本身。
镜头不是重要的,镜头后面那个头脑才是摄影的真正载体。这样说似乎有些抽象,但总的来说,《上街》里的社会学思考和照片都时刻呼应这一个观点,它是和社会息息相关的。
税:非常感谢饭饭的分享。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呢,我觉得摄影仅仅是一种记录情感的技术,但现在我会觉得,摄影本身即是情感的表达宣泄,镜头后面的头脑需要有更多的思考,用更深刻的思维来赋予照片更深刻的意义。
蒋方舟曾经在《我不曾历经沧桑》一书里提到,“记录本身即是反抗”。那么摄影大概就是最有力的、与时间的对抗吧。
再次感谢饭饭的分享,希望下次能再和饭饭聊一聊摄影这一话题,谢谢饭饭。
范:也感谢小南时光能够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
税:那么今天的聊天室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带给大家更多关于摄影与人类社会的思考。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书目
《上街》
夏佑至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21768-5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购买图书
图片来自书本插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税戈洋
范宏瑞
责编 | 马飞羽
筹备 | 税戈洋
指导 | 逸一之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