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夏至 |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
入夏,一日的白昼开始变得绵长。到了夏至,太阳更是开启了“早出晚归”的模式。酷暑虽然未必舒适,但窗外鲜亮的颜色也代表着生机。
夏天,是充沛着活力的季节呀。
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峰值,这一天就是夏至。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在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之俗。
跟冬至一样,夏至也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
唐人权德舆在《夏至日作》中说:“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传统中国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说:“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中国人还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夏至的物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这三类物候在传统中国同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鹿跟先民相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鹿是爱情的象征,鹿皮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是年轻人结婚时少不了的东西。《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郑玄注曰:“俪皮,两鹿皮也。”故《诗经》说:“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鹿也是德音的象征,是美好愿望的象征,《诗经》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还是权力的象征,《汉书》卷四五《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石勒载记》下:“勒笑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除了给予先民以灵感,让中国的先民想象出一个祥瑞麒麟外,鹿还对农业、养生、政治管理、汉字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山麓、俸禄、福禄寿、逐鹿中原、指鹿为马,等等,处处可见鹿的影子。
蝉在中国有知了、几溜、马季、伏天、二斯、秋凉、季鸟、山季鸟等多种称呼。它独特的生活习性让它成为复活与永生的象征,成为周而复始、绵绵不绝的象征。
至于半夏,本是旱地中的杂草,中国人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这一草药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唐人王建有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张籍有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在文士雅医那里,半夏也是极好的入联材料,如“金钗布裙过半夏,栀子轻粉迎天冬”“使君子走边疆三七当归,白头翁夜关门半夏附子”,等等。
夏至在大时间序列里正是乾卦时空。乾卦代表的内涵即是对人生状态极好的指示。先哲系辞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说生命享有着造化赋予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要勇猛精进,呈现出自身的光热,展示自身的才华。
夏至的哲理尽在其中,有人性天心不易的机理。李清照有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君子自强的决绝解释,如歌德名言,凡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项羽因此从历史里获得救赎,较之历史上的成功者,他在中国人心中更有着美学的意义。张耒的名诗《夏至》:“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这是对夏至行深至微的观自在,自强不息者因此在苦夏里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各正性命”,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有删改)
图源unsplash,此网站开放授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冯巩
『小南时光』主播责编 | 马飞羽
指导 | 逸一之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