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在全:构建科技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构建科技引领、协同发展

的产业体系

王在全

内容提要:为了实现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体系,它涉及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以及经济体制等七个方面,本文旨在探讨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指出我们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培养人力资源和拓展现代金融体系,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关键词: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当前“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其中,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尤为关键。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目前这四个方面均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不振,虚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度的问题。虽然我们多次提出振兴实体经济,提出了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各种行动方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方案,但是实体经济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正如总书记所说,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土地、人力资本的高成本,面临着人才、技术、品牌等升级的挑战,面临着市场竞争、政府干预、贸易摩擦等各种困难,企业的高负债率,低投资回报率的现象突出,因此,如何进一步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形成优势,政府如何在降低税费、放管服改革方面让企业获得活力,让实体经济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都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其次就是创新能力不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与少数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虽然我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1%以上,争取到2020年达到研发投入占GDP的2.5%,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真正找到并解决阻碍创新研发以及科技转化的症结所在,下大力气加以疏通解决。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高科技研发成果一项项被束之高阁,一项项高科技研发成果仅仅作为职称评定等被采用后就再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很多的资金在市场中游荡或者寻租。从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来看,我国高校的专利转让的比例不高,2015年仅为5.26%。

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向人口强国迈进的过程。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人口总规模已经突破13.9亿人,但是老龄化已经开始凸显,60周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达到了17.3%,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的比重已经到到了11.4%。中国的劳动力人口(15岁和59岁之间的人口)占比已经在2010年达到了拐点,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退。年轻人的数量和比重都在不断的减少,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近几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即平均每个夫妇只生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中国人口红利的减退只能通过人才红利的增加得以抵减。 人生在30—40岁时是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的最佳时期,有一定经验最富有创造力,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分析了过去100年最伟大的近300项发明,有72%的发明是在发明家30---49岁创造的。创业来说,40岁是个分水岭,40岁以后风险承受能力、工作精力和学习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在人力资源的供给上,目前的研究表明,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仅占5%,劳动力就业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第四就是现代金融。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血液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我国金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260万亿,但是大部分的资金还是流向了国有企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贷款覆盖率平均不到20%。而截止到2018年6月底,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了1.03亿,其中企业市场主体超过了34%.已经到达了3240多万个,而这其中8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如果得不到正规军的支持,非正规军的金融就会去抢占地盘,而这些非正规的金融又得不到正规的监管,势必导致大量的金融风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就是打造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层次的金融。我们要构建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相协同的现代化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二.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从构建产业体系的视角来看,就是要抓好“四位一体”的科技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问题。

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为此我们首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坚持,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尤其是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非公经济,让民营企业家有自豪感而不是负罪感,让民营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而不是二等公民,让民营企业家成为新时代英雄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不是看起来好像是将要打击的对象,让企业家有安全感。正如近期习近平在考察广东时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合力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次,要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量的巨大提升,但是附加值不高,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迎接新技术的机遇,借助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再次,还要为实体经济大发展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企业是要自负盈亏,但哪家企业愿意亏损呢?营造较好的营商环境,至少让大多数企业赚钱,或者说赚得钱总比亏得少,否则谁还愿意创业办企业呢?所以企业法律法规政策决不能靠坐在办公室来做决策,要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研究制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各种政策法规。真正解决企业所急所需,让企业家有信任感、亲切感、参与感。要建立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亲”“清”两个字。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引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已经不再是低端制造业的代名词,开始通过科技和创新为世界贡献一批新的龙头企业。而中国政府对于这种创新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强,李克强总理就不断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站台。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打了一个擦边球,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但是这次科技革命中国不但赶上了,还在很多方面居于引领地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依然存在,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但是从2008年以来,增速开始下降,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才达到美国的43%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1]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今天的中国经济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既不缺乏资金支持,也不缺乏大量的人才,但是科技创新却还不是强国,想起“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到底是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是中国人不聪明?是激励不够?是体制机制不畅?是风险投资不足?只有解决了问题,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科技强国。

三是人力资本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们所有发展的目标也是为了人。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劳动能力、能够创造价值的人的别称。包括潜在和显在的两种形式,脑力和体力的两种性质,质量和数量的两种规定性。在这个方面我们也要转换观念,我们要逐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如何才能向人才强国转变呢?首先是人口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包括各类各层次的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各类线上线下教育等等,不断提升整体国民的受教育水平,这是一个提升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发展体育、艺术、饮食健康等各类事业。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仅是知识智力方面,还涉及体质健康、营养寿命、各种艺术技艺以及社会交际等等诸多方面,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人民的健康长寿、没有多才多艺的文化生活,人力资本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其次是人才转化体制体系创新。是不是人才,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道,所以社会的需要才是创新的最重要的源泉,正如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们培养人才不但要因材施教,更要了解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打通教育和社会之间的渠道,使得所学终有所用。

四是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血液。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就是要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为现代化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随着直接融资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互相协同发展的趋势。现代化金融体系如何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截止到2018年8月份,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260万亿,各类贷款规模也达到155万亿左右,而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也超过了31万亿,大约占20%左右,银行还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经济上新台阶做重要支撑;其次,还要注意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中国的非金融性企业负债率较高,加上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债务,总体债务水平值得重视,此外还要稳定物价和汇率水平,防范其它非正规金融带来的风险,防范科技金融带来的新金融风险;三是要注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在信息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如何低成本、高效率为大众和企业服务,从“二八”法则转向“长尾理论”,金融服务的产品边界、业务边界、地域边界、主体边界都产生了新的变化,科技金融使得普惠金融得以实现;四是注重金融创新,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就会不畅,投融资的渠道就会受阻。我们要不断完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制度,为新三板制度创新和股权流动探讨新的路径,为新四板和产权交易所的活跃找出方法,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在企业投融中发挥作用增砖添瓦,为科技金融、孵化器及其它非正规的民间融资的发展不断开辟合法路径,并能够加强规范和监管,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总之,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实质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使用都需要现代金融的支撑,因此构建科技引领、协同发展“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参考文献  :

[1]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2015年5月29日。

原载于《理论视野》2018年第十一期

相关链接

顾海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开拓顾海良:新时代中国特色“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学主题
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孙熙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孙蚌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演变的逻辑

孙代尧:理解中国方案的三个维度

仝   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的建设

李   健:辩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历史阶段不变

郭建宁: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宇文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李少军: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陈培永: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康沛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康沛竹:试论李大钊妇女解放思想

魏   波: 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构筑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

于鸿君:中国经济体制的选择逻辑及其在全球化新时代的意义

孙熙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王在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孙代尧: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

程美东:让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读《初心:重读革命精神》随感

王久高、李亚男: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

顾海良: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

孙蚌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王久高: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宇文利:青年人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王文章:新时代实现新发展要避免现代化陷阱

王文章:什么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

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聂志红:20世纪40年代官僚资本批判思想勘析——以王亚南先生的研究为主线

刘军: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

郇庆治: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十大基础范畴

杨柳新: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宇文利:以务实之风根治形式主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