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人次的共同奋战,筑起长沙第一座大桥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湘江,长沙人喜欢称之为湘江河。它自南向北从整个长沙城流淌而过,把长沙分为河东、河西,河西的人到河东,就说“过河去”。长沙老城在河东,河西是岳麓山和几所大学所在地。东西岸之间有一个橘子洲,老长沙人叫水陆洲。
在没有桥的年代,长沙人过河只能依靠摆渡或者轮渡。过一趟河总要花不少的时间。直到1972年在五一大道西端、与溁湾镇之间,建起了一座横跨橘子洲的“长沙湘江大桥”,湘江长沙段才有了第一座真正沟通两岸的现代桥梁。
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市轮渡码头 来源:长沙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至如今,湘江长沙段已建成有11条过江通道:黄桥大道大桥(即湘江枢纽坝顶桥)、月亮岛大桥、三汊矶大桥、福元路大桥、银盆岭大桥、橘子洲大桥、猴子石大桥、湘府路大桥、黑石铺大桥及营盘路隧道、南湖路隧道,共计九桥两隧道。
但对老长沙人来说,他们最习惯行走的却依然是橘子洲大桥,即“长沙湘江大桥”或“湘江一桥”。这不仅是因为橘子洲大桥处于中心位置,更因为它是许许多多的长沙人亲身参与修建的。
1
从晚清时提议建桥到1971年正式动工
晚清时期,湘军创建者之一的郭嵩焘曾提出要在湘江上架设一桥,他也是有据可查的建设湘江大桥的最早提议者。1912年,辛亥革命元勋黄兴也曾提出,从长沙城区“往水陆洲、岳麓山、溁湾市一带,建一铁桥往来”。
郭嵩焘
但在随后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时光仿佛静止了一般,修建湘江大桥的计划一度被搁置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个计划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60年代初,湖南境内湘江之上,已有了衡阳市湘江公铁大桥(1957年建成)、湘潭市湘江大桥(1961年建成)。1965年,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到长沙来,问长沙为什么不修湘江大桥。长沙有关领导说,我们没有钱。陶铸说,长沙修湘江大桥,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钱。
由于各种原因,那时大桥并未能如愿修建,60年代里,长沙只修了一座从河西上橘子洲的便桥。
1968年建成的湘江便桥, 摄影/余志雄
据资料记载,建于1968年的湘江便桥,曾对橘子洲上居民的出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建桥时未考虑通航及行洪等因素,桥面上也没有护栏,安全隐患突出,先后有10余人丧生便桥,它成为了可怕的“夺命桥”。(至2002年10月25日,便桥开始被拆除,2003年底拆除完毕。)
到了1971年,长沙湘江大桥才开始建设,从此正式开启长沙关于湘江大桥的篇章。那一年5月,国家交通部批准建桥,不久,长沙市组成“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同年9月6日开工,连接东西两岸的湘江大桥正式开工。
2
80万人次共筑长沙第一座大桥
在开始动工前夕,长沙市革委会大桥建设指挥部派人考察了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决定搞双曲拱桥。
南京长江大桥老照片
双曲拱桥的建造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造价低和承受能力强等优点,这种桥梁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曾大量出现。1250米的湘江大桥17跨正桥全部采用双曲拱桥。
五一路上预制好的拱肋
拱肋需要采用预制的施工方式,分三段分别浇筑,再用船运到河中进行吊装。建设中还实现了一个突破,以前的双曲拱桥有个弱点——容易开裂,当时建设者们改进方法,用钢筋和硬板解决了这个难题。
直到现在,这座双曲拱桥依然是全国同类桥中规模最大的。
大桥两头的楼梯在全国是首次采用悬挑式楼梯,当时很多人怀疑这种楼梯的安全性,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楼梯仍十分牢固,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桥头的楼梯
在那个机械化程度低的年代,要想完成一个浩大的工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人力投入。但当时的工程队包括技术人员、施工员在内,一共才300来人。这种情况下,怎么把这么大的桥建起来?答案是依靠群众,采用人海战术!湘江大桥的建成离不开长沙人一点一滴的共同奋战!
根据1972年9月30日《长沙快报》记载,长沙湘江大桥,从动工至建成,长沙市机关、部队和各条战线,共有900多个单位,80多万人次,到大桥工地参加了劳动。
当时义务帮忙挑土运石的长沙市民
当时的项目预算是1800万元,主要都是用在购置材料和设备上了,建设用工则主要来自长沙市民的义务投入,每天都有上千市民自发前来帮忙挑土运石子,连在省读书班学习的县以上领导也要参加义务劳动。老长沙人回忆说: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参加过湘江大桥的建设,小部分是从单位抽调出来,进入修桥的专业队,其他的则作为业余队在星期天和其他业余时间,投入湘江大桥的建设。”
“到湘江大桥工地有组织地参加义务劳动,没有工资发,还要自带饭菜。”
“施工高峰期,我们每天6点就起来施工,一直到第二天2点才睡觉,设计人员也和我们时刻守在工地,大家是凭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在工作。”
施工现场
据说最后桥建成了,1800万元的投资还没有用完,余钱后来还修了一座八一桥,一所麓山宾馆。
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0号,长沙市举办了盛大的通车典礼,当时党、政、军民2万多人参与了游行庆祝,那些穿着军绿服装的人像过节一样兴奋异常,那些年轻姑娘们脸上都笑开了花。长沙市民为长沙终于有了第一座湘江大桥而欢欣鼓舞,场面非常感动,有老人甚至当初落下了喜悦的泪水。
大桥建成通车后的盛大典礼
1972年10月1日,耗时一年的工程完工,承载了长沙人几辈子的大桥情结的湘江大桥正式通车。当时长沙市还放了四天假,东西南北四个区每个区的市民都安排一天时间到大桥上来参观。
3
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情怀
长沙湘江大桥建成后,长沙的公路运输网络似乎第一次战胜了水路,桥底下日益减少的渡江船队见证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此后近20年间,作为湘江长沙段唯一的大桥,湘江一桥独自担负起长沙城市过江交通的重任,为湘江两岸人们的沟通、长沙城市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直至1991年,第二座湘江大桥——银盆岭大桥才建成通车,这期间为了更好的区分两桥,“长沙湘江大桥”也被更名为“湘江一桥”。
后来,在2005年时,为规范命名,长沙市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开征集100多条道路及数十座桥梁的命名。2006年1月,市政府公布长沙湘江大桥沿用附近地区的地名,改名为“橘子洲大桥”。
桥的名字虽然已经变了,但长沙人对它的情怀不变。长沙人至今不曾忘记,那时很多人都为它流过汗,甚至淌过血,青年男女在火热的建设中,有的还结出了爱情之果。它与长沙人血脉相连。即便如今长沙已经有了11条过江通道,老长沙人依然习惯从橘子洲大桥过江。
⊙1971年9月6日,长沙湘江大桥正式开工,总投资1800万元人民币。
⊙1972年10月1日,大桥建成通车。
⊙1978年,长沙湘江大桥获得湖南省首届科学大会奖。
⊙1980年,作为全国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公路桥,获第一届“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
⊙1981年10月,长沙湘江大桥设计获交通部“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项目奖”。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银盆岭大桥(即湘江二桥)的兴建,长沙湘江大桥更名为“湘江一桥”。
⊙2003年,湘江一桥第一次大手术式维修,大修使得大桥西端加长了80米;桥头两侧加修了2座对称的螺旋人行梯;桥中增修了北支桥;桥面上铺了改性沥青,两旁的人行道改铺花岗岩石,加设和整修了防撞栏杆等。
⊙2004年,对桥墩进行加固,同时对18个桥墩、17个桥腹进行了防腐作业。
⊙2006年,1月12日,长沙市政府地名命名通报会上宣布,湘江一桥改名橘子洲大桥。5月,长沙市路桥征费维护管理处对大桥桥面局部维修,对破损路面进行开挖、沥青填充和压实,在底层和面层重新铺油。
⊙2008年,受冰灾等因素影响,橘子洲大桥桥面裂缝达500余处。当年7月,大桥小修改造工程开工,8月20日前完工。此次修整修复桥面铺装层,恢复桥面平整度与抗滑能力,同时加强了桥面防排水措施,恢复桥面的排水功能。
⊙2013年7月,相关部门对橘子洲大桥路面整修,对此前出现坑洞的部位整修一新,桥面行车舒适度提高。
⊙2017年12月,橘子洲大桥入选长沙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
⊙2018年,根据长沙市工务局的公示显示,预计7月份将正式启动橘子洲大桥提质改造工程,施工时长约3个月。施工期间拟采取半幅封闭施工,半幅双向通行的交通组织形式。
本文为城市记忆CityMemory综合整理,素材主要来源于:长沙晚报,掌上长沙、晨报周刊等媒体的公开报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往期精选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