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隆街杂谈
【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登隆街
从年少时的记忆到如今,悠悠五六十载,感觉长沙市热闹繁华之地,莫过于八角亭司门口道门口南门囗,也就是自五一广场到南门口这长长的一段黄兴路。
解放路西起司门囗,东至柑子园,不足400米,只有靠近司门口一段最热闹。老字号头块招牌的面馆杨裕兴、 天冿小吃店、二轻门市部、 南京理发店、 解放路腊味店 、长沙金银饰品店 ,还有后来的长沙老年用品商店,齐聚这段解放路的两厢。
解放路中段有两条小街巷隔路相对: 北边是东鱼塘街,南边就是本文要说的登隆街。
*郑寿山手绘
登隆街原来在清朝以前,多是卖纸糊灯笼的店铺,由此而得名:灯笼街,之后被文化人雅化为登隆街,寓荣登、兴隆之意。但隆与龙谐音,又犯了"龙"属于皇帝老子独享此尊的大忌,以至一些人为避忌讳,干脆把登隆街叫做"亮壳子街"。
所谓亮壳子,即旧时长沙市民对灯笼的俗称或习惯叫法。由此及彼,民国时期还有些人通俗地把座式电风扇叫摇头风、收音机叫话匣子 、打火机和钢笔分别叫自来火和自来水笔。
人们通常使用的灯笼,先用竹蔑和细铁丝编制成一个约摸高一尺,直径四五寸左右,上下略带些弧状的竹笼架子,再在外面糊上簿簿的油纸,灯笼下端的底座插蜡烛,上端用一根线连着一根细竹杆给人拿着照亮路面行走。除此之外,还有形状大小质地各异的灯笼,用于悬挂大门前、厅堂和灯会、庙会,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晚清至民国初年,城里许多地方没有路灯,人们晚上就打着灯笼走街巷。至于民国以后手电筒开始流行,虽然使用起来方便,但那种价格不菲耗费电池的洋玩意儿,一般人家真还用不起,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能享用。
*郑寿山供图
登隆街与市区内其它小街小巷一样寻常,但其位于闹市区,街上的人流熙来攘往。特别是后来在原先的"庆丰米厂"地皮上建起了长沙剧院,更使得这条街道热闹非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市设施设备最好的剧院,算五一广场旁边的湖南剧院和坡子街里面的湖南湘剧院,还有中山路上的红色剧院,长沙剧院设施规模均不及上面的几个剧院。但每个剧院演出的剧种剧目,都有着基本定位,例如:湖南剧院接待囯家级和各省著名艺术团体,红色剧院主要演出话剧歌剧,湖南湘剧院是湖南湘剧团的专属剧场。而长沙剧院主要承担外地越剧团和本地京剧团的演出。
常年来到长沙剧院巡回演出的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江苏如皋县越剧团,杭州钱江越剧团等知名越剧演出团体。而享誉全国的上海越剧团,袁雪芬、王文娟等大师级的剧目,就得安排到湖南剧院演出了。
越剧系我囯五大剧种之一,以唱为主,长于抒情,男角女饰,尽显唯美典雅灵秀之气。即使在地道的老长沙群体里,也不乏越剧戏迷。记得上演"孟丽君"、"碧玉簪"、"十八相送"、“凄凉辽宫月"等传统经典剧目时,购票观众从剧院排队排到了巷口转弯处,足足一百来米长。
本土京剧名角达子红(已故原湖南省京剧团团长)的一些京剧折子戏,如"打渔杀家"、"四进士"、“铡美案”,也倍受人们追捧喜爱,老长沙中就有许多京剧爱好者和"票友"。所谓票友,即具备登台演出资格的非职业演员,他们通过观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
*郑寿山供图
登隆街的热闹,还在于它的长沙剧院附近有着另外两个剧院:一个是与登隆街中段相交的育嬰街(文革中改为育英街至今)上的"新舞台剧院",系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的自有剧场,只演出本剧团编排的花鼓戏 ; 另一个是登隆街北囗马路对面东鱼塘街里面的"兰陵剧院"(文革中改为解放剧院),主要演出湘剧。登隆街每到剧院演出进场散场,满街都是谈笑风生的观众。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夜深人静之时,就有卖馄饨的挑担,候在登隆街巷口,在昏黄的路灯下,剧院散了夜场的一些观众,会买上一碗鲜香味美的馄饨来霄夜。也有附近住户居民从自家拿个碗来买馄饨端回家的,那时饮食店的营业时间近乎一致,晩上八点多钟就关门了。
长沙剧院斜对面是一家餐馆,规模不大座位不多,它却是长沙市唯一的一家江苏餐馆——“小桃园”。餐馆的主打菜肴属江浙菜系:红烧狮子头、东坡肘子、糖醋排骨、面筋包肉之类。
长沙人的囗味偏好是嗜辣,甜酸清爽的江浙菜并不受青睐,吃那些甜甜酸酸的菜,远不如吃湘菜馆的剁椒鱼头梅菜扣肉及自家的青椒炒肉和大蒜豆豉辣椒过瘾。但小桃园有着相对稳定的食客,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从江浙逃难后在长沙落业定居的迁民。
当然,那时候到饭馆吃饭近乎一种奢侈,改革开放以前,大家都很清贫,从未下过馆子吃饭菜的家庭不在少数,而整个城市的饭馆也不是很多。
*郑寿山供图
进入到八十年代,登隆街北囗东端建起一幢七层高的大楼 "九龙服装厂",该大楼的一楼是临着解放路的门面,经营成品服装和各色布料,承接衣服来料裁剪制作 ; 楼上几层是制衣加工车间,这在当时是很上规模的,行人在大楼下面人行道行走,就能听到车间里缝纫机踩衣服的沙沙声。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九龙"服装曾是长沙的一大成衣品牌。现今,"九龙"原先的门面,早已成了"罗莎蛋糕""台北豆浆"和"谭厨"等知名餐饮品牌的旺铺。
我家居住东鱼塘街游击坪3号公馆长达35年,对登隆街这条临近的街道,我再熟悉不过,情之有钟。
如今,我闲暇之时,经常刻意地到市内的各处"走街串巷",把引发的各种忆念当成心头的乐趣。现在的登隆街上,只见原来的“长沙剧院”4个大字已从正门上方的墙上除掉,隐约留下一点痕迹,剧院变成了多个小门店,杂乱的街道给人一种落寞的伤感。
我前年数次途经登隆街,不禁心中自语:也许,这正预示着新的建设规划在孕育之中吧。哪知正好被我"言中了"—— 自去年下半年,整条登隆街围挡作业,几个月过去,眼下围挡拆除,只见街口建起高大的顶端飞檐一门三间式牌坊,一条仿旧复古的麻石老街跃入人们眼帘。街上两边的灰砖白缝墙壁店铺修葺一新,看样子春节前后就会开街,把登隆街与多年红火的特色小吃一条街——育英街连接起来。
*郑寿山供图
居住这座城市的闹市区五六十载,八街九陌,九衢三市,太多的熟悉,太多的情愫,只待慢慢地尽兴回忆。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郑寿山,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文中标题及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选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