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长沙门户——大西门
【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大西门,今指五一大道与湘江大道的交会地段,原是大西门正街出西城的城门。
长沙,一座千年古城。随着19世纪后期中国的门户被打开,长沙的商业也有所发展。上世纪头两三年,英、美、日三国先后通过清政府订立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其中规定增开长沙等地为商埠,从此,长沙商业的发展加快。
*陈先枢供图
当时,没有火车、汽车,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水路。长沙城西临湘江,大西门是西城的中心点,于是,货运码头、客运码头相继在其左右建立。南至小西门,北至草潮门,在沿江不到两公里的地段,码头一个挨一个。
*陈先枢供图
其南的太古码头是英国人控制的。其北的美孚洋行是美国人控制的。我国近代最早航运企业招商局也在其旁建立了码头。这些码头主要停靠小火轮。这是长沙有轮船运输的开始。当然,小西门以南,草潮门以北,还有许多小型码头。
*陈先枢供图
有了码头,就有了码头工人。有了码头工人,就有了码头的把头。把头的势力大小,以拥有多少“箩”数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箩行”。那时把货物从船上运上岸,全靠码头工人用箩筐一担一担地挑上来。
码头工人的搬运工具箩筐,必须向把头先交押金再租赁,每天交付租金。各个码头的箩筐都有自己的标记,不会乱。码头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超时劳动,有时为了争夺货源,相邻的码头之间,时有流血的械斗发生。
*陈先枢供图
把货物搬上岸,需要一个就近的存放地点。大西门正街和河街距码头最近,于是这里就成了南北物资的集中地。长沙本地以及附近城乡的商家要进货,必然来这里选购。于是这里又成了南北物资聚散的地方。后来陆路运输发展了,通了火车,有了汽车,但是这里早已形成的批发市场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
*陈先枢供图
旧时的长沙,如果说上坡子街是金融中心,八角亭是百货零售的商业中心,那么大西门则是南食、杂货、粮食、盐业的批发中心,是对外敞开的门户。
大西门分两部分:正街和河街。正街东西向,河街南北向,成L形。正街的店铺主要是粮食行和盐号。执长沙盐业牛耳的生生盐号和利生盐号都在这里。粮食行主要是从事谷物贸易,它的仓库,设在地势较高的樯湾子和潮宗街一带。
*陈先枢供图
米,则由碓房和后来的机器打米厂经营。发生在清朝末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长沙抢米风潮,虽然波及几条街的近百家碓房,但主要地点是在大西门和潮宗街一带。面粉由南食业经营,豆类由杂粮店经营。这些杂粮店当时我们叫豆子铺。
提起豆子铺,自然引起我一段儿时的回忆。我父亲去世后,家里人曾有意要我继承父业经商。当时认为,经商需要读古书,不知道通过什么关系,找到坐落在西长街的洪顺和豆子铺的老板,因为他请了一位老先生在家教他的女儿(他家里人称呼为三小姐),他同意了我去就读。
我的课桌摆在三小姐书房的后房,和老先生在一起。有一天,我背不出书,挨手板(当时有句流行话:板子本姓竹,不打书不熟)。我从没有挨过打,挨过一板,就大哭大叫。三小姐闻声,急忙出来“讨保”(长沙谓给小孩求情为讨保)。
*陈先枢供图
小姐的话,先生当然买账,使我少受了一点皮肉之苦。对此,特别心存感激,至今不忘。我在那里只读了一节(私塾学制一年分三节),由于家里人改变了主意,我又仍旧回到原来的小学。现在三小姐如果健在,应该也八十五六岁了。
河街的店铺,主要是南食杂货行,多在街的东边。像规模最大的镇昌行,斜对义码头,门面宽,两层楼,后门直达墙湾巷。不过,三五年该行管事(经理)去世后,股份重组,更名为其昌。后不久,又重组,再更名为其昌祥,原来的伙计大多散去。
1930年代,文夕大火前,长沙河街码头仁丰经纪行。陈先枢供图
其他的行号,如:镇记、慎记、豫孚长,街西边的福记……由于没有经过什么变故,业务蒸蒸日上。经营此类行业的,还有些在大西门正街两侧的太平街和西长街,如惠来兴商号,实力也是较雄厚的。
为什么大西门的店铺多叫“行”呢?“行”,即古代的“牙行”,专代客买卖货物,抽取佣金。不过,这时的“行”,已有自身的业务,在上海、汉口、广州、常德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庄”(即现在的办事处),“庄”的负责人叫“坐庄”。
代客买卖货物的方式也有所改变。有些客商急于脱手返程。“行”里就将其货全部买下,不能乘人之危压价。不管是哪种方式,行里的生意主要靠诚信。客商不是本地人,不了解当时当地市场行情,你必须提供准确的信息由客商定价。卖出货物的钱,必须如时如数交付。
民国时长沙的烟草铺 陈先枢供图
当时的货物都没有包装,即使白糖、红枣,也只是麻袋装的。客商不可能,也无法看管。但最后结账,损耗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客商也是精明的,如果发现对他有所欺骗,以后就不会再落你处了。
“行”,经营的范围较广泛。既有海味,也有水果。说到水果,我就想起镇昌行一个姓彭的伙计。小贩来买梨,他以极快的速度把梨一个个拿了往小贩筐里丢。丢完过秤,与小贩的要求不会超过四两(老秤)。这比卖肉的“一刀准”还神。当然,现在不需要这种特技了。
解放不久长沙修五一路,大西门正街是五一路的起点。大西门河街,由于各种国营公司的建立,它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不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西门河街以下河街的名称,又陡然兴起,红火了一阵子,但不久,又悄然沉寂,盛衰起落匆匆。
*陈先枢供图
大西门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南起小西门,北到大西门正街,上、下河街的界线不明确,所以称呼也混乱,后来习惯上多称下河街,现在的街道门牌上又称为大西门上河街了。
(原载浣官生《浣官生文存》,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END
本文摘自《当代文人笔下的长沙》,作者 | 浣官生(1926-2013),湖南长沙人,历任中学、大学教师和湖南工人报编辑。著有《史记故事精粹》《浣官生文存》等。
本文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标题及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选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