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铁佛东街1948-1958

柳建球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铁佛东街  陈先枢供图


我从出生到10岁(1948年到1958年)一直住在铁佛东街。现在铁佛东街已拆除,可这条小巷子留下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


古铁佛寺



铁佛东街,位于开福区,西接外湘春街,北通湘雅路,因位于古铁佛寺东面而得名。


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铁佛寺湘春门外,唐法华禅师飞锡此,遂建铸三铁佛,元毁,本朝洪武重建。”


清末民初湘春门  陈先枢供图


清诗人张九镒有诗赞道:“浩劫前唐渺弗论,岿然西刹镇星桓。天数布地金光满,人仰开山铁像尊。”


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熊少牧《寻故铁佛寺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清军将领“恐塔寺穴贼,下令摧毁,半桷无存。”


民国老地图中的农业试验场  翻拍自《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沈小丁著)


清末尚存寺屋三进,改作农业学堂的农事试验场,民国修建环城马路时拆毁。


德福酱园



我祖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在外湘春街北口和铁佛东街口拐角处开设德福酱园,长沙大火时酱园被烧得一干二净。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又邀七个合伙人重开德福酱园。我便是出生在德福酱园里。


图为外湘春街北口(即铁佛东街、二马路、熙宁街、外湘春街交汇处),图中左侧的房子所在位置为原德福酱园旧址。 图源/柳建球


虽然德福酱园大门朝外湘春街,却是最后一个门牌号——101号。酱园的北侧围墙在铁佛东街占据了六七十米长的半边街。我家就住在酱园的后面,开了一个门朝铁佛东街。刚解放时,铁佛东街还是北门城门口外的偏僻地方,铺的是细小鹅卵石的砂石路。


谢公馆



铁佛东街自民国以来,因为处于城郊结合部,既有城市热闹繁华的便利,又有郊外清新空气和幽静环境,所以一些有钱的人便在这里建了一些公馆。


最让我记得的是处于曲尺型街拐角处的谢公馆:精致的平房,整洁的小院。


可是后来房主不知跑哪里去了,谢公馆便分给一些无房的市民住。我一个小学同学就住在其中,正房有近一米的架空层,木地板上了油漆平整光亮,天热可以直接在上面睡。屋前屋后是捉迷藏玩游戏的好地方,让我们这些小把戏流连忘返。


1984年长沙城区地图中的铁佛东街


说铁佛东街是曲尺型街,其实拐角处还有一条小巷子,就是谢家公馆往东走,里面有四家小公馆,再进去是一个大荒坪,长沙大火后,一些没有地方住的居民便在这里搭些简陋屋子栖身。解放后,因为这里面10几户人家和外面都没有公厕,政府便在最里面修了个公厕,为附近几十居民解决了方便之事。


北区图书馆



街北头有个北区图书馆。我们小学生喜欢看连环图,而图书馆里却尽是字书。字书是我们的土话,就是区别于连环图书的小说书。我好奇地办了个证跑去借字书看,借的是《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山乡巨变》等名著。


《林海雪原》旧书


虽然小说中的字有一些不认得,但我跳着看,连看带猜也能大概知道书的内容,看了几本后就迷上了字书的故事性强。图书馆对面是一家大公馆,叫刘廷芳公馆,我们从没进去过。


著名的刘廷芳公馆就位于铁佛东街72号


铁佛东街完小



在铁佛东街住了10年,当然会在这里上学,那时我们的学校叫做铁佛东街完小。


摄于铁佛东街完小,后排右六是本文作者。 图源/柳建球


开始我不知道什么叫完小,后来父亲告诉我,完小是有全部6个年级的小学,另外还有初小和高小的区分。初小是一至四年级,高小是五六两个年级,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内湘春街有个湘春街初级小学我是知道的。


当年的铁佛东街完小校园还是不小的。有两栋教学楼,有一个供几百学生玩的大操场,有一个几百平米的雨操场,下雨天也可上体育课。学校后面不但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礼堂,大概是1957年元旦,学校在这里举行了元旦晚会,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出文艺节目。



摄于铁佛东街完小  图源/柳建球


我们班的彭一怒同学参加了一个大节目,演白胡子圣诞老人,因为台上除了他是男生,其他全部是女生,所以被分男女界限的男同学取笑了好久。一个到外国留学过的女老师和男老师跳了一曲交谊舞,舞姿优美,可是后来她被打成了右派,再也没见过她。


摄于铁佛东街完小,中排右一是本文作者。 图源/柳建球


因为那时都是就近入学,所以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是住在铁佛东街的,其他同学也多半是住在北站路、二马路、外湘春街等街周围的。


细伢子的游戏



因为铁佛东街的居民大多是穷人,生的细伢子也多,父母们要操心穿衣吃饭的大事,对细伢子成群结队地玩是不大管的。那时街上连自行车都很少,成群结队的穿开档裤的小把戏满街乱跑也不会有危险。


童年游戏-滚铁环  图源网络


我们大一点的伢子在一起玩打弹子,拍油板,打跪碑,滚铁环,打得罗,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妹子们则一起跳房子,玩扎子,跳橡皮筋,不到父母在大门口喊呷饭是不回去的。


铁佛东街老照片  图源网络


1958年大跃进时,父亲单位要用我们的房子做车间,一声令下,我家只好老老实实搬离了铁佛东街。临离开时,我还恋恋不舍,我舍不得谢公馆,舍不得北区图书馆,舍不得我的学校和小伙伴。


夏夜乘凉听故事



铁佛东街那时只能算是个贫民窟。除了少数几个公馆外,这里住的大都是穷苦人家。我认得的就有拾破烂的国伢子家;补锅的福鸭婆家;做裁缝的王家;开棺材铺的周家,卖湖北粑粑的莫家;做小生意的梁家;卖甜酒的易家等等。我从此便有了一帮小伙伴。


那时天一热,每天傍晚,住在这里的人就会提一桶井水,泼洒在自家门前的街上,让井水的清凉带走街上蒸腾的暑气。


以前没有空调的时候,夏天在门前地上洒水,也是一种降温避暑的方法。  图源网络


晚饭后,天黑了,就会把家里的大小竹铺子搬出来,用板凳架在泼了水、已清凉的门前地上,然后,一家大小就摇着大蒲扇,或坐或睡在清凉的竹铺子上,悠闲地享受清凉的自然风。


因为那时没有多少汽车,也没有多少自行车,满街的竹铺子并不坊碍行人通行,反而因街坊邻居都在一起乘凉,成了大家聊天的好场所。也成了我们细伢子最热闹和最好玩的时刻。


夏日躺在竹铺子、凉席上乘凉,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图源网络


对门老田大叔家有两儿两女,田大叔是当老师的,他最会讲故事,所以,他给儿女们讲《牛郎织女》《青蛙公主》等中外神话故事时,一街的小朋友会都挤到他家竹铺子周围来听。


要是老田大叔不讲故事,小朋友就会成群结队地坐到别家竹铺子上说笑和唱歌。父母们巴不得小孩子不吵,影响他们聊天,所以都会让别家小孩子占领自家的竹铺子,而自己却会挤到别家竹铺子上去坐。爷爷奶奶们会摇着扇子,给不会走路的孙子孙女赶蚊子,一边哼着谁也听不懂的催眠曲。



夜深了,各家大人会抱着已睡熟的小孩子回房,街上除了几个贪凉的青年人,竹铺子大阵便慢慢散场 了。要等第二天再架起来。


有爱的街邻



要是没有突发的事,一个夏天就会这样平静地过地过去。可是有一天,正当大家又在竹铺子上乘凉时,突然街口王大爷家的孙子在竹铺子上大哭起来,王大爷抱着大哭不止的孙子,发现孙子全身发烫,是发高烧的症状。旁边竹铺子上的人说:赶快送医院。


可是王大爷家的儿子媳妇是在外地工作的,王大爷70多岁,王奶奶又是一双小脚 ,要抱着一个7、8岁的孙子上医院是不可能的。这时二号的周伯伯和四号的戴叔叔跑过来,帮王爷爷抱起孙子就往二医院跑。



王奶奶小脚走不动,只能坐在竹铺子上哭。我妈妈和邻居几个大妈安慰王奶奶说:没事的,到医院打一针退了烧就会好的。那时青霉素是特效药,打针退烧灵得很,不象现在青霉素被用滥了,不得不用更强的霉素药。


王奶奶不哭了,眼巴巴地盼孙子看完病回家,那时是没有住院这个概念的,住院要花太多的钱,不是老百姓住得起的。满街的细伢子也不闹了,都静静地睡在自己家的竹铺子上看天上的星星。


好在不多久,周伯伯和戴叔叔抱着王大爷的孙子回来了,还没到街口,王大爷就喊,退烧了,退烧了。于是满街的人都长出口气说:那就好、那就好。



夜深了,大家都象平日一样,各自搬着自己家的竹铺子回家,街上也恢复了平静。


END

  •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文中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选


童年的游戏你玩过几个? | 记忆里的长沙美酒

谁让长沙古城万劫不复? | 走进千年靖港古镇

陶国俊走近伍家岭 | 一群懵懂少年的自赎历程

五一路邮局门口的集市 | 梁思成林徽因在长沙

湖南人为什么爱嚼槟榔? | 妙高峰下城南旧事

岳麓山上抗战英魂 | 人物撷英:湖南骡子黄兴

今人不识向恺然  | 火焰村、石人村的变身故事

北二马路的市井琐事 | 长沙南门口的百年江湖

娄湘棣:记忆织机街 | 工农桥上追忆童年往事

长沙数字街巷百样风情 | 湘江外滩民国老照片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