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熙宁街、东岳宫,还有那里的中小学
【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前几天去原八中探望曾经的母校旧址,走出文昌阁的地铁口,我习惯性地想从熙宁街进,但却怎么也找不到熙宁街的进口。找人一问,才知道熙宁街已消失殆尽,只剩西侧一段了,便只好绕道从三角塘那个口子进。
想起当年住在铁佛东街时,几乎天天要来熙宁街玩,不禁有点舍不得。长沙的老街消失得太多,还能找到的已所剩无几了。
以皇帝年号命名的街
∨
熙宁街位于开福区,西起三角塘,东止外湘春街。相传此街最早形成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故名。解放前广益、丽文中学建在此街。长沙老街有1000多条,但用皇帝年号做街名的街只怕没有几条,近千年历史的街道也没有几条了。所以,光熙宁街这个街名就充满历史文化记忆。
这条小街和相连的三角塘小街,一共才长不过300余米,就有一家图书铺——王记图书铺;有一座道教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道观——东岳宫;还有两所中学,长沙八中和九中;另外还有一所长沙的重要小学——三角塘完小。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前的熙宁街。
东西向的熙宁街中段。摄于2009年。
后来九中搬走,原址成了长沙大学的分校。而东岳宫里还曾办过两所小学。可以说,不长的熙宁街上到处书声琅琅,学子成群。非但如此,熙宁街上还有校经堂、王季范公馆、湖南地下党工委原址等历史留存,为小街增添历史文化的厚度。
街口繁忙的商业
∨
从外湘春街和二马路、铁佛东街、熙宁街四街交汇处的街口进入熙宁街,西北街口是一家北门外著名的包子店——湘雅园。
由于这家包子店就在我父亲开设在外湘春街的德福酱园斜对面,我童年时光顾这家店吃包子的时间,要比去吊桥的福枝春茶馆吃包子的次数要多。我们要吃的包子都是亲眼看着师傅们一个个做出来蒸熟,出笼卖给我们的,老人们说:这样的包子最好吃。当然好吃的还有马蹄卷、银丝卷和猪油烧卖,前二个是香甜可口,一个是油水流一下巴。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从街西头往东拍的熙宁街。摄于2009年。
街西南口上是个空坪,空坪是做小生意的好地方。坪内的房子是我叔叔开的一家小香干作坊,我叔叔一家就住在里面。公私合营后,小香干作坊撤掉,工人们分散到大立香干作坊和通泰街香干作坊,留下的房子开了家南食店。
走进街口大约第三家是一家打铁铺,时而沉重的、时而清脆的、有节奏的打铁声和四处飞扬的、火红的碎铁花,那也是我们童年时喜欢看的节目。
铁铺对面是一家理发铺,门上的玻璃上一定会有四个字:电吹电剪。理发店当然是我们男孩子每个月要光顾一次的地方,从满头乱发的小调皮进去,到梳理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小帅哥出来,那是每个男孩子最兴奋的时候。而女生是从不进理发店的,只有爱摩登的年轻女士才会进理发店烫一个电烫头,被我们小把戏叫做抱鸡婆头的。
再过去不远是小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王记图书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就是看图书,长沙的图书也就是小人书,连环图,这是相对于小说只有字没有图而言的,小说我们叫做字书。王老板铺子里的图书大多是一分钱看一本,只有每本单价三角钱以上的图书才要二分钱看一本。
图书铺里还有字书出租,那是中学生的事,和小学生无关。字书租一天每本三分钱,要放五角钱押金,或放自己的学生证。我们去玩得多了,又没有多少钱看图书,就约几个小学生一起去,一人出一分钱看一本,然后趁王老板不注意时,就互相换着看,这样一分钱可以看几本。
神秘的东岳宫
∨
图书铺对面的小巷子叫东岳宫巷,巷子里有一所道观叫东岳宫。
老东岳宫的进口。网络图。
进去先看到的是一个石台子,石台子中间是一个石雕像,后面才是宫殿。我们小时候喜欢去东岳宫里玩,因为那里的宫殿里供奉着许多神像,看着怪神秘的,我们喜欢在里面躲摸子玩。
摄于2009年
东岳宫始建年代目前说法不一,但可知的资料来看,明末时已经存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东岳宫住持侯理年曾募化重修道观。宫分三进,前为灵官殿,中为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占地600余平方米。
东岳宫巷。摄于2009年。
1950年,东岳宫几位道长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将宫中房屋让出,开办了积福堂小学和仁胜小学。1953年,东岳宫全部成为学校。1966年,两所学校迁出后,市政府将东岳宫划拨给长沙医用设备厂作厂房,东岳宫渐渐隐没在市区中,变得不为人所知。
新修的东岳宫。拍于2018年。
1988年,道观老旧的房屋围墙开始倒塌,被政府鉴定为危房。到20世纪末,东岳宫大部分已经坍塌,成为一个大垃圾场,除了两块围墙尚存,只有满眼瓦砾与门旁同治十二年《重修碑记》的残断碑和石狮一对。
本世纪初,在各方的努力下,开始筹备东岳宫的重建。2009年在遵照“道教自给自养”的原则,东岳宫甘罗道长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对原本破损狭小的道观进行扩建改造。
重修后的东岳宫主殿供奉着“东岳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杨泗将军、四岳帝等,雕像为木构。后殿为娘娘殿,供奉着王母娘娘、天后娘娘、观音娘娘。边上的一个小殿。供放着其它的神灵。坐落在主建筑群四周的低矮平房为“香客房”和“居士房”。
东岳宫娘娘殿。拍于2018年。
现在因为修通黄兴北路,湘雅路一通拆迁,东岳宫朝湘雅路的大门开始临街了,再不需要从熙宁街的小巷子里进出了。但是东岳宫巷的街名还留存。
从大麓中学到长沙九中
∨
东岳宫巷过去不远的街对面是一所中学——长沙九中。九中可是大有历史经历的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21年的(私立)大麓中学。“大麓”,取自于岳麓山名联“藏之名山,纳于大麓”之意,是与周南女校、明德学堂、雅礼大学堂同时代创办的长沙最早的新式学校。
大麓中学老校园 陈先枢供图
1953年10月转为公办,定名为长沙市第九中学。2002年市教育局调整教育布局,原市九中和原市二十二中学一起划归天心区管辖,2004年两校合并,成立天心一中。
九中门朝熙宁街,背面对着晴佳巷。后来因为熙宁街有三所学校,上学和放学时学生太多,把一条不宽的小街挤得水泄不通,九中便把大门开到晴佳巷那边了。
从广益中学到九中教工宿舍
∨
九中的教工宿舍原在在熙宁街北边,此处原是民国时期长沙名校——广益中学所在地。
广益中学老照片 陈先枢供图
广益中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5年的惟一学堂,由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创办。后先后更名为广益英算专修科、广益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湖南都督谭延闿下令,拨湘春门外熙宁街原校经书院房舍作为广益学堂的永久校舍。1941年朱镕基曾就读于该校初一第三十九班。新中国成立后,广益中学迁往长沙河西岳麓山下,成为湖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至今也中长沙名校之一。
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校经书院
∨
上文提到的校经书院,原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于岳麓书院内的湘水校经书院。湘水校经书院的建立,揭开了湖南近代传统教育改革的序幕。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培养了大批忧国忧民的经世人才。
校经书院志略·校经书院图
光绪五年(1879),不再附属于岳麓书院的湘水校经书院,迁进了城南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湘水校经书院由城南书院迁往湘春门外熙宁街,从此有了独立的书院场所,并更名为校经书院,人们习惯仍称为校经堂,黄兴曾就读于此。至1905年,禹之谟在此基础上创办成惟一学堂。
湖南省第一所职业大学
∨
广益中学迁走后,原址后来成为长沙九中的教工宿舍。九中搬走(并入天心一中)后,九中原址归入了长沙大学。
熙宁街上的原九中变成长沙大学南院。网络图。
长沙大学创办于1983年5月4日,是由教育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首批建立的17所短期职业大学之一,也是湖南省第一所职业大学。
长沙大学的大门对熙宁街开,使熙宁街更加热闹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周建成就住在东岳宫小巷子里,而另外两个女同学邱幼青和谢启南则住在九中对面的九中宿舍里。
远处长沙二字是长沙大学校门,也就是原九中大门。拍于2009年。
1996年4月23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长沙大学,组成新的长沙大学(专科),定址洪山庙21号,熙宁街39号为南院。2004年5月,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更名为长沙学院。
2010年,长沙学院将南院出租给长沙新华电脑学院办学。如今这里因城区改造已被征收。
我的母校长沙八中
∨
熙宁街和三角塘交汇的丁字处,是我的母校长沙八中。八中也是一所名校,当时八中有许多长沙有名的老师。
八中的原大门。网络图
这是熙宁街和三角塘交汇处原八中大门。八中的新大门早已对着湘江大道开了。拍于2018年。
说是熙宁街和三角塘是丁字街,是因为八中往南也是一条巷子,和三角塘相连,只是除了八中几栋房子和对面一栋房子外,这一截小巷子就只有八中和九中的围墙,没有住人,所以也没有门牌号。这条巷子通向晴佳巷。八中的几栋房子1958年办了个校办工厂,叫做东风锅厂,专门做炒菜的铁锅。
电杆处是原八中东风锅厂大门。向前通往晴佳巷。拍于2018年。
长沙市八中是1953年9月由原湖南私立育群中学和原湖南私立丽文初级中学合并而成。育群中学校长、近代知名教育家王季范先生自1922年创办之初就坚持走特色教育的道路,他常以“明大义而有专长”要求学生,矢志兴学育才。合并成立的新八中,历届校领导一直以特色专长为立校之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特点。
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多年来,学校男排相继荣获长沙市男排二十一连冠、省中学生男排冠军、省青年男排三连冠、省“三青会”冠军、全国中学生男排第五名等殊荣,已向各省队及高校输送了高水平运动员近百名,学校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市八中已(于2007年)并入周南中学,八中原址再无书声琅琅。
学生集资建的王季范公馆
∨
熙宁街有王季范公馆,旧址位于熙宁街第八中学临街一栋楼房。
2016年12月10日,王季范旧居 摄影/阿信
王季范(1885-1972) 教育家,原名邦模。长沙府湘乡人,毛泽东表兄。曾任长郡中学校长,育群中学董事长,创办衡粹女子职业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抗日救亡,支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王季范曾三次致电毛泽东,祝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条治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参事等职。
2016年12月10日,王季范旧居 摄影/阿信
原三角塘60号(新72号)为一幢青砖青瓦二层老式楼房,坡屋顶上开有天窗。就是著名教育家王季范上世纪30年代的住处,后为居民住宅。与长沙众公馆不同的是,该公馆非房主本人所建,而是他的学生们集资为老师所筑。
王季范为学校操劳,一生从事教育,不治产业,栖无定所,生活极为清苦,长郡同学倡议集资为他们敬爱的王老师筑一安居之所,短时间就凑足几千元,筑室长沙北门外三角塘。
我在八中读书的日子
∨
我在八中读初中三年,每天要从熙宁街走两个来回。那时也算是中学也就近入学吧,所以我们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住在北区范围内的。中学毕竟要比小学少,所以我们八中的学生有北到新河,南到中山路,西到橘子洲,东到建湘北路。
别看后来八中的门是朝湘江大道开的,我们读书时却是朝熙宁街开。不过对河边开着一张后门,天热时,我们学生放学后便会跑到湘江河里游泳,所以,老师们便天天记得要锁后门,防止学生下河游泳。
这是熙宁街八中校门口那一段,也是仅剩的一段。拍于2018年。
记得1954年湘江涨大水时,大水快淹到了东岳宫巷口了,我们小孩子天天跑到熙宁街看大水,那时家长似乎不担心自己家的孩子出危险。到1964年湘江又涨大水时,水又淹到八中校门口了,我们那时是初中毕业班,其他年级可以停课,我们毕业班不行,便到长沙一中借了几间教室让我们上课,我们在一中上了一周的课才回八中。后来我们开玩笑说:我们在一中读过书。
八中操坪里拍的初中毕业照,中排左六为本文作者柳建球
还记得那时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湘春街、外湘春街,二马路、铁佛东街,熙宁街、三角塘和北站路是最热闹的地方,街上挤满了学生。除了熙宁街上三大学校和两个初小,还有铁佛东街小学,长春巷的十中和湘春街的四中,西园泰安里的三中,文星桥的十八中,都涌到这几条街上,满街都是黑涯涯的人头在晃动。好在那里还没有多少汽车和单车走,不然天天会出几回交通事故。
附近的三角塘和盐仓街
∨
八中往北走就是三角塘。三角塘位于北二马路西侧,南起熙宁街,北止湘雅路。
1921年前此地有一口三角形的水塘,街以塘名。后塘废,建有育群中学。
三角塘老街,拍于2009年。
三角塘小学的大门。拍于2018年。
三角塘小学的原大门对着盐仓街,和我们八中的宿舍相邻。
盐仓街是三角塘通湘江边的一条更小的巷子,一边是八中的围墙,巷口有一栋两层椄的建筑。盐仓街口北面有两栋小公馆,公馆过去是长沙蜜饯加工厂的围墙。我的小学同学杨长元住在盐仓街口公馆里,而另一个女同学刘安安就住在进盐仓街不远的一栋小公馆里。
这是盐仓街,左边是八中的围墙。但已不是我读书时的模样了。拍于2009年。
三角塘小学始建于1938年,有着80年的历史。大门朝着湖南工委旧址。历代三角塘小学众人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使学校成为了开福区及长沙市颇有影响的一所老品牌学校。
这是三角塘小学这一段路。向前是湘雅路了。拍于2018年。
三角塘北口是湘雅路,隔路对面是油铺街。
和三角塘隔湘雅路相望的油铺街。拍于2009年。
中共湖南省工委的秘密据点
∨
原三角塘28号为中共湖南省工委驻地,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湖南地下党最高领导机关在长沙的秘密据点。
拆迁前的中共湖南工委旧址。
1946年内战爆发后,根据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地下党工作方针,由地下党筹集经费,以周里夫人常杏云的名义,和她的四姑合伙,修建了这栋带铺面的二层木楼,并在这里办了“妇女缝纫合作社”,以作为省工委的秘密机关。
旧址木楼坐西朝东,上下正房各两间,楼上东向有木栏走廊,楼下有内房和厨房各一间,登楼有板梯。旧址与邻居29号之间,楼上地下都有侧门相通。当时一般不由28号前门出入,而走29号侧门,并设有暗号。
拆迁后的三角塘28号,湖南工委原址,拍于2018年。
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以二马路为中心的这一大片街道都消失了,铁佛东街,外湘春街,二马路,长春巷,晴佳巷,吊桥巷,熙宁街,东岳宫巷,三角塘,盐仓街、王家巷等,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城市记忆这个平台的有心人,召集大家写一些回忆这些街道的文字和收集一些街道的照片,为今后长沙城留了一点可贵的记忆。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未注明出处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往期精选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