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武汉会战战略分析写作随谈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2018,秋望抗战文集

越战,浪漫法兰西---奠边府之战前说

戴季陶,由热血到冷血

越战中的两张照片的故事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抗战前,还没当上汉奸的李士群

可怜的煤炭——那年中秋,黄海海战

远东疑云:谍影重重皇姑屯

日苏谍影重重,再看九一八事变

重温九一八,再论张学良

扬州十日哭明月

影响美国全球战略和民意的911事件

林彪和陈光的平型关战役

饶漱石的战争时代

高岗,由朝鲜战争到五马进京

战将陈光的句号

抗战时期的朱德总司令

北洋舰队彻底覆灭123年散记

1979中越战争纪念日系列:橡树中越战争系列

《少女之心》走过四十年余年的记忆

真实的瓦尔特:铁托往事(上)

真实的瓦尔特:铁托往事(下)

纪念布什,闲侃巴拿马战争和海湾战争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日本报纸报道的武汉会战照片。


武汉会战的三篇战略概述得到很多朋友认同。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和欣慰的事情。


昨日,适逢数位北京朋友抵达深圳。在与当地朋友聚会时,语音联系到我,用标准的京话和各种风格的普通话,天南地北闲聊良久。


人到中年,减法便代入了日常的交谊。


因为网络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于是,往日相谈甚欢的很多朋友,或因为各自忙碌,或因为观念分歧,不知不觉渐行渐远。


不过,同样因为因为网络和微信朋友圈,相隔网线再无需世俗喧哗那般的酒肉、矫情。几篇朋友圈浏览下来,大致志趣爱好一目了然。于是,优秀的同好的朋友,相隔网线于不知不觉间,便存在了。


两年有余的战史写作,于天地开阔处收获友情、收获鼓励和支持,对我而言无疑是巨大财富。


同样,对战史、尤其抗战史的共同探索,也有很多朋友一路同行,彼此熟悉后也成为挚友。这同样是让人非常开心的事情。


昨天相聚的朋友,便是这样成为了朋友。于聚会中抽空和我语音闲聊,朋友们七嘴八舌的鼓励、关怀和支持,暖意漫浸寒冬。


广州沦陷后,沿粤汉线北上的日军


当然,也不是每位读者都是认同我写的武汉会战。


一桶思想无疑是比较稀里糊涂的事情,拥有独立的思考本该是好事。所以,对不认同朋友的质疑甚至反对,通常情况,我都会抽出时间去解释、查对。


不过,对极为个别的离开主题的质疑、反对,我却只能苦笑。


如太善于引用书本和用规范的、套路的思维去坐在井底,自然就习惯把国军持久战抗战视作贪腐无能、指挥无力、一溃千里、丧师失地的国民党片面抗战了。


武汉会战即是书本上一场失败的会战。


不过,这更是抗战期间中日投入兵力最多、作战区域最广、持续作战时间最长、战略影响最大的会战。


如今回望历史如稍微背离课本去作些许独立思考,武汉会战无论战术、战役及战略层面,国际影响,都无疑是中国抗战伟大的转机。


武汉会战中,中国以准近代化平面军队,浴血奋战对抗现代化立体作战的日军。当时,除却中国步兵以3倍超过日军步兵之外,其余现代化战争武器战机、舰炮、重炮、坦克战车的悬殊极为夸张。


当时,因为火力对比过度悬殊,为避免日军战机、炮火压制、覆盖而丧失微薄的持久战家当,中国不得不在武汉战场上分拆极为有限的火炮转为游击。


武汉外围战场,日军步兵在战术运动中。


这种战术牺牲了正面火力,以正面战场抗战官兵血肉之躯,换取有限的火炮在后退中,为游击、反击、侧击时,发挥局部优势火力。


分拆火炮战术,是中国于艰苦卓越的抗战中无奈的选择。这也是武汉会战中作战极为顽强的胡宗南部因作战、物资限制,在武汉会战后期西撤,却在后来屡遭诟病的原因。


长期以来,被影视剧误导的朋友最喜欢大刀痛快砍去,鬼子狼狈不堪的故事。这些精彩的故事便成为他们对持久战根深蒂固的记忆。


由此,真实的抗日战场上的后退决战的持久战,却为他们不屑一顾。


抗战期间,日军可以在数百华里,数十华里,数华里之外,靠战机、舰炮、重炮等大量杀伤抗战国军。


1937年12月,中国政府主席林森就迁都重庆,抗战到底发表讲演会场。蒋介石(右三)、冯玉祥(右四)。


中国单凭步兵进行还击,却不过在千米战场,主要用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去杀伤日军。


即便中国军队靠近战搏杀作战,日军在抗战中主要伤亡还是被机枪、手榴弹、迫击炮杀伤。次后,是步枪。


真正用大刀砍死的鬼子,可能没有千分之一。


即便在地雷埋设最多,日军经过雷区最多的武汉战场,日军被地雷伤亡也不过百之一二。


可见,持久战争取到八年抗战的胜利,并不是依靠耍大刀和埋地雷。


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很大程度源自正面战场且战且退,后退决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焦土战。以及敌后国共武装的不懈努力。


在武汉会战之后,诸如长沙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豫南会战等等会战,中国往往在且战且退,后退决战中,屡屡扭转战局。


这些会战都堪为持久战经典。今后,我将逐一介绍。


武汉会战之前,在战术、战役层面,一旦日军以优势火力攻击,国军基本没有对策,只能不断后撤。


武汉外围广袤战场上,日军处处以优势火力攻击,国军已经不再单纯后撤避敌锋芒,而是根据战况向外围、两厢转移。于撤退中很快组织反击,甚至反包围。


华北战场那些军阀地方军队抗战初期的一溃千里,在武汉大会战中并没有发生。


反之,国军战役、战术撤退、反击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中,比如火炮分拆战术,有效保住少得可怜的现代化武器,并是在撤退、反击等等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现在再看,水落石出:


武汉会战无疑是贯彻持久战战略极为成功的一场且战且退大会战。


日军由东向西进犯,千里战线疲于行军,疲于作战,姑且不算战损,单是行军消耗,后勤消耗,对当时的日军也是很大的负荷。


期间,中日两军为会战投入的会战物资差距同样悬殊极大。


无疑,这场两军战力存在着跨代的、悬殊的差距的大会战,要客观追溯、探索、推演评论,便不能回避这些不争的事实。


抗战初期,在武汉的周恩来、彭德怀、郭沫若、叶剑英。


徐州会战期间,中国便开始着手武汉会战。


关于武汉会战的军事目的,当时国共两党均有共识。


即:消耗敌人、争取时间,及掩护人力物力迁移


当广州沦陷,信阳失守,日军迫近武汉核心。这时,中国抗战大撤退已经完成,近五个月的持久消耗战也极大亏损了日军战力。


就此,国共两党对结束会战也有高度相同的军事认识:


在适当的时期,主动的放弃核心,保存主力,越到外围,坚持敌后作战,配备新的部署。(叶剑英语)


现在再去质疑当年国共两党高度共识发起和结束的武汉会战,去嘲笑武汉会战的指挥无能,丧师失地,显然比较鲁莽、唐突。


武汉会战作为抗战由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的标志不可置疑。同时,在后续的抗战、二战历史,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武汉会战更深远的战略影响。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


武汉会战的三篇战略概述里,我认为,武汉战争的旷日持久,迫使日军采取广州登陆开辟新战场。广州毗邻香港,辐射东南亚,由此日军主动加剧了对英美等国的矛盾。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并没有解决中国战争问题。


正面抗战不弃不馁鼓舞中国人心,既成为敌后战场能够持续下去、活跃起来的根本。也使得日军只能继续占领武汉、广州,不断以扩大战争来维持中国战场的消耗。


也正是如此,英美列强与日本矛盾更为激化。


可见,武汉会战在战略上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引爆后来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前因。


平心而论,由于资讯、资料的不对等,再加上写抗战史的体制专业人员有意无意的选择性无视。通常,我们看去的历史也就总是扑朔迷离。


不过,军事事件却往往因涉及更多的人和山川地貌而无法锁闭在保密的档案柜,并不像研究一些宫闱政变、人物男女秘史那般捕风捉影着靠想象去八卦。


武汉外围战场一处日军战术指挥所


武汉会战的资料、数据、图文、回忆录较多,只要不片面回避很多客观史料,具有逻辑和军事常识基础。那么,铺开地图,按照基本军事逻辑去推演,便可以找到很多背离书本和影视剧的思考点。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靠掉书包,转数据,以感人的故事、军神的传奇去写战争。


也正是反复比较,观察地图和参考史料进行推演、思考之后,写战史、写往事,每每能够发现一些与书本和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东西。


这时的写作,孤独与感喟总会悄然伴随。


值得庆幸是,这些生僻、小众的战史文章往往能够得到朋友们以理性、独立视角的评论、补充、支持、鼓励、关心。


我不是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者。只是在写抗战的文章里面,对非要执着去研讨军神伟大、及朝战、内战的个别朋友,我于辛苦写作之后,确实无意、无力去配合、论证非主题之外的东西。


关注朋友,可注明添加我的微信zhuerduo1222。

邓发,红色大砍刀(下)

2018年,湮灭在“乱坟山”的抗战记忆

川军抗战:淞沪会战,屹立如山

在抗战大背景下,再看淞沪会战

浅笔扫描俄国东方-2018军演

诺门坎会战,苏联红军到底有多厉害(上)

张鼓峰的喀秋莎(上)

怀旧苏俄——那些年,在中苏边境上,眺望强大的苏俄

最新:苏芬战争,二战时期最具喜感的战争(上、中、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