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淞沪会战:宁折不屈,钢军浴血蕰藻浜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最新文著,点击可阅:

五代十国:由黄巢到石敬瑭

山口百惠,不熄灭的一种憧憬

塞上悲歌——蒙古侵略西夏简述

流氓对邪恶的打教!——纽约犹太黑帮与纳粹愤青往事

火力悬殊,使得抗战如此艰苦

新过秦论

七月抗战战史新系列:

庄户会战——被忘却的北京抗战往事(上)

庄户会战——被忘却的北京抗战往事(下)

火力悬殊,使得抗战如此艰苦

功著旂常第一军——淞沪会战与胡宗南


美联社摄影师海岚·里昂镜头里,正在淞沪前线作战的抗日国军。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淞沪战争爆发。


8月22日晚至8月23日晨,日军首次大举增兵淞沪战场。


9月9日,日军海陆空战力全面打击月浦、罗店等区域,战至大约9月11日,陈诚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日军突破,次序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预筑阵地。


同时,张治中第9集团军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


当时,日军在华北地区投入重兵编成华北方面军,在突袭平津之后,连续进行了南口会战、庄户会战和保定会战,完全控制了华北,并且以津浦线、平汉线南下,急于决战淞沪,速胜中国。


进入9月中旬,淞沪战场成为日本欲图解决中日战争的核心战场。


为加快解决上海战事,日军将华北方面军第9、第13、第101师团,以及台湾重藤支队,伪满洲国李春山旅、于芷山旅等部调拨上海派遣军序列,再次增兵淞沪。


9月下旬,日军在淞沪战场,仅陆军即有5个完整的主力师团,2个重炮旅团、及日军战车、工兵等技术兵种,台湾及伪满洲伪军近20万人。


在当时,重炮在陆战威力犹如今天的地地导弹。而日军1个重炮旅团装备、战力,即超过当时中国全军重炮之和。


此外,日军在淞沪战场参战各部,更得到日本海军第3、第4舰队强大远程火力支持,海航180架战机参战,超过3万的海军陆战部队配合。


海航之外,因为华北日军南进山东,日军陆航210架战机转场南下,也在这一阶段参战淞沪战场。


淞沪战场再一次升级后,中日战力对比悬殊更为加剧。


淞沪战事急遽恶化。



奔赴抗战前线的桂军。


中日战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人才等等方面的全面博弈,并非单纯的战场较量。


七七事变之后,国军为顺应全国开展呼声,选择在国际瞩目的京沪杭地区主动出击日军,在会战早期的战略目的,既为破坏日本蚕食战略,打出日本全面侵华意图,也为在国际性影响都市曝光日本侵华行径,引出列强干涉或者直接支援抗战。


所以,在最初制定淞沪会战作战计划而言,国军欲图在华北南口、平西山地牵制日军侵华主力华北方面军无法南下,继而集中优势兵力,凭借京沪杭便捷后勤支撑,在初战即快速歼灭上海日军。


继而,在争取到淞沪会战胜利之后,国军既能够得到国际支援,背靠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京沪杭地区,再循当年北伐旧路,全军北上华北,决战日本华北方面军。


——倭寇之国,人口又少,GDP更是逊色中国。


报媒、名流相互鼓励,在七七事变之前,中国速胜认识竟然泛为舆论主流。


在当时,无论普通军民,或者所谓民主人士、高层军政要人,往往出于各种原因,大多认为速战决胜日本合情合理。


于是,民情汹涌,稍有人敢于清醒直言,发出异声,必遭名流、报人口诛笔伐,变身汉奸。


——现在回望国军主动发起淞沪会战,很难说国军这次作战没有受到当时民情舆论的影响。



淞沪会战爆发,国军在进攻稍微耽误之后,日军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高效将强大的海陆空战力投放淞沪战场,并且迅速夺取淞沪会战的主动权。


日军并没有按照国军预料,由华北取津浦线南下淞沪战场,而是选择海路快速投放兵力,对上海发起陆海空攻势。


参战淞沪会战的桂军官兵。


淞沪会战骤然间攻守易势,进入9月中旬,国军在淞沪战场陷入被动,更在华北抗战屡战屡败。


在付出惨烈代价后,国军上下开始认识到中日战力悬殊。既然淞沪会战已成骑虎态势,中国方面自然在全局战局变化间,随之调整了应对战略。


淞沪会战的对日政略、战略的动态变化,使得国军在淞沪会战又有了新的战略目的。


利用日军在华北、华中尚未形成全局化、体系化侵华方略的空档,极力通过淞沪会战减轻华北压力,扭转日军全面侵华的侵略轴线由自北南下为自东向西,沿长江仰攻中国腹地。


以淞沪会战就近掩护上海工业、学校、物资、人才大撤退,为持久战略进行必要的工业、物资、人才的储备。


坚持淞沪抗战,提振全国军民抗战决心,曝光日本全面侵略意图,引出列强干涉或者直接支援抗战。


9月21日,国军针对日军增兵,再次调整会战部署。


彼时,国军以陈诚指挥第15、第19集团军为左翼兵团,在蕰藻浜以北万桥、罗店、广福等地区形成防线;


以朱绍良替换张治中指挥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在北站、江湾、庙行等地区形成防线;


以张发奎指挥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部署在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


至此,国军在狭窄的淞沪战场陆续投入兵力,已经超过了75个师、70余万人枪。



国军以几乎倾国所有的精锐,摆放在日军海陆空强大火力覆盖的战区,既然要实现淞沪会战战略目的,也只得累日血战,死战,力拒日军登陆作战。


作为中国的工业、经济中心,上海只有一个。


上海市民远眺淞沪战场。


要持久抗战,就必须的尽量完成上海的军工和其他工业的拆除搬迁,以及上海的军政机关、大学、人才、物资的转移。


事实上,正是淞沪会战期间的上海大撤退和武汉会战期间的武汉大撤退,抗战中国才得以在战争中保全了有限的工业、人才、物资血本,继而奠定了后来的八年抗战的工业、人才和物资的基础。


否则,抗战后果难以想象。


同时,淞沪会战于淞沪守土抗战唤起全国士气,维护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在国际上的起码形象等等战略目标,都使得国军不可能如现在的纸面军事家分析,去选择退后一、二百里,为回避日军海陆空攻势而轻易让上海沦丧。


于是,历史为我们留下如此惨烈的一页。


国军近代平面化步兵,只得在几乎没有防御纵深的狭窄战区,于编制杂乱,隶属不一的战斗序列,由凌乱的军令、军语、密码来指挥、协调,与现代化的日军海陆空血战。


淞沪会战,在日军海陆空动辄数百公里、数十公里、数公里的强大火力覆盖下,中国在战争史上得出的靠人多堆出胜利的军事理念,遇此一战,惨遭颠覆。


上溯至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遗留下来的积贫积弱的国情,使得那一代军人为抵御外辱,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惨烈的、壮烈的牺牲。


淞沪会战,侵华日军司令陆军松井石根(右)与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左)。



9月24日,日军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66军之第159师、第160师血战不退,几乎全师殉国。


正值中国积极外交寻求国际援助和上海大撤退的关键时刻,第三战区转入第二防线继续作战。


彼时,国军各部退无所退,只得以最后的血战,保卫身后的上海。


此后,日军顺势进逼,集中海陆军主力,选择蕰藻浜一线,向国军防线发起淞沪会战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攻势。


在这一阶段作战中,日军火力密度、烈度都达到了淞沪会战前所未有的顶峰。在国军中央防线方向,日军沿线平均17米既配备一门重炮,配置数十辆坦克,配合各部日军步兵轮番发起突击。


战至淞沪会战后期,弱小的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几乎消耗殆尽,日军海军、战机再无顾忌,肆意以大口径舰炮,战机疯狂向国军阵地狂轰滥炸。


10月1日,日军在舰炮、战机火力配合下向国军发起攻击。


战至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国军防线,居中截断国军左右两翼兵团联系,淞沪战事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


淞沪会战后期,正在发放给养的日军。


秋雨绵绵,满目疮痍的战场死伤枕藉,湿润的空气中混杂呛人的硝烟,弥漫着血腥的气息。



1937年10月19日,在第三战区官兵翘首盼望中,当时号称国军精锐的桂军精锐21集团军主力,匆忙赶到了淞沪会战的中央战场。


桂军采取日军编制,每师两旅,每旅两团,每团约1500人,装备德式枪械,英式服装和钢盔,以美式教材训练,全军官兵勤于训练,作战顽强,吃苦耐劳,极有战力。


桂军之中,尤以第7军成名于北伐战争,扬威于军阀混战,在国军序列素有钢军之称。


得悉桂军在淞沪会战紧要关头赶到战场,蒋先生和白先生等极为惊喜。


是日,不甘于在淞沪会战被动挨打,白崇禧和第三战区制订了以桂军生力军为主的大反攻计划。


于是,长途辗转,风雨兼程赶来的4个师的桂军将士们未及休整,立即以营、团规模,在第三战区拼力凑齐的10余门75口径山炮掩护下,向日军发起了反攻。


这是国军在淞沪会战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攻。


悲壮军号声此起彼伏于萧杀的战场,混杂着漫天的炮火,渲染出淞沪会战最为悲壮的场景。


在军旗引导下,桂军冲在最前面的是1万余人的敢死突击官兵头戴英式头盔,潮水般向蕴藻浜日军冲去。


淞沪会战期间的日军步坦机动。


几乎同时,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主力,以及日军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总攻。


炮火纷飞,枪弹如织,血雾弥漫,残肢四挂。


向着炮火,无数的桂军将士如大潮一般向北汹涌奔腾,被击中,倒下,未被击中,继续呐喊着向前冲锋……


因为中日两军火力悬殊,在会战即将揭晓的最后时刻,国军唯有以血肉的胸膛,去博取赢得淞沪会战的主动。


日军重炮、舰炮、战机火力自数百、数十、数公里外向潮水般的冲锋的桂军将士倾泻——在现代化火力面前,素以智计闻名的白崇禧困守指挥部,神不守舍间也只能如痴如醉,听天由命等待最后的战果。


这天,桂军发起的第一波反击失败。



未及天明,在蕰藻浜南岸的国军各部配合下,廖磊率赶到战场的第21集团军余部,继续发动全线反击。


狂轰滥炸耕犁过的蕰藻浜两岸,血肉与泥土混杂着散发出死亡的气息。


桂军官兵跨尸而过,向着日军舰炮、坦克、重炮、战机,发起一浪又一浪的死亡冲锋。


——有人以一句话描述了桂军在蕰藻浜两岸冲锋时,令人潸然的悲壮场景:


敌人有飞机、坦克、重炮,而我们,只有士兵的胸膛


战至22日,桂军最后的步兵冲锋终于彻底消融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中,激烈的战场终于沉寂下来。


——火海,到底打垮了人海。


仅仅3天,参战10个桂军步兵师,6万余桂军将士,伤亡近4万人。


淞沪会战,日海军陆战队一部。


首轮冲锋近万敢死突击部队,几乎无一生还。


是役,桂军直接参战的6个旅长,3死,2重伤,1轻伤。


其中,身先士卒领军反击的桂军522旅旅长夏国璋、510旅旅长庞汉祯、第511旅旅长秦霖等高级将领,临阵力战,殉国。


坐望桂军敢死冲锋,目睹蕰藻浜反击战的失败,蒋先生在日记里懊悔不及:


沪局以桂军挫败顿形动摇。


满拟以桂军加入战线为持久之计,不料竟以此为败因也


无疑,蕰藻浜反击战是国军于淞沪会战最大的败笔。


桂军第21集团军战斗意志极为顽强,尤其训练有素,谙熟夜袭,冲锋,格斗,肉搏,但是,在初次与日军交手前,在国内战争经验丰富的桂军终究不知道现代化海陆空作战。


顽强的桂军完全无视日军狂轰滥炸,在日军远程火力威胁下无所畏惧进行机动、集结、冲锋,注定了蕰藻浜反击战的必然失败。



反击战失败在客观上固然有中日战力悬殊,桂军不谙日军战法等等原因,自然也有最高指挥失察的指挥原因。


当时,国军坐守蕰藻浜南岸低洼地带临时工事,被动挨打,使得蒋先生、白先生在生力军来到战场,有了抢夺战场主动权,摆脱被动挨打态势的过于迫切的预期。


可是,如果不急于发起蕰藻浜反击战,以桂军精锐21集团军次第于蕰藻浜以南布防,层层阻击日军,那么,国军于艰苦环境下被动挨打,虽然狼狈,但是,国军于淞沪会战无疑可能还会夺得更多的时间。


空间,时间,是日本侵华最主要的对手。


淞沪会战中的侵华日海军陆战队。


就此一役,蒋先生、白先生对抗战持久战战略的认识更为刻骨铭心,此后八年,两人都成为持久战最为坚定的推行者。


随着桂军精锐21集团军在数日间消耗殆尽,国军于淞沪之战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尽管如此,桂军将士还是在蕰藻浜正面重创日军。


蕰藻浜正面主攻日军第9师团伤亡极大,战后几乎丧失战斗力。


——桂军善战,绝非虚名。



当时,桂军出现淞沪战场让日军极为震惊。


近代史上,无论甲午战争、庚子国变,还是后来的中东路事变、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各归山头、派系,均无一致对外的往事。


在日军看来,中国军队纯属一盘散沙。


按照日本侵华之初的设想,中日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各地军阀势必理所当然地趁机动手,乱打一气。


尤其桂军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曾经与日军长期深度交流,两军关系极为密切。


然而,中日战端一开,桂军居然和川军、东北军等等杂牌军一样,慷慨赴义,走向了抗日战场,拼尽血本,顽强抵抗,这让自以为熟悉桂军的日本陆军方面始料未及,大为惊讶。


彼时,日本陆军隐隐约约预感到,他们似乎低估了中国军民的抵抗决心。


日军凭借现代化海陆空军力占据主动,夺得胜势,然而,血腥、惨烈的淞沪会战已经事实上唤醒了中国民众和军阀们沉睡太久的家国意识,抗争斗志。


自此,日本借鉴以九一八事变、窃取锦州、热河等等伎俩蚕食中国的企图,为来自广东、广西、陕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东北等地的战士们的顽强的抗争和牺牲,彻底粉碎。


淞沪会战时的侵华日军战机轰炸和准备冲锋的日军。


没有速战速胜,日本人只能经过类似淞沪会战这般尸山血海的大战,击败中国人的反抗,踏过中国人浴血尸体,这才可以继续前进。


可是,中国人岂有被杀尽的道理?


淞沪会战的战略得失姑且不提,明眼可见的是,中国官兵在淞沪会战的惨烈牺牲,极为肯定地明确了,日军欲图速胜的战略、国策,随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展开,已经注定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讲和。


日本侵华最后失败,其实淞沪会战就已经注定。


鸣谢情谊赞,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

抗战温故随谈,军神早已死去

我们的瓦尔特时代

国魂千秋,瞻望抗战

侵华日军师团的战力有多强

中国空军抗战:重庆长空,英魂碧血

重温九一八,再论张学良

抗战防御战略简述(上)

普及:影视剧外的抗日战争

漫谈刘峙与淮海战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