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鸟飞南风面

彭学明 刘倩 当代江西 2023-12-14

驰名中外的千年鸟道、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富集的动植物基因库,构成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缩影。


秋风起,稻子黄,候鸟迁徙忙;井冈正南万羽现,千年鸟飞南风面。

汽车沿着山路盘升,崇山碧绿,峻岭移动,路旁淡黄色巨石写着“千年鸟道营盘圩”,仿佛告诉来往者,已进入千年鸟道核心区。

每年春、秋时节,数百万候鸟在这里蓄势待发。云海之上、青山之间,候鸟翔集,既是美的变幻,又是诗的诵唱。为什么候鸟迁徙史诗会在井冈山正南演绎,这里又是怎样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行曲?

遂川千年鸟道候鸟翔集。周建强/摄

解谜迁徙通道

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候鸟从繁殖地到越冬地跨越洲际迁徙,距离最远可达2万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

全球共9条候鸟迁徙路线,我国有3条。东线沿大陆海岸线南下,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西线穿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进入云贵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中线曾一直是个谜,专家也不知道候鸟从哪里进入我国南方。

遂川成为解谜之地。早在1998年我国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林业工作者来到江西与湖南交界的营盘圩乡实地调查,发现这里可能是候鸟集中迁徙的关键隘口。

从2002年起,专家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历时十来年,通过环志、地理气象、森林植被、河流水系、湿地滩涂、湖塘稻田等,对候鸟迁徙时间、路线、次数、物种等调查得清清楚楚,破解了中线“千年鸟道”之谜。

重要的地貌标志。南风面,不是面,而是山,她像一面半圆形巨屏耸立在罗霄山脉。相传炎帝神农氏高山采药时,发现一座山顶有不涸沼池,于是把这里作为天然药场。药晒山上,因四季南风,即便阴天也会吹干,故取名南风面。

遂川鸟道区域北部为南风面,南部为齐云山,西南为八面山。南风面海拔2120.4米,方圆几百公里山峰无出其右。候鸟是有精确“导航系统”的精灵,南风面为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地貌标志。

停歇的良好场所。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是遂川江的发源地,左溪、右溪两河流水潺潺,池塘湿地广布,稻田直至高山,区内居民少,良好生态环境为迁徙候鸟中途停歇提供了良好的觅食、栖息场所。

特殊的高山隧道。南风面、齐云山、八面山3座高山之间为海拔600至1200米左右的中低山,形成一条46公里长、39公里宽的峡谷,大自然天造一条“天然隘口”,为候鸟提供了一条集中穿越的“高山隧道”。

助力的强大气流。每年春、秋时节,“隧道”内会出现一股强大气流,这股气流沿着山势上升,食饱歇足的候鸟正好利用强劲的气流,展翅高飞,省时省力踏上北上或南下的远征之旅。

专家以“遂川候鸟迁徙通道”命名我国中部候鸟迁徙关键隘口,俗称遂川“千年鸟道”。

候鸟栖息嬉戏。方院新/摄

保护千年鸟道

鸟道是江西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鸟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意义重大。保护人类天使义不容辞。

遂川是革命老区,经济困难,为保候鸟平安,县里自筹护鸟资金,在重点乡镇成立由村干部和护林员组成的护鸟大队,严密监控候鸟密集飞越的高岗隘口、交通要道,及时处置各类非法猎捕、贩卖候鸟行为。

2002年,设立南风面县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二字的变化,显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提升。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风面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当然与千年鸟道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强候鸟迁飞通道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解决自然保护区的短板弱项,加大建设力度,2020年,江西省事业单位改革,在遂川南风面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基础上,建立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整体转隶划归省林业局直管。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营盘圩管理站。方院新/摄

几年来,管理局守正创新抓主业,以完善管理制度、守护生态安全,加强科研监测、发掘科考价值,传承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成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看变化,三年见成效”的既定目标。

藏在大山皱褶里的3栋漂亮楼房,是管理局下设以保护候鸟为主要职责的营盘圩管理站。这里建有爱鸟小径、环志工作区、科普宣教馆,成为候鸟文化、爱鸟宣教、人鸟和谐的重要窗口,还是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鸟类环志标准站、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管理局局长孙琦介绍,未来,保护区还将迎来更大发展。2022年,全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井冈山国家公园赫然在列,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井冈山国家公园建设范围。保护区正按照要求,全力以赴,主动作为,努力为井冈山国家公园创建成功,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鸟类环志,是为候鸟戴上国家统一标号的金属环,随即在原地放飞,后续跟踪调查,获取候鸟迁徙路线、种群变化及栖息地等信息;通过采样检测,为防范禽类疫源疾病提供资料。

科研人员为侯鸟环志。彭学明/摄

2013年,营盘圩环志站的一只候鸟跨越数万里,返回俄罗斯繁殖时被当地回收。这个环志案例,成为遂川千年鸟道是国际鸟类迁徙重要通道的有力佐证。

环志最辛苦的是捕鸟。万鸟岭,仅有的短期限制性科研捕鸟场所。

9月21日夜,天下着雨,不时有雷声响起,万鸟岭两张垂直安放的巨网张开等待,徘徊山间的候鸟,在灯光的引诱下向网扑来,爪子伸进网眼脱不了身。环志人员将鸟捉住,放进白色布袋,挂在工棚竹竿上。

工作人员经常在这里工作至深夜甚至通宵,手上被候鸟啄得斑斑点点。捕鸟结束后再将候鸟挑到管理站,800多级的台阶,多时上下六七趟。

第二天一早,管理站科研人员检测、上环、放飞。22年来,一批批环志人员累计环志200多种、3.8万多只候鸟,鸟类种数约占我国的1/7。该站先后被授予“鸟类环志先进单位”“国家级标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

为白鹭佩戴北斗卫星定位跟踪器。彭学明/摄

环志由已“环”升级为“器”。22日,科研人员专门展示科技赋能放飞:给候鸟佩戴专门研制的装有太阳能电池和芯片的轻量化卫星定位跟踪器。

该器系今年首次使用,已有65只候鸟佩戴,可以即时研究候鸟迁徙轨迹、习性、气候条件等。管理局副局长肖卫前指着手机展示一只候鸟的迁徙之旅:9月15日放飞,经过海南、广西,已经到东南亚了。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保护鸟类野生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有的美好家园!”22日,赣湘“千年鸟道红色护鸟联盟”2023秋季候鸟迁徙保护行动在万鸟岭启动,8名红领巾护鸟员宣读倡议书的童声在山谷中回荡。

赣湘千年鸟道红色护鸟联盟护航行动红领巾护鸟员宣读倡议书。方院新摄

2020年,江西遂川、湖南桂东及炎陵三县,建立赣湘“千年鸟道红色护鸟联盟”合作机制,还设立了赣湘两省护鸟工作站、千年鸟道生态警务室、法院巡回审判点,工作成效显著。

赣湘两省“红色护鸟联盟”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案例。

2023年,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桃园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独立单位成为联盟成员,“三县三区”联盟深化护鸟“组织联建、执法联管、教育联手、经济联谋”,联动打造“千年鸟道”区域品牌。

随着“三区”的加入,罗霄山脉千年鸟道跨省跨区护鸟合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三县三区”将共护、共享鸟道生态和品牌红利,共促人鸟和谐。

开拓富裕之道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招牌不止于千年鸟道这“一道”,还有“二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三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资源冷杉,我国同纬度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万亩南方铁杉,数量众多的南方红豆杉。

驰名中外的千年鸟道、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富集的动植物基因库,构成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缩影。

自然保护区内的桐古村,与湖南交界、位置最偏远、海拔最高,著名“千年鸟道”牛头坳就在这个村,是千年鸟道核心区的核心。

午后的桐古村,太阳的金丝照射着高山茶文化广场,“山清水秀是和谐风景 鸟语花香是生态名片”的标语异常醒目。

天上鸟儿飞翔 ,山上翠竹摇曳,稻田点缀金黄。笛声悠扬,雄鸡和鸣,菜园围栏上两个大南瓜好像孪生姊妹迎接来客。

无知放任行为,贫困捆绑爱心。这里距县城近百公里,因极度偏远而长期贫困,过去主要靠砍树、捕猎、打鸟营生。

熟悉鸟性、会讲鸟语、68岁的曾昭明说,鸟是追光的,这里鸟特别多,早年夜间点着煤油灯,鸟都会飞到家里来,“打鸟”曾是这里的习俗。他回忆,会走路时就跟着父亲上山“打鸟”。

每年春天,鸟回北方产仔,村里人不会去打,待鸟回南方的9至11月,全村人就忙乎“打鸟”这件事。最多时,山上布满了400多张网,至今仍可见到烧火诱鸟留下的“石窝子”和布设捕鸟网留下的“旗杆洞”。

代代打鸟人,吃着难以割舍的“美味”,并没有脱离贫穷,有的人家仍住在树皮作瓦的土坯房。保护生态,曾经“两支竹竿一张网”的活法行不通了。断了打鸟路,寻找新出路。特别是脱贫攻坚,桐古村一家有一个茶园、一个桃园、一片公益林,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实施乡村振兴,保护区和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桐古村,已投资610多万元,完成了乡村公路拓宽、美丽乡村精品点、光伏发电站、茶叶加工厂等12个项目。

依托资源禀赋 ,推出“春品茶、夏避暑、秋观鸟、冬赏雪”旅游品牌;发展以茶叶、油茶为主,毛竹、黄桃、中药材为辅的产业,致力实现农特产品有人来买、农家民宿有人来住、美丽乡村有人来玩、农民致富渠道大幅拓宽。

全村现有候鸟主题民宿10家,茶叶3000多亩、油茶7000多亩、毛竹9000多亩、中药材700多亩、黄桃200多亩,鸟道下的绿水青山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遂川千年鸟道晨雾。方院新/摄

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富裕,是桐古村人的新活法。曾经的打鸟人曾昭明,做环志2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现在年纪大了,在家颐养天年。儿子曾宪财接棒父亲,每年有两个多月在管理站做环志。

曾宪财说,保护候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了美好家园,农产品也升值了。他家一棵黄桃树一年可产桃300多斤,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仅黄桃每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谈起这些,阿财一脸笑容。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已成。候鸟从这里飞越隘口,为这里带来生机活力,也为村民拓展了富裕之道。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从亚运看见“永远可以相信的中国”
致敬长征前夕的那些生死诀别
“庐山天下悠”如何更“优”
“萝卜刀”岂能变“真刀”
解锁南昌“出圈”的流量密码
当艺术风刮进小山村
“李文林式”根据地从何而来
“全职儿女”:双向奔赴还是变相逃离
黄庭坚与周敦颐的“灵魂对话”
小小工作室直通乡村振兴大舞台
欧阳修为何自撰《新五代史》

吉州“窑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