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专栏|发起人说:协作共学Q小组的经验之路(第四集)

O计划 协作者后花园
2024-08-24


们在如何发起和运作共学小组的问题上,抽取部分的案例,期待能从发起人的视角,呈现真实的小组经历、以及故事背后宝贵的反思。


(全文阅读需15分钟,文章结尾有小结)


更多详见:

第一集《O专栏 | 八卦下:那些协作共学小组现在都怎么样了?》(北京的发芽小组、广州的凿孔共学小组、以及北京的同行者计划)

第二集《O专栏 | 发起人说:协作共学小组的经验之路(第二集)》(杭州的夸克小组)

第三集《O专栏 | 发起人说:协作共学小组的经验之路(第三集)》(北京的帝都Peer小组)


本集将为大家呈现顺德小组(Q小组)的经验分享(没想到还有第四集吧哈哈哈)!






案例五:顺德协作共学小组(Q小组)



采访者:乐乐

受访者:

想想--我对自己就是一个问号,探索各种可能……

破布--野生青年

顺德协作共学小组的成员基本为佛山顺德区的协作初学者,想想与破布是该小组其中两位发起人。


Ps:以下案例经验由访谈转录稿及2021年“轻盈而深刻”发起人聚会的讨论整理而成




共学旅程从拥有共同的期待开始


Q:当初为发起共学小组的原因是?

想想:我今年开始投入社工这个职业,一个由非社工专业的人去做社工,感觉在机构里面缺少支持,这个时候我就很想找到一些支持我的人。小组内很多成员都是社工,他们有把协作带到工作里面的期待,希望得到实践

破布:希望发起一个平台,让自己有更多的去接触和打开自己关于协作的状态。因为这些东西平时在工作场景没有接触和运用的话慢慢就会生疏。我认为协作会让我用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创造挑战,所以我会很喜欢协作。




寻找合适的共学伙伴


Q:小组的招募对象有特定瞄准的人群吗?

A:没有,只要对协作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


Q:小组是如何进行招募和启动的?

A:我们先是做了海报,会给自己朋友圈可能有意向、感兴趣的人推荐。另一方面我们当时参加蛮多工作坊的,有意愿去参加工作坊的那些潜在伙伴,本身就是有期待才会去参加工作坊,也会面向他们打广告。我们会在海报上贴二维码,让他们扫码加入咨询群


(当时组队链接的部分截图)


另外我们发起报名表,填了报名表就证明他是真的有心想要试试看共学的,之后会进行面试,会重建一个面试确认后的群,再把咨询群解散掉。我们也会提前准备面试聊的内容包括阐明我们发起人的角色以及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以及我们接下来时间多长,大概把我们海报上面的内容解释一下。




共学需要共商学习机制


Q:采取Q小组而不是O小组形式的原因是?

A:我们对于协作的了解其实不多,既然善导这边已经有脚本(Q共学包)了,而且Q小组是今年第一次,也是在尝试阶段,那我们就决定大家共同跟着脚本走一次。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时候也会打乱拆散、重组内容。

☛(关于O小组与Q小组详情请看:《微课视频|【协作共学O计划】2020简介》


Q:小组的学习机制?

A:第一节我们就确定了要跟着共学包走一遍流程。如果轮到的议题与组员自己相关,TA有实践的需要,就会跳出来说我带领试试

一节我们都会设置一个负责统筹共学的小组长(主协作者)、1个协助统筹分工的小助理、1个负责确定人数、时间、场地、记录等的小秘书。

然后我们还会设置一对一的学习伙伴,两个人互相帮助以及继续深化练习,虽然组合成功的只有一对(锋妹&晓毅),但最后反馈学习伙伴的支持是很大的。


(第一节共学)



影响共学的因素


1、关系 

Q:如何创造小组成员间的连接?

A:这跟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有关。里面有个是破布的女朋友,她是一个心理老师,她只作为参与的角色,最后发现反而她是我们在工作里面把协作用得最多的人,很灵活地用到她课程里面。同时我们三个发起人都是微辣的伙伴,里面有一些是参加过微辣工作坊的伙伴。我们共学的目的、期待很一致,就没有在这个关系上面很用力。


2、学习场所 

Q:观察到你们每一次共学都在不同的地方,场地的变化会对共学造成影响吗?

A:那三个场地都在大良,会在所有报名者所在地的中间点。第一、第三期都是在青年中心,然后第二期在户外公园,第四期在破布家,二和四是在相对活跃、轻松的地方,的确会很明显的去影响到大家参与的状态

有伙伴反馈第一场大家都不熟悉,有些都没有见过,青年中心反而太正式,让TA很难放松。第二场安排在户外公园,是比较自然安静的环境,大家觉得太空旷容易分心,而且那一节的内容是聆听,聆听还是在室内比较好,但也有伙伴认为让TA很放松。


(第二节共学)

在破布家大家一起讨论权力关系和打火锅,让大家更亲切了。一开始很有新鲜感,换到不同的轻松的场地,加上一些深刻议题大家会更投入。但如果无法线下参与,或者议题比较一言难尽的时候大家的状态就down下来了。


(第四节共学)


3、时间 

Q:学习阶段和学习时间?

A:我们一共开展了3个月,每两周一次,但到后面距离上一次已经三周了,大家的热情会慢慢减下来,所以我就果断跳过第5节进行复盘,最后一共开展了5节。因为大家的背景多是社工,周末要开活动,星期天下午TA不一定有空。这个学习的频率还是不太合适的,两周一次觉得有点长,一周一次可能更好。最后一天有人提出,要不要尝试一下两天一夜的共学。


4、其他学习条件 

Q:如果做好一个共学小组需要什么条件?

A:有人、有时间、目标一致。大家的目的是想了解关于协作是什么,甚至想用到工作里面比较多。我当时也是希望把协作带到我的生活当中。大家为什么而来,对共学小组有什么期待这些都很重要。



共学带来了深刻的收获



Q:小组的高光时刻?

▷想想:我觉得是复盘,因为复盘的过程当中我们制定了下一年之后要去做的事情。复盘时大家反馈说有种放飞的感觉,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刻,结束真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破布:我的视角的话是有两个,一个是在我家打火锅。大家感觉更加亲近,聊的话题也更深。当时的议题是关于权力关系,大家觉得从议题内容上有很多丰富的体验,包括共学的形式比较轻松愉悦。

然后是复盘,大家对于下一环可以做一些什么,而且大家有分享一些他们走完这个共学历程下来的感受,对于他们现实工作中有着怎样的帮助和影响,可以看到我们共学的影响辐射出去,就感觉很爽。


(小组复盘)


Q:个人有什么收获?

▷想想学到了协作带领的技巧性的东西。我带了第二场协作,其实比较紧张的。但是大家坐在一起开始一样东西的时候,会让我紧张感下降,大家都在支持我的时候,那种带领就很自然而然地出来。大家背景都是社工或者做过社工,如果遇到难题都会分享出来,互相帮助,会给一些支持和意见,这种支持在无助的那一刻是很大的。

▷破布:共学包中权力的关系那一章对我触动很深,包括权力的来源,延伸出去就会看到自由的来源。

▷晓毅:我和锋妹带领了“权力关系”的讨论,基本按照工具包里的步骤来执行,在复盘的时候破布的引导提问让我思考到,我自己的协作流程其实和工具包的安排不一样,当时我遵从工具包的安排是不是也算一种“服从权力”,我可以把工具包当做一个参考,而不是被束缚,而且这种束缚是我自己主观让它束缚了我。解除限制性信念的方法之一,把自己打碎,让改变发生。





总结:共学是行动的开始


顺德小组是O计划第一个完整以共学包作为脚手架开展协作共学的Q小组,其成员背景多为社工、心理老师等,共同的目标都是把协作带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发起人通过朋友圈以及参加工作坊招募同样对协作感兴趣的学习伙伴,通过咨询群咨询、填写报名表、面试最终确定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共同确定采用Q共学包开始共学,设立轮流带领、其他组员辅助的学习机制和一对一学习伙伴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发现成员关系、学习场所、时间和学习目标是否一致等对共学造成了影响,使大家得到众多学习收获。

下一步,顺德小组希望通过行动继续学习协作,以计划看见未来……



文字:乐乐

访谈整理:乐乐

编辑排版:乐乐

配图:顺德协作共学小组的伙伴们




更多O计划专栏文章

O专栏 | 确认过眼神,你也是对协作满是好奇却一脸懵逼的人……

O专栏 | 如何协作一场互动的线上讨论

O专栏 | 协作时尬场了怎么办?

O专栏 | 协作者手记:和不同特质的伙伴共学协作

O专栏 | 八卦下:那些协作共学小组现在都怎么样了?

O专栏 | 发起人说:协作共学小组的经验之路(第二集)

O专栏 | 涨姿势:小组共学协作的100种打开方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协作者后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