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修身诗课15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今日主题词仁爱  


朗读 | 浪淘沙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唐·杜甫《又呈吴郎》




丰子恺《打枣图》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从夔州的瀼西移居东屯,将瀼西草堂借给从忠州迁来的吴姓亲戚居住,此诗旨在劝告吴郎不要阻止邻居妇人在草堂前的枣树上打枣。


诗的前四句交代妇人的身世遭遇,并明言妇人的不幸源于国家局势的不安定。妇人无儿无食,只得扑枣充饥,正是民不聊生的一个缩影。妇人偷打邻家的枣时,她的心情不免恐惧,故杜甫告诫草堂主人须表示特别的亲近,诗人对贫苦人民的体贴和关心于此可见一斑。结句借妇人的诉苦,指出横征暴敛、连年战乱是妇人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关爱他人、尊老护幼的思想,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仁爱的民族性格,指引人们以广阔的胸怀去容纳天下,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于杜甫这样一位世奉儒业的诗人来说,他尽其所能承继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他始终关注国计民生,时时刻刻充满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忧患意识,他留下的不朽诗篇闪现着伟大人格的光辉。他的诗昭示后人:要以慈爱的胸怀体贴他人、关心万物。所以杜诗不仅展示了优美绝伦的艺术意境,也以无比崇高的道德境界熏陶了后人的心灵。


不论在何时何地,社会中总会有一些处境艰难的不幸者。“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两句诗启示我们要以仁爱的胸怀来关爱那些不幸的人,而且要在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实施这种关爱,这就是它们的道德意义。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相关阅读】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莫砺锋:读杜甫诗的正确姿势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0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 07 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 13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 14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