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视频 | 刘新刚:《资本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马院副院长、博导
视频来源:宣讲家网出品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探讨马克思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表达对马克思的纪念。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资本论》。《资本论》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资本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部分,《资本论》蕴涵的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的思想资源;第三部分,基于《资本论》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里面有相关的论述。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同时,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部分中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我们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及其基本遵循展示出来,接下来从学术层面加强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有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资本论》蕴涵的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的思想资源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成为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科学的理论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而科学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之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了《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应该也必须成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那么,《资本论》蕴涵着哪些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的思想资源呢?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然状态
首先解析一下现代化经济体。我们谈体系它就涉及到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一个人各部分之间,一个组织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绩效考核部门之间,如果协调并且整体有效,那这样的体系就比较有效率。这就涉及到应然状态的问题。
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这种大生产之间有一个应然状态。这个应然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有人进行技术创新;有人进行文化创意;有人进行信用创造,信用创造涉及到金融;有人去做土地经营;最后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的结果,在金融和土地空间的支持下,进行加工制造,形成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品。举一个例子,比如这支激光笔,要想做成激光笔就需要有技术创新,还要有文化创意,同时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最后加工制造成激光笔由消费者购买。这样,经济体系就形成了。这里面至少有这样几个部门,比如技术创新、文化创意、自然资源、金融创新,当然涉及到加工制造等,如果这些部门能够协调并有序展开,那么这个经济体系就是有效的,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资本论》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学术资源。《资本论》涉及到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它对各个经济部门有具体研究,并且给出了具体部门独特的经济运行规律,阐释了如果完全自由放任反而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协调的经济体系。
(二)《资本论》蕴涵的思想资源
1.《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加工制造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资本论》最重视的是劳动部门,比如《资本论》大量地谈到了生产部门,这是因为当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加工制造领域问题,《资本论》都有哪些基本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谈话,涉及到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问题,尤其是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资本论》直接提到了虚拟资本。如果把虚拟提出来,那么虚拟经济以外的就是实体经济。在《资本论》里面,“实体”这个词也出现过。比如在《资本论》第1卷里面谈到了“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资本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这涉及到加工制造、生产等一些部门。从《资本论》关于实体和虚拟的区别,我们就能看到《资本论》在思考体系问题上独特的学理资源。
《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加工制造领域问题有哪些基本判断?第一,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第二,认为实体经济领域,也就是加工制造领域存在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的观点。很多人会问,是不是所有领域都适用这个规律?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资本论》是怎么说的。
《资本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这里面谈到的“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这是由于技术水平上升带来的。对于加工制造领域,单位可变资本受技术水平上升所推动的不变资本变大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时,在阅读《资本论》第3卷时我们会发现,里面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加工制造领域的。所以,制造业领域是适用这个规律的。当然,对于这个规律的适用范围我们也可以继续探讨。
2.《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金融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虚拟资本有正反两方面评价。我们先看正面评价。《资本论》认为,“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这就是说,通过现代金融驱动了大量资本,使得我们有了现代铁路。可见《资本论》对现代金融的评价非常之高。
《资本论》还认为,“当这些证券的积累表示铁路、矿山、汽船等等的积累时,它们也表示现实再生产过程的扩大,就像动产征税单的扩大表示这种动产的增加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541页。)
同时,《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虚拟资本还涉及到了负面评价。这里我讲《资本论》的两个观点。
观点1:资本有两个身份——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
《资本论》认为,“这里决不排除股票也只是一种欺诈的东西。但是,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不过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怎么来理解呢?还是以激光笔为例。要生产激光笔就需要去融资,用融到的资本支持激光笔的生产,要购买各种生产资料、技术要素以及劳动力,这就是资本的现实身份。同时发行了股票,资本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就是资本的虚拟身份。资本的这两个身份在现实中很可能出现分离,这种分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对于资本的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之间的关系,有人作了一个比喻,像一个人遛狗的时候人和狗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距离差着一根狗绳,不会离得太远,但有时候会背离。《资本论》的观点是,在某种现实状况下,两者差的不止一根狗绳。
观点2: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
《资本论》花了大量的篇幅阐释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这种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因为生息资本一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28页。)对于虚拟资本它的独特的运动,《资本论》用的是“颠倒错乱形式之母”。可见,金融如果完全自由化它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
对于虚拟资本的独特的运动,《资本论》有详细描述,“为了同国债资本对比,——在国债的场合,负数表现为资本;因为生息资本一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所以,在银行家的观念中,比如债券可以表现为商品,——我们现在来考察劳动力。在这里,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例如,如果一年的工资等于50镑,利息率等于5%,一年的劳动力就被认为是一个等于1 000镑的资本。资本家们思考方式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劳动力本身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在17世纪下半叶(例如在配第那里),这已经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但是一直到今天,一部分是庸俗经济学家,另一部分主要是德国的统计学家,还非常热衷于这个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28页。)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价值增殖是怎么完成的。比如生产激光笔,资本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带来价值增殖使得财富增加。但是有了金融产品之后,我们在思考价值增殖的时候会有一个错误问题,就是投资一只股票有一个成本,卖出这只股票有一个收益,这个收益也被认为是价值增殖。这在《资本论》看来是有问题的,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因为本质上是资本的现实身份实现价值增殖,但现在却是它的虚拟身份产生了价值增殖。当然,如果虚拟资本不背离实体经济,这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因为融到的资本去扩大再生产,然后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得更好。但是如果虚拟资本独立运动起来,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联性不强,这就会带来社会经济问题。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资本论》有大量的阐释,我们在阅读《资本论》第3卷的时候会有所体会。
《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做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镑,利息率=5%时,100镑就是2 000镑的年利息,这2 000镑现在就被看成是每年取得100镑的法定所有权证书的资本价值。对这个所有权证书的买者来说,这100镑年收入实际代表他所投资本的5%的利息。因此,和资本的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529页)这就是为什么十九大报告以及党和政府的文件中都谈到了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原因是虚拟资本独立运动起来有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的趋势。
虚拟资本为什么能独立运动?《资本论》作出了阐释,它给出一个词语,“赌博欺诈性”,如果还原成现代词语,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他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造成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这里面出现了“赌博欺诈制度”。在赌博时你是不知道对方手里的牌的。欺诈是什么?是让人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这里面涉及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创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就很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起来,产生虚拟经济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
为了很好地阐释这个问题,《资本论》还给出了一个案例,“1842年底,从1837年以来几乎不间断地压在英国工业身上的压力开始减弱。在其后的两年中,外国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增加得更多;1845-1846年是高度繁荣的时期。1843年,鸦片战争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新的市场,给予当时已经存在的蓬勃扩展,特别是棉纺织业的扩展以新的借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英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市场,这里面谈到了“鸦片战争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当面临更大市场的时候就要扩张,在《资本论》里面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怎么会有生产过多的时候呢?我们要为3亿人提供衣服。’——当时曼彻斯特一位工厂主就是这样对笔者说的。但是,一切新建的厂房、蒸汽机、纺织机,都不足以吸收从兰开夏郡大量涌来的剩余价值。人们怀着扩充生产时具有的那种热情,投身于铁路的建筑;在这里,工厂主和商人的投机欲望第一次得到满足,并且从1844年夏季以来已经如此。人们尽可能多地认股,这就是说,只要有钱足够应付第一次缴款,就把股份认购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打开中国的门户,面临更大的产能需求,需要发行股票融资。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确实支持了生产,这是《资本论》对现代金融的正面评价。
但是,紧接着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人们对未来预期过强,并且信用容易得到,“只要有钱足够应付第一次缴款,就把股份认购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这样股票的价值就拉升起来了。这种扩充会导致一些非理性因素,《资本论》是这样阐述的,“至于以后各期股款的缴付,总会有法可想!当以后付款的期限来到时——按照《商业危机》1848-1857年第1059号提问的记载,1846-1847年投在铁路上的资本,达到7 500万镑——,人们不得不求助于信用,商行本来的营业多半也只好为此而失血。并且,这种本来的营业在大多数场合也已经负担过重。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本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不过,信用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银行贴现率低:1844年是13/4%-23/4%;1845年直到10月,是在3%以下,后来有一个短时间(1846年2月)上升到5%,然后1846年12月,又下降到31/4%。英格兰银行地库中的金储备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国内一切证券交易的行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此,为什么要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呢?为什么不大干一番呢?为什么不把我们所能制造的一切商品运往迫切需要英国工业品的外国市场上去呢?为什么工厂主自己不应该从在远东出售纱和布当中,并从在英国出售换回的货物当中获取双重的利益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
当对未来比较看好的时候,这里面就会涉及到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涉及到信用非理性扩张,股票价格大涨。这些因素之间交相辉映,使得虚拟资本就独立运行起来了。当虚拟资本独立运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资本论》也有阐释。“这次崩溃随着1846年农作物歉收而爆发了。英格兰,特别是爱尔兰,需要大量进口生活资料,特别是谷物和马铃薯。但供给这些物品的国家,只能接受极少量的英国工业品作为对这些物品的支付;必须付给贵金属;至少有900万镑的金流到国外去了。其中足有750万镑的金取自英格兰银行的库存现金,这就使英格兰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活动自由受到了严重限制;其他那些把准备金存于英格兰银行、事实上和英格兰银行储备的是同一笔准备金的银行,也同样必须紧缩它们的货币信贷;迅速而流畅地集中到银行进行的支付现在陷于停滞。”(《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460页。)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年英国发生了农作物歉收。由于农作物歉收,英国需要到国外购买农作物。到国外购买农作物需要用贵金属去购买,这样就带来了英国贵金属外流。贵金属外流会导致什么情况呢?由于当时英国是金本位制,就会发生货币紧缩。这样,信用也就收紧了。因为货币供应量下降,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一旦上升,原来支撑虚拟经济的信用现在就受到了制约,就可能带来一些崩溃性的事件。如果给某一个公司带来崩溃性的事件,它就会传导,这样就可能会带来恐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
《资本论》对这个案例描述得非常细致。“停滞起初是局部的,后来成了普遍现象。银行贴现率在1847年1月还只有3%-31/2%,在恐慌最初爆发的4月已上升到7%,然后在夏季再一次出现暂时的微小的缓和(61/2%,6%),但当农作物再一次歉收时,恐慌就重新更加激烈地爆发了。英格兰银行官方规定的最低贴现率10月已经上升到7%,11月又上升到10%,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汇票只有支付惊人的高利贷利息才能得到贴现,或根本不能贴现;支付的普遍停滞使一系列第一流商行和许许多多中小商行倒闭;英格兰银行本身也由于狡猾的1844年银行法加给它的种种限制而濒于破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这样就使得支撑起来的虚拟经济开始出现了问题,最后引发了经济危机。这是《资本论》对于现代金融的整体分析。
谈到这里,我们需要对现代金融作一个简单解释。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就是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金融。但是,现代金融是不是绝对地带来正面效应,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资本论》在对现代金融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一方面,《资本论》认为如果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现代铁路,也无法完成现代大生产,《资本论》对现代金融从理性上正面评价的资源是非常多的。在《共产党宣言》里也谈到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其中当然有现代金融的支持。
另一方面,《资本论》认为现代金融不是一个绝对的完美的形态。如果基于现实的人,你会认识到现代金融有它的负面效应。《资本论》对现代金融的负面效应给出了大量的资源,包括它的脱离生产的独立运行性。由于一些社会性,比如心理因素,还有赌博欺诈性,会使得现代金融独立运行,远离实体经济。这样就会带来两个效果:一是风险性。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会脱实向虚性。这些问题我们在前面也阐释过。如果想对这些内容展开深层次的理解,《资本论》里有大量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时,《资本论》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因为书中论述了危机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土地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成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凭经验的和刻板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脱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6-697页。)怎么理解呢?资本主义市场化运营确实提升了土地领域的效率,这是《资本论》对它正面的评价。
同时,《资本论》对它还有负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又使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代表一定的货币税,这是他凭他的垄断权,从产业资本家即租地农场主那里征收来的;[它]使这种联系发生如此严重的解体,以致在苏格兰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在君士坦丁堡度过他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页。)这就是说,如果土地产权被私人占有,由于垄断,可以不需要劳动,依靠剥削剩余价值就可以很好地生活一生。
对于土地的分析,《资本论》还有更细致的观点。比如《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定地租是一个不变量,土地价格的涨落就同利息率的涨落成反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这是说土地价格和利息率成反比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推出利息率有下降趋势,就能够推出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
《资本论》第3卷接下来探讨,“如果普通利息率由5%下降到4%,那么一个200镑的年地租就不是代表一个4 000镑的资本的年增殖额,而是代表一个5 000镑的资本的年增殖额,并且同一块土地的价格因此也由4 000镑上涨到5 000镑,或由年收益的20倍上涨到年收益的25倍。在相反的情况下,结果也就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这是探讨土地价格和利息率之间成反比关系。
我们看一下《资本论》接下来的阐释。“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从利息率由利润率决定来说,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此外,即使撇开利润率不说,由于借贷货币资本的增大,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因为人类的剩余增加,货币资本增大,往外贷出一方它的谈判地位就会下降,这时利息率有下降趋势。鉴于此,《资本论》得出结论,“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土地价格,即使撇开地租的变动以及土地产品价格(地租构成它的一个部分)的变动来看,也有上涨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3页。)这是《资本论》直接给出了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的结论。《资本论》还探讨了土地价格上涨的其他原因,也值得我们关注。限于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在《资本论》里面继续去寻找这样的文本资源。
关于土地问题,《资本论》从正反两方面作出了基本判断。一方面对土地的市场化是肯定的,因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分工模式使得土地效率上升。另一方面认为土地容易被垄断,同时由于它的稀缺性,使得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
西方经济学经常谈到一般竞争均衡,就是供过于求会带来价格下降,引渡资本撤出该领域,进而导致价格上涨;供不应求会带来价格上涨,引渡资本进入该领域,进而导致价格下跌,最后使得商品价格维持在自由竞争均衡状态。还是以激光笔为例,如果激光笔的价格比较高,大量资本就愿意进入,激光笔的供给数量就会上升,到一定程度上,导致供过于求,进而导致激光笔的价格下降;激光笔价格下降,会导致资本撤出,到一定程度上导致供不应求,激光笔价格又开始上升。供需双方反复争夺,最终达到竞争均衡状态。我们看到,通过资本的进入和撤出,可以使得激光笔的供求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它的价格没有一直上涨的趋势。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而《资本论》里面探讨的土地市场是对自由竞争均衡的反思。《资本论》认为,土地价格一直有上涨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性方案解决就很难进入到竞争均衡状态,这给我们很大启发。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就是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资本论》里面有大量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
4.《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对于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资本论》探讨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但是,《资本论》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去思考。“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等)的价格,可以由一些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要出售一件东西,唯一的条件是,它可以被独占,并且可以让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4页。)《资本论》认为,文化创意和土地有某种共同特点。土地是由长期自然力形成的,不可以再加工制造;而文化创意是由某些名家创作出来的,比如《清明上河图》,它很稀缺,后人很难再创作。这样,它的价格和一般竞争均衡价格就不一样,是由非常偶然的因素来决定的。所以,对于文化创意我们也应该有一些正确的观点。一方面,它能够提升人类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如果市场信息不对称,或者垄断占有,它也可能价格过高,出现和实体经济争夺资源的问题。
我们在阐释了《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加工制造领域、金融领域、土地领域、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之后,接下来就要探讨体系性问题。正如我们之前阐释的激光笔,它需要有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土地、加工制造,还有金融等多个部门协同,最后才能制造出激光笔,从而增加人类的福利。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天然地协调。如果各个领域都能够通过供给和需求形成一般竞争均衡,各个部门都不可能集聚过多的资源,也不会抢夺其他部门的资源,那么这个体系通过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就能够解决体系性问题。《资本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各个领域有它独特的运行规律。比如金融领域,本来是应该支持实体经济的,但是它容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具有向虚的倾向,形成某种独立的运动性。再比如土地领域,它的价格有上涨趋势。《资本论》还谈到了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它的价格有偶然性。这些都和供求均衡、市场出清的状态有差异。《资本论》还谈到由于赌博欺诈性,很多领域容易形成垄断,使得利润率过高,从而抢夺其他领域的资源,无法完成体系性,建立有效的现代经济体系。
上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盛行,该学派认为不需要政党和政府引领,靠个人追求私利去解决配置问题,也就是解决各个领域的均衡问题,最后协调起来形成现代经济体系。而《资本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由于这几个部门的社会性差异、运行规律差异,如果没有政党和政府引领就会独立运行,尤其是会和实体经济争夺资源,经济社会反而会出现无效率的问题。
《资本论》对于英国为典型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进行了分析,也就是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英国,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当时执行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运行,英国的经济在现实中出现了问题。马克思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上世纪70年代盛行的新古典经济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流派里面得到了很多资源,在运行了几十年之后,全球也出现了《资本论》阐释的一些问题,比如全球层面的金融风险,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还有全球层面的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等问题。《资本论》认为,现代经济中、制造业、金融、土地等领域的运行规律有差异性。自由化、放任的经济会导致虚拟经济等领域远离其本质,从而使得经济体系各部分之间不协调,拉大贫富差距,甚至引发经济危机,从而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
《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宝库,也是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宝库。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和社会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基于《资本论》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正确研究起点
我们思考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思考起点,只有建立在某种思考起点基础上,才能够有一个思考结论。马克思在思考经济问题的时候,它的思考起点是什么呢?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需要追索马克思的其他文本。比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总结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之间是有关联性的,第一个发现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成的。我们要想真正地理解《资本论》思考问题的起点,就需要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去找思考现代社会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形成观察世界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认为思考经济社会的起点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第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第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起点。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才能够得出关于现代经济各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关系的正确判断。
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考问题的起点。马克思认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大家如果想继续研究,可以继续往下展开,考察《〈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观点。其认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马克思认为这种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式个人是“缺乏想象力的虚构”。建立在这个思考起点上的经济学说,无法有效地解释具有实践性的现实经济。比如,建立在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式个人的基础上思考经济社会,把各个领域社会性的东西都抽象掉了,那么各个领域就不存在差异,就会认为没有政党和政府引领靠个人力量驱动各个领域能够达到竞争均衡状态,并且能够使得各个领域互相之间不争夺其他领域的资源,进而带来整个体系的合理性。但是,现实中基于理性人这个想象的起点却带来无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当前,我们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思考起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基于现实的、社会性的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去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才能够抓住和把握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
从这个观点我们能够发现马克思理论思想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完成了现实人的实践性的人的发现,并且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把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创作了《资本论》。《资本论》集中体现了运用这个方法论去观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所得出的结论,只不过当时最为关键的部门是工业部门,所以对于工业部门的分析以及结论较多。同时,也已经触及到了金融部门以及土地部门。
(二)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对抽象力究竟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去《资本论》的手稿,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寻找答案,该《导言》中,给出了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核心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关于这个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这样阐释的,“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这两条道路,一个是进行思维抽象,一个是进行思维具体,然后进行理论创新。最关键的问题是各流派如何运用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问题。比如有一些经济学流派也用抽象力,但是过度运用抽象力,把所有的社会性因素全部抽象掉了,把人的交往性也抽象掉了,使人成为孤立的、原子式个人。马克思认为,在研究经济中,经济关系是不能被抽象掉的,要基于一定的经济关系进行思维具体。通过刚才的阐释,我们会发现在加工制造领域、金融领域,以及土地领域,它们的社会属性是有差异的,经济关系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运用错误的抽象力,要抽象到它的本质规定,而不是把本质规定给抽象掉了。
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关于这个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这样阐释的,“比较简单的范畴可以表现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或者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体向着以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方面发展之前,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在这个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如何理解呢?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逻辑就是理论,历史就是现实发生的。《资本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我们看刚才在阐释批判研究起点时讲到的,如果基于孤立的、原子式个人为起点,那么就会得出自由放任的经济能够形成体系性问题。这个逻辑在某种起点上是自洽的。这个起点就是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式个人。但是,它符合历史吗?如果没有政党和政府引领完全自由放任就会出现经济危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那么,如何达到逻辑和历史统一呢?逻辑要抓住历史的本质,而不能将历史的本质抽象掉。如果将人类社会的本质抽象掉了,所得到的逻辑就无法和历史统一。这个方法论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实践性,需要我们详细阐发研究。
(三)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正确的一般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实践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一般判断。《资本论》的某些一般判断,很多在市场经济时代具有一般价值。
1. 加工制造领域、金融领域、土地领域、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领域等的运行规律是有差异的。这些领域,有的具有赌博欺诈性,有的具有垄断性,它们的运行规律是不一样的。对差异性的运行规律,我们基于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展开具体分析,然后得出各个领域之间观点的差异。只有认清差异,才能针对各个领域给出具体判断,才能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从政党和政府引领的角度去解决协调问题。
2. 虚拟经济容易脱实向虚,需要政府有作为,推动金融“脱虚向实”。《资本论》认为,虚拟经济容易脱实向虚。在《资本论》里面这一思想资源非常多,以至于《资本论》对于“金融”这个词用的少,而直接用“虚拟”。“虚拟”这个词本身就代表马克思对于金融容易脱实向虚的判断。
脱实向虚究竟有什么样的具体运行机制?比如现代信贷制度与股票制度结合,它产生哪些具体的运行机制?如果不进行引领,它会有哪些具体运行?这需要我们详加研究。这里面有个基本判断就是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有非常清醒的判断。我们需要基于《资本论》的观点,结合我国实践来阐释金融独立运行的可能性,进而寻找监管方法,防范金融风险,解决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
3.土地价格有上涨趋势,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一个领域如果不受自由竞争均衡规律影响,能够打破某种均衡有上涨趋势,这就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接下来我们要具体研究解决机制,包括从交易范围、交易价格等领域引领和引导。
4.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领域需要引领。对于文化创意,《资本论》阐释了由于有非常独特的因素决定了它可以被占有、让渡。和土地一样,一些古董也可能产生定价性问题。这就需要具体判断,分析有没有社会性导致的问题,实行监管,既发挥它的作用,又解决它与实体经济争夺资源的问题。
对于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基于《资本论》的观点进行当代推导。核心技术创新风险大、成本高,如果完全交给自由放任的市场可能很难吸收大量资本进入,所以也需要政府引领。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判断,能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如果我们用之前谈到的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式个人为研究起点,就会推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自由判断和选择。但是,在实践中的个体很有可能会去选择社会性,比如赌博欺诈性、垄断性强的领域,而不愿意去选择风险大、成本高的技术创新领域,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如果基于人是现实中的人,就会推出很多领域如果依靠个体自由判断和选择,反而会使得一些重要领域没有人去做,这就需要政党和政府引领。所以,基于现实的人,基于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就能够推出需要政党和政府引领来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换发展新动能。否则,将会出现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
由于各个领域存在独立运动的趋势,自由放任经济可能脱离经济的本质,金融和土地领域应该支持创新创意和制造。由于各个领域存在独立运动的趋势,我们要认识到孤立的、原子式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容易脱离经济的本质。最后的结果是各个领域之间由于运行规律的差异,无法形成有机整体,出现某种结构性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政党和政府引领解决体系性问题。
我们要深刻领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论》的认识最为深刻。因为《资本论》考察了各种各样的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社会关系所导致的经济的现实运行。西方某些经济学流派,比如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也从某种意义上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是从社会角度去思考经济和金融的问题,而《资本论》把影响到经济运行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因素全部考虑进来,给出经济运行的现实判断,使得逻辑与历史统一。
讲到这儿我们会发现,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还原《资本论》的分析能力,然后去解析现代化经济体系。接下来我们探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在新时代如何去还原《资本论》解析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基于《资本论》去思考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们不妨沿着马克思的学术径路来思考。马克思最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哲学领域,他要发现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要完成这样一个学术历程,马克思上下求索了很多年,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马克思完成了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革命,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一致,辩证统一于革命的实践,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这样一个观点,马克思找到了思考经济社会问题的基本起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更多地是一些直接判断,没有展开论述,字数也比较少。要想详细了解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革命,我们下一步的思维历程就是去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些基本判断上升为学术阐释。这个学术阐释基本的逻辑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是更为细致。比如谈到了如何对于现实实践中的经济展开研究,从想象的起点对于之前的很多流派展开探讨。马克思对于几个流派进行了集中清算,找到了观察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我们说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有了这个创新以后,更重要的是把它如何上升到经济领域。我们在还原这个思维之后,把它上升到经济领域的时候第一步还原应该是进入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相当于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完成基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并将它运用到了经济方法论层面。《〈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字数并不多,但是它给出了关于现实人、社会关系的人运用到经济领域的一些基本判断,包括研究起点、研究方法,比如刚才谈到的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接下来就将这些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这就涉及到《资本论》了。《资本论》在第1卷中阐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起点、研究方法。一方面认识到了劳动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认识到在现实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存在剥削关系,而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的竞争均衡市场,也不是其认为的两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的观点。《资本论》第2卷将这个思维运用到了流通领域,认识到在流通领域由于现实的人使得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无法完成资本的时空布局问题。这已经有了思考经济体系观点的启发了。《资本论》第3卷涉及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里面有各种具体的经济领域开始登台,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济体系。这里面涉及到利润率下降规律,涉及到金融的一些具体规律,涉及到土地领域的一些具体规律,甚至还谈到艺术品等一些具体规律。基于现实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人,谈到各个具体经济领域独特的运行差异,给出了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市场经济各个领域真实运行的判断。之前,我们从这里面大量开发出来了一些思想资源,包括资本主义是有危机的,资本主义是存在资本对劳动剥削的,这些都是《资本论》主要的思想资源。在新时代,我们思考现代经济体系需要从这里面开发对于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些观点。从这个角度去审读《资本论》这三卷,我们会发现大量的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立的一些思想资源。比如,如果劳资关系带来了贫富分化,会使得经济出现问题,会影响体系的有序性。各个领域之间的差异带来各自的运行,使得体系无法自洽,也会带来体系性问题,这对我们有颇大启发。这是我们从《资本论》的思想资源去思考现代经济体系的启示。
在阅读《资本论》开发资源的时候,还有一个逻辑值得我们重视。《资本论》始终有一种学术逻辑,就是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逻辑。带着这种批判的逻辑,对于《资本论》的思考和对于现代经济体系的思考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资本论》有个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批判主要是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如果用这种比较的方法,非常有助于帮助我们思考现代经济体系。按照比较的另一方,比如古典政治经济学,它认为基于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式个人展开竞争,将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都抽象掉,各个领域之间没有差异,市场都能出清,最后各个领域互相之间不争夺资源,使得各个领域都能够非常有效地配合,形成有效的经济体系。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一方面个人的动力使得各个领域有效,另一方面各个领域都能够出清,各个领域之间不争夺资源,经济体系的动力不需要政党和政府来引领,也不需要政党和政府去解决虚拟经济的风险问题。人如果是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式个人,就不会利用信息优势,也不会利用垄断优势,金融也是没有风险的,也不会因为独特的社会性而脱实向虚。同时,土地领域也不会因为垄断性而具有价格上涨趋势。如果没有这样一些问题,也就不需要政党和政府引领。而《资本论》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的,所以需要政党和政府引领。在比对这两个学派之后,我们按照《资本论》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来思考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非常有价值的。
针对这两个逻辑,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解读《资本论》,针对现实去找出方案。
今天,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资本论》中汲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想资源,初步探讨其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从里面找到了解析现实问题的养料,为人类以更小的代价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马克思的纪念。
(文章来源:宣讲家网,仅供思政课教学参考,若有侵权,告知即删除)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
1872年《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
1872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
整理遗稿(古元作)
《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版
《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版
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链接:
1 思政资讯类
经典视频 |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类型与特征
经典视频 | 冯秀军:始于天性 依于节奏 成于风格
5.5-8.5 国博: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5.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视频)
2 全国朗读活动类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53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6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4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3 纪录片、专题片和特色节目类
4 百家论坛、学生活动类:
北中医学生讲思政课(1-7)
5 时政微视频类
数字解读这五年(1-3)
6 影视、歌曲MV、情感微视频类
7 军事微视频类
8 法律法规案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