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东北人要去何方, 他指着海南的方向
“
一位东北房产中介笔下的《出东北记》曾记载:“我来,是要教你们脱离雾霾与秋裤,领你们走出那黑土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你问老铁奶与蜜在何方,他指着海南的方向。
”
感谢三亚,给了我多活几年的机会
每年10月一到,许艳的朋友圈里又多出了一种可能性:刚发出的“椰树、浪花、穿短袖”的小视频,已经收到40多个来自“老铁”们的点赞了。
自从2004年从民航退休后,每到冬天,许艳都会带着自己的吉娃娃,从哈尔滨飞到三亚过冬,待到次年3月再飞回去。
丨 11月从北方飞来三亚的航班。
这并非个例。当年讶异于“从内地来避寒的‘候鸟老人’有3000之巨”的三亚人没想到,十多年后,这个数字翻了十几倍。
据三亚市旅游局统计,在每年到三亚“猫冬”的50万异地老人中,3/4的人和许艳一样,来自东北三省。而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仅哈尔滨籍的异地老人就有20万。
丨 在海滨栈道上拉二胡的老人。
自从1999年,第一列“夕阳红旅游专列”从哈尔滨驶出以后,三亚市中心的海月广场和白鹭公园,逐渐被脱掉了秋裤、口罩、雷锋帽的退休老人盘了下来。
丨 三亚市白鹭公园被称为“全中国利用率最高”的公园。
无论是毫无头绪却充满热情的新来者,还是组建舞团的元老级人物,出于对广场的热爱,老头老太们在午饭之前、晚饭之后全情投入到“舞林江湖觅知己”的娱乐中,找回了当年大集体的感觉。
丨 来自哈尔滨的许艳和老乡一起吃东北菜。
许艳今年70岁,却感觉自己“已经在这里活了几辈子”。她顶着一头染过的卷发,戴着大太阳镜坐在棕榈树下。不远处,哈尔滨大坝合唱团三亚分团,正召集新一批成员拍照留念。
丨 三亚的海滩在冬日的正午依然灼热,一位阿姨举着手机拍下海里游泳的人。
朋友圈小视频里的见闻引领着老杨跨越经纬来到了三亚,这是他利用温差躲过的第二个冬天。
雾霾和冷空气,让他觉得老家已经不再适合居住。去年,他花了180万人民币在这座滨海城市买了一套公寓,过上了形而下的养生生活。
丨 正如厌倦了“沙滩配裤衩”的热带居民渴望一片北纬40°的雪花,全年有一半时间仰赖供暖系统的老杨,对冬日里也拍击沙滩的浪有着难解的执念。
“要是有经济条件的还想留那儿,说明这个人思想上已经死了。”
用老杨的话来说,现在都地球村了,退休后攒够了钱,想去暖和的地方生活,没毛病。更何况,不再担心在哧溜滑的冰面上摔死是真的,风湿关节炎不治而愈也是真的。
丨 老杨在小区附近的沙滩上。
“感谢三亚,给了我多活几年的机会。”他一边说,一边喝了口保温杯里的茶。
90年代,幻灭与幻灭相接
随着来过冬的东北老年人越来越多,加之在这里谋生的东北人也多,三亚遂被戏称为“东北第四省”。
而事实上,东北人往海南的迁徙与聚居从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解放战争前,三亚地区基本保持以原住民为主的人口结构。据《三亚年鉴》,1949年前后,从东北出发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攻入海南,部分士兵或就地转业,扎根生活;或退伍后留在三亚从事军垦。
这是东北人的第一次南迁潮,也是关外人得以启蒙海南梦的基础。
丨 1990年,三亚市卖眼镜的原住民。
及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南一北发生了两件看似无关的事:
1988年,海南脱离了广东,作为经济特区开启了改革开发的步伐。从各地来此上任的外省领导,纷纷拉来自己家乡的商人来注资经商,市场逐渐由“死”盘“活”。
但海南依旧实业欠奉。建省之后,大量资金瞅准机会一拥而入,大部分都用在炒房子上。
1992年,总人口不过655.8万的海南,地产公司却有两万之巨。由开发商、银行和政府组成的豪华炒房团,卖地、贷款、抵押、套现,环环相扣,击鼓传花。
丨 1991年至1993年,海南房价由每平方米1400元,激增至7500元。建省十年间,海南的商品房开发建设规模达3669万平方米。
1993年,鼓点落下。国家紧缩银根,海南房地产业泡沫尽显。留给琼岛的,是不良贷款与积压的烂尾楼,300元一平米的房子遍地都是。
丨 1993年以后,海南到处都是烂尾楼。如何盘活当地经济,成了彼时海南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正当此时,四千公里外的东北三省,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下岗潮。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国企着手在企业内进行职位调动,铁西区工人们的“铁饭碗”,开始有了端不住的迹象。殆至九十年代后期,“下岗”成了高频词。作为重工企业的据扎地,东北三省大受波及,铁西区的工人们纷纷下岗失业,双职工家庭倾时间面临生存的窘境。
丨 1996年1月,春节前,下岗工人在沈阳市政府广场卖气球。
海南与东北,幻灭与幻灭相接,竟也一拍即合。困顿中的东北人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般,发现了天涯海角的这座城,以及它元气大伤的楼市。
一批数量可观的下岗工人,握着一次性付清的几万块买断金,举家南迁,置业谋生,在无序的世界里,重新摸寻规则。
丨 三亚夜市,一位路人穿着印有“东北人的家”字样的文化衫。图 / 史磊
“人人都想闯关东”的辉煌逐日落下帷幕。随着东北三省的经济数据、 人口数据逐渐萎缩,东北的年轻人,和百年前闯关东的祖先们一样,成群结队地离开了家。
而海南凭借着适宜的气候、低压宽松的环境,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吸引着更多来自白山黑土的人们。他们迅速在岛上扎根下来,逐渐填充了三亚的各行各业。
丨 目前,海南有为数众多的东北餐馆。群众路上的家庭旅馆,70%~80%的生意也同样被东北人把持着。
在三亚本地司机苏师傅眼中,东北人像是天生自带“逢人便是老铁”,“瞅一眼立刻双击666”的交际能力:“人家游客要到哪里,要吃什么,要住哪里,全被他们把生意做了。”
丨 在三亚整个旅游业中,东北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2017年12月,来自北京的游客,正在体验牡丹江人董家兵的私人订制向导服务。
丨 早晨七八点钟,来自东北的早餐摊主,推着一车馒头包子,等待小区里的客人。
你离东北式的养生,还差一套海南的房
而掘金成功的东北人,第一件事便是买房。不仅自己买,还会介绍乡亲父老们来此购房置业。
据海南住建厅的统计,2015年,三亚 79.6% 的购房者来自东北三省。像老杨一样,苦于严寒和慢性病的“候鸟”老人扛起了其中的大旗。
面对热情的来客,三亚几所市级医院,与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市实现了医保联网实时结算。“拿着哈尔滨的医保卡,就能在三亚看病报销”的新闻播报,让不少电视机前的老人免除了后顾之忧。
丨 从本世纪初起,海南的房地产受到越来越多岛外人士的青睐,2009年获批“国际旅游岛”后,岛外购房人数再次激增。及至2017年,三亚房地产均价达到两万元每平方米,仅次于杭州。
为数众多的退休老人带着现钱而来,一举吹破了海南的房产泡沫。一度沉寂的三亚,再次掀起了建设热潮,一时间,房产项目纷纷趁热推出“养老”、“养生”等概念楼盘。
吉林市民曾见过一块挂在隧道口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哪个东北人,没套海南房”。瞄准了东北养老市场的地产商鼓吹:一个在海南没有房的东北人,出门是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
丨 一幅巨型养老地产广告牌
海南地产市场的二度繁荣,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仅在海南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为游客私人定制服务的房产中介公司就有1300家之多。而在它们当中,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来自东北三省。
刚入行的小海是其中一员。下午2点,太阳正烈,小海疲惫地望了望沙滩上密集的人影,吸了支烟,休息片刻后,又继续逢人便问:“看房不,看房不,小户型,度假正合适。”
丨 三亚湾海滩附近,举着报价牌的中介正在寻找目标客户。
同乡之间的亲近感,与目标客户的需求不谋而合。就这样,小海在三亚,把可能是东北老乡开发的房子,卖给了远道而来的东北老乡。
丨 房地产经纪人在向退休人员推销公寓。
每天上百趟往来于三亚景区和市郊的看房大巴,形成了一个牵动房价指数的庞大循环。当然,很多买不起房的老人也愿意蹭这样的免费班车,到售房地附近的景区游玩。“我有个邻居,就这样跑遍了海南岛。”租住在老年公寓的孙阿姨说。
而那些离市区一个小时车程的楼盘,有的已经卖到了每平米1.5万。
丨 2016年2月,海南万宁市人民医院不远处,一个正在开发的楼盘。
想做“候鸟”,却成了“无脚鸟”
如今,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让琼岛本地人不得不面对日益被边缘化的宿命。当地人把物价抬高、资源挤占等问题,归咎于为数最多的东北“候鸟”。
丨 2002年,海口的养老院,当时异地养老人员尚未大规模涌入。
丨 如今,海月广场的“候鸟”集会人头攒动。
“三亚东北人宰客”最终成了拉锯战的爆发点,“东北人”在当地的形象也随之一落千丈。
丨 为争先在景点天涯海角留影,来自东北和四川的两群游客打起了架。
而“候鸟”们想要落地生根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
从2010年起,为了打造“高收入者的度假天堂”,海南政府开始调整度假地产的产品结构。去年9月,政府宣布“停批100平以下的商品房”。这意味着,当地将不再建设长期以来受“候鸟”客户青睐的小户型度假房。
从2015年起,为期三年的违建拆除行动,也让部分私人出租屋和老年公寓的“候鸟”租户受到影响。
丨 2015年7月1日,三亚市吉阳区,一处违建住宅拆除现场。
几个月前,当地一家老年公寓的经理温志国被迫把店面搬到了郊区。
尽管位置发生了变化,温志国的店仍然生意兴隆。每月只需要支付2300元,就能在温志国的公寓里解决住宿和一日三餐,低廉的异地养老成本,让领着两三千元退休金的那部分人有了奔头。
而“想做候鸟”的老王却因房子被认定为违建,购房款打了“水漂”,如今成了“无脚鸟”。
丨 一名老人看着违建拆除现场的一片废墟发呆。
午后,老年公寓的活动室又活跃起来,老人们刚睡完午觉,开始了下午的玩乐。一群老乡在弥漫着药膏味的麻将桌上,念着“干哈?刹楞儿地!麻溜儿出牌!”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丨 老年公寓的娱乐活动相当丰富,除了打麻将,还有书法、扑克、乒乓球。
在温志国看来,虽然老人们每天群居在一起,但子女不在身边,很多人心底里还是孤独的。
“有的人一离开家,就开始念叨酱炖卤水豆腐。”后来,温志国请来了纯正的东北厨子,为老人们捣鼓酸菜馅的饺子。
丨 在游船上独自看海的“候鸟”老人。
不事交际的高老头,喜欢独自窝在三亚市立图书馆的多媒体室里玩欢乐斗地主,不知道斗地主赢的积分,能不能让他余生都留在这里。
如今,北方冷清的冬日只存在于他的记忆深处:下午4点,天就黑得没有活力,面包车总是抛锚,黑土地上覆满白雪。
“咱们那边太冷啦,老家的房子都卖了,就是拿这当家。”
参考资料
[1]《飞往“中国佛罗里达”的退休“候鸟”族》,纽约时报,Amy Qin
[2]《东北人南下的人口迁徙之旅:三亚哈尔滨籍候鸟老人达近20万》,澎湃新闻
[3]《三亚“候鸟老人”报告》,中国新闻周刊,周凤婷
[4]《候鸟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特征研究》,黄诚
[5]《东三省50多万人去三亚过年》,人民日报
[6]《北纬18度的南北之争》,法治周末,高原
[7]《候鸟经济离共赢有多远》,人民日报,黄晓慧
[8]《为何三亚的东北人那么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阿尔冯斯,梁鶷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摄影 / Bryan Denton
供图 / 视觉中国
撰稿 / Amy Qin / 曹雁南
编辑 / 简晓君
更 多 文 章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