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谜一样的李佩:百年人生谁解?

2017-01-13 李晓明、王丹红 知识分子

李佩(1917.12.20-2017.1.12)

李佩在纪念郭永怀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科学时报》记者卢家兴拍摄。


撰文 | 李晓明

责编 | 邓志英


  


2017年1月12日凌晨1点26分56秒,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李佩先生轻轻地走了。享年99岁。


凌晨1点01分,我收到同事、《知识分子》专栏作者、远在美国的王丹红的微信,告知先生病危,叮嘱我:“请与李伟格保持联系!”“我的心和李佩先生在一起!”


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记不清楚我与王丹红有多少次关于李佩的对话,这是最为揪心的一次。


先生走得很安静。她的身后,一个时代的帷幕缓缓拉上。


丹红是我在《科学时报》工作时的同事,曾任报社首席记者,后旅居美国。未曾想,我们再次共事的契机,是从写李佩先生开始。


2015年4月12日,回国探亲的王丹红,专程看望李佩先生,了解到老人的一个心愿:留住中国科学院位于中关村的特级专家楼,希望这些承载着历史与精神的建筑成为博物馆。


彼时,中国科学院已在此成立中关村北区改造建设工程指挥部,曾经居住过60多位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被视为共和国科学事业发端所在的“特楼”是去是留,让李佩十分牵挂。


王丹红萌生想法:要帮助李佩先生实现人生的这一愿望。那时,我正约请丹红在《知识分子》开设专栏。2015年9月27日她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李佩,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写了《李佩: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等四篇文章。这是迄今能够读到的李佩堪称传奇一生的最完整记录。也真实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命运。


王丹红在梳理历史的同时,开始了人生、人性的反思:


——“在我们传颂李佩和郭永怀无私奉献的传奇故事时,我们是否能够走进他们个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生命中真正的欢愉和悲痛、以及难言之隐和无法叙说的心路历程?当我们中的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由衷赞美他们的大爱无疆时,是否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他们一家人——李佩、郭永怀、郭芹——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能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亏欠他们那一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却身受屈辱的学者和他们家人的地方!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当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看到钱伟长成‘右派’、徐璋本被逮捕、叶企孙的悲惨遭遇……他们是怎样反省当年的回国决定?他们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痛苦?”


从最初为呼吁李佩先生晚年梦想而出发的丹红,一头扎在史料里,越走越远。


在完成第一个系列写作后,她探索着走进了历史的隧道——百年中国留学史,试图从更广阔的背景中了解李佩和她的时代。


然后,她先后写下《李佩的青春之歌:家事国事天下事》《李佩传奇2:“娜拉”的革命之路》。追随李佩成长的脚步,她走进了1917年代,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基地,看见昨夜星辰:李保龄、丁文江、胡适、任鸿隽、陈衡哲、赵元任、杨步伟、蔡元培、蒋梦麟、顾维钧、吴 宪、叶公超、徐志摩、林徽因、费正清、司徒雷登、洛克菲勒.......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演讲、聚会;李佩一路从培元小学、贝满中学走进北京大学,她的同龄小邻居还有钱三强、钱学森、陈香梅、吴瑞等;这里、那个时代,云集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和外交界至少三代精英。


时代风云和家庭背景,究竟给了李佩什么样的精神洗礼?解释李佩此后的人生轨迹,可以从她的成长岁月里寻找答案。


1938年春,李佩离家出走,去了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大学毕业后,赴重庆中国劳工协会工作。并由此与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发生了深刻联系。


丹红一度在史料中迷失,又不断为新的史料所震惊,她写写停停,不断追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昆明、重庆、上海、法国、英国、埃及、美国……李佩走过什么样的路?为什么?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李佩以探亲名义,从美国回北京,其间在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这里是思想改革、革命的大熔炉,当时在这个学院的还有沈从文和胡适的儿子胡思杜(欲统战胡适)等,说明李佩先生当时是接受并认可这里的理念,学习结束后,她并受组织安排,回到美国从事动员留美学者回国的统战工作。”丹红告诉我。


丹红有时候会被自己发现的新资料惊出一身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的沈从文、上海的张爱玲都参加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但最终均告无法适应。她认为,这是李佩与沈从文、张爱玲等在人性上的不同。


“郭永怀先生可能一直都不知道李佩1949年的‘高级知识分子统战’身份,新中国成立前后成功归国的高级科学家,郭永怀,钱学森,钱三强等,他们成功回国应该有李佩的一份功劳,在某种程度上说,李佩堪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之母!”


美丽的“科学院的玫瑰”、改革开放后中国自主留学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夫人、中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当人们纷纷驻足缅怀这位传奇的老人时,谁曾真正走进李佩?


丹红常和我提起:“The truth will make you free”,这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谈起正在写作的《李佩的五十年代》,她说:“为了我最爱的李佩先生,我要查清这段历史,写出我所知道的事实。”


李佩的传奇还在继续。


● ● ●


李佩逝世 | 图说传奇人生


撰文 | 王丹红

整理 | 邓志英


1917年,李佩出生于江苏镇江,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她的家是位于北京故宫东边无量大人胡同里的一座花园洋房。李佩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是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保龄出生于江苏镇江,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铁路专科, 1911年作为清朝最后一批官费留学生,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一生的梦想是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


李佩全家,从左至右:李佩、母亲王慧芝、李佩珊、李佩环、弟弟李佩璋、父亲李宝龄、李佩珠。


►李佩家所在的无量大人胡同,及其求学的培元小学、贝满女中、北京大学位置图


李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中学就读于家附近的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36年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1938年转入西南联合大学。


青年时期的李佩


1937年大学时期的李佩(左)


李佩在西南联大



20世纪40年代,李佩(右二)与妹妹和弟弟



20世纪40年代的李佩


1941年毕业后在重庆的中国劳工协会分会工作,1945年11月,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


李佩在重庆教学(抗战时期)


1945年10月在法国巴黎,左起∶陈家康、李佩、邓发、朱学范



1945年11月,李佩(左一)在法国参加第一届世界女妇女大会时的照片


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结识风华正茂的华裔航空学教授郭永怀,开始她一生的爱情故事。



李佩在美国


李佩在康奈尔


李佩与郭永怀在康奈尔



李佩、郭永怀在康奈尔的家


1956年10月,李佩与丈夫郭永怀一起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特楼”定居。


1956年9月,郭永怀(左)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李佩、郭永怀夫妇,钱学森、蒋英夫妇,汪德昭


1957年1月,汪德昭、李慧年夫妇春节在李佩家。


郭永怀是新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为核弹导弹和卫星研究均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因公殉职。


李佩与郭永怀的雕像


李佩给“郭永怀奖学金”汇款的支票


“文革”期间,李佩未能幸免,永失我爱后,她先后在北京、合肥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


1974年起,李佩因英文教学重获启用,焕发新生。


李佩在书房


李佩(左)、李政道(右)。来源:吴少华



李佩和研究生院外籍教员玛丽


李佩和研究生院师生合影


李佩和刘达、钱之道在研究生院



学生写给李佩的感谢信


89岁的李佩



2007年12月20日,李佩九十华诞


►李佩先生(左)与钱永真(中)、郑哲敏(右)在钱学森家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11月3日,在凛冽的寒风中,91岁的李佩用白色的大披巾包着头和郑哲敏等前往钱家吊唁。



►钱学森先生逝世时,李佩前去吊唁,与钱学森之子钱永钢握手。



►李佩在清华大学看望林家翘、梁守瀛夫妇



2015年10月17日,李佩在怀柔中国科学院大学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李伟格/摄


2016年12月20日,李佩生日当天,郑哲敏先生到医院看望李佩先生。


2016年12月20日,李佩生日当天,郑哲敏先生主持生日会为李佩庆祝


最后一个生日时,科大学生的贺卡


改革开放初,李佩创办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1979年10月,她和科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外教Mary Van De Water等一道努力,帮助近百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赴美国留学,开启当代中国自费留学之门;1980年,她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创立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项目(CUSPEA),8年间帮助915位优秀物理学生赴美留学;她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革新研究生英语教授,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母”。从1998年到2011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总共办了600多场。


李佩



佩怀芹情深


►李佩郭永怀夫妇结婚照



►李佩与郭永怀在美国康奈尔


他们的女儿郭芹,1951年8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绮色小镇。1968年9月20日,乘坐专列奔赴内蒙古农区知青点。1970年,郭芹病退回北京,以烈士子女的身份进入父亲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0年去美国,1994年,在美国罹患重病,1996年11月8日在北京病故,骨灰撒入昆明湖中。



►1953年,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



►1953年,李佩和郭芹在美国时乘坐游艇


►郭永怀一家三口的居家生活。




►1960年代初,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在北京家门口



►1969年,内蒙古知青青年郭芹(前排右一)



►1975年,李佩和郭芹



李佩纪念文集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对应文章)


王丹红专栏|李佩: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一)


王丹红 2015-09-27


李佩在1947年到达康奈尔大学后不久,在一次学术会上听一位华裔学者做航空学方面的报告时,发现这位身材修长、学识渊博的学者居然是自己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听说过的学长郭永怀,两人因此相识,并彼此倾慕!


李佩在中关村的家,2015年4月12日上午她在这里说:“我今年98岁了,我是1956年11月住进这里的,快60年了!”


王丹红专栏|李佩: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二)


王丹红 2015-10-01


十年浩劫不期而至,中关村“特楼”成为重灾区。一大批为共和国科学事业奠基的科学家惨遭批斗、折磨,备受屈辱,有的含冤离世。正在大西北参加导弹热核试验的郭永怀出差返京时不幸飞机失事,李佩被无辜诬陷为特务并受到大字报批判,尚未初中毕业的独生女儿郭芹则只身到黑龙江插队作知青……


当时代的潮水退去,那些在个人无法抹除的记忆里呈现的历史真实,是不能被忘却的。



►李佩。卢家兴/摄影


王丹红专栏|李佩: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三)


王丹红 2015-10-18


当时中国还没有GRE和TOEFL考试,这是外国学生进入美国任何研究生院所必须通过的考试。李佩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所以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诗人马骅说:“生命之歌没有年纪”!李佩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在传授着知识和智慧,1987年离休后,又开始忙碌于中关村社区的建设:组织中关村老年活动中心、关心老科学家的家庭困难,“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定期为中科院离退休老干部组织报告会……


任知恕曾问李佩: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她说:直到干不动为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李佩教授(右)负责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口语面试。那时候,在寄往美国很多大学的推荐资料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上只要有李佩教授的签名,就会得到认可。图为1979年,李佩在CUSPEA考试现场。来源:中国科大档案馆


王丹红专栏|为了忘却的回忆:献给98岁的李佩先生


王丹红 2015-11-01


回到美国家中,我决定为李先生写一篇文章!我在漫长的回忆中搜索、在众多的资料中寻觅,回顾她近百年的传奇人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件意料之外且难以理解的事:


李佩完全记不得自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时代住了近10年的家!


李佩在康奈尔家的房子现状。王丹红供图。


李佩的青春之歌:家事国事天下事|王丹红专栏


王丹红 2016-03-08


“我想这不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应该有特殊的含义。会后,我专门找到李先生询问,她回忆了1945年,在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大会,以及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的情形。汪先生所说的’传奇’果然了不起,原来,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争风云中的中国,李先生已经为国共合作、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最终我的脑海浮现出一幅青年李佩活生生的画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时陪都重庆。双十年华的李佩,出入中国劳工协会重庆分会、曾家岩周公馆,与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朱学范先生、宋美龄女士、新华社记者龚澎和乔冠华共事……远赴法国巴黎,与科学家汪德昭和钱三强、音乐家李惠年、邓发将军交游……在异乡美国康奈尔大学邂逅郭永怀教授,结识麻省理工学院的钱学森教授和林家翘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龚普生、陈秀霞......”



李佩、郭永怀、郭芹一家1953年在美国。


李佩传奇(1):那时的京华烟云


王丹红 2016-09-14


李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成长起来,在大潮的漩涡中心,没有人知道在一个青年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波澜。


娜拉(Nora)是《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该剧是挪威作家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女主角从家庭出走的故事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女权运动的发展,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为1879年《玩偶之家》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演,娜拉的扮演者是Betty Hennings。


李佩传奇2:“娜拉”的革命之路


王丹红 2016-10-01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六十年前,著名力学家郭永怀是在钱学森的鼓励下回国,而李佩是随丈夫郭永怀回国的。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有钱学森在1956年2月2日和1956年9月11日致郭永怀的两封信。但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事实上,在郭永怀的回国决定中,李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佩是一位真正的老革命。


2011年2月27日,施一公、饶毅拜访李佩。 右上角是这张从不为人所关注的周恩来照片。世宁/摄


这张照片很不起眼,不为来访者所关注,正如李佩与周恩来在重庆时代的工作关系一样,鲜为人知。2009年6月7日,王鸿飞/摄


李佩画册


佩瑜怀瑾 纨质蕙心——李佩先生的世纪生涯



主编:郑哲敏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编委:郑哲敏、李家春、万立骏、

周德进、谈庆明、戴世强、郁百杨、李伟格、

王克仁、陈允明、Donald Sturge


前言作者:李家春院士

跋作者:万立骏院士

编辑:孔庆勇、于秀梅、李芳宇

装帧设计:郁百杨、周全

ISBN:978-7-312-04040-5

出版时间:2016.10


《佩瑜怀瑾 纨质蕙心》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它记录了李佩先生的传奇经历,在李佩先生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帮助下,收集了李佩先生长达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方方面面的珍贵照片,经过编委们和出版社的精心修饰、潜心编排和精准注释,于2016年10月16日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馆之际首发。在这本画册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的,尤为珍贵。这些照片记录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经历、坎坷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向读者传递了李佩先生爱国敬业、大爱无疆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她以自己平凡的言行、不张扬的个性,求精、求好的治学态度,实实在在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她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全书通过六个篇章,向读者介绍了李佩先生的人生足迹。每一章节都收录了李佩先生之语,并且每张照片下的英文注释都由郭永怀先生生前所培养的学生撰写,以确保能准确传递照片中所蕴含的意境。


|目录|


序 / 郑哲敏 / i


前言 / 李家春 / v


第一篇 书香闺范 砥砺德行 / 1

展示了李佩先生少女时期的家庭生活、求学时的青春风茂以及出色的工作和外交能力。


第二篇 琴瑟和鸣 比翼连枝 / 23

记录了李佩先生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邂逅郭永怀,并结成终生伴侣后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 61

记载李佩先生回国后最初十年的工作和生活。


第四篇 耐霜傲寒 风骨峭峻 / 77

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佩先生一家的不幸和磨难。


第五篇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95

记载了“文化大革命”后,年逾花甲的李佩先生以无限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事业。


第六篇 明德惟馨 仰之弥高 / 117

反映的是李佩先生在八十高龄离休后的生活和社会活动。


郭永怀先生小传 / 李家春 戴世强 / 142 


参考资料 / 151


跋 / 万立骏 / 153


致谢 / 郁百杨 / 155


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来源外均由李佩先生家人提供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谢宇谈女性成就|留住“患者”|陈列平谈科学评价

2017新年献词|2016最受欢迎 |西湖|农场10年|抗癌药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大隅良典 | 科学队长 | 冬虫夏草 | 艾滋 | 疫苗

卢煜明|王小凡|期刊|LIGO|诺奖图集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赶快加入科学队长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两弹一星”铸国梦 校友共聚迎华章
永怀,永怀
院史回眸 | 20世纪80年代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项目
永怀,永怀
多位CUSPEA学者痛别李政道:他得诺奖时是中国人,此后改变了我们和时代的命运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