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获2017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介绍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评奖情况。
2017未来科学大奖
Future Science Prize
● ● ●
生命科学奖 | 施一公
物质科学奖 | 潘建伟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许晨阳
9月9日,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获物质科学奖,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人将分别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有趣的是,此次获奖的三人分别生于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
第一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也来到了现场。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主席王晓东首先代表15位评审委员发言。他说,一年来的工作,他们终于完成了这一马拉松式的评选过程,从3月份征集候选人名单,800多份推荐,直到今天上午开会超时半小时才决定。
►王晓东,饶毅,何川,骆利群,谢晓亮与李彦宏一起揭晓生命科学奖
►徐小平、季向东、丁洪、吴鹰与邓锋一起揭晓物质科学奖
►夏志宏、励建书、田刚、李凯、丁磊、马化腾,王强一起揭晓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生命科学奖 | 施一公
►施一公
施一公,1967年生于中国河南,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教。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
获奖理由: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认为,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剪接体能够将不含蛋白质编码的内含子切除,得到成熟的信使RNA,而信使RNA可通过翻译将遗传信息传到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因此,RNA剪接的异常可以导致多种人类疾病。
应用近年冷冻电镜的技术突破、结合前人对剪接体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施一公博士首先解析了真核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果,第一个揭示了活性部位,很大地推进了人们对剪接体复合物的理解”,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骆利群博士说。
随后,施一公带领其团队解析了剪接过程剪接体三个重要中间过渡复合物的结构,显示剪接体功能重要的重构和结构基础。
另外,施一公实验室还报道了人类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结合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Reinhard Lührmann博士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Kiyoshi Nagai博士等科学家的贡献,“施一公实验室的结构推动人们对剪接过程的机理理解,为治疗剪接体相关的人类疾病提供了结构框架”,骆利群博士最后说。
施一公不仅在剪接体结构、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等领域做出一流工作,同时也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回国,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甚至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带领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结构生物学也成为当下中国引领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基础科学领域之一。
施一公曾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2013年,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2016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3年,施一公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质科学奖 | 潘建伟
►潘建伟
潘建伟,1970年3月生于中国浙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获奖理由: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自1997年参与完成国际上首个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了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传输,过去的整整20年,潘建伟这个名字和量子光学研究再也没有分开过。
“建伟教授和他的合作者1997年最早开始从事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这实际上是拉开了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序幕。回国以后他带领团队,不光是从量子通信,很快又扩展到了量子计算等等方面,所以把国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这十几年,从追随者很快的变成了一个引领者,这方面建伟和他的团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两年前,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谢心澄曾这样评价潘建伟。
“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学方面的创新技术,包括高全同性单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纠缠源、独立光子间的量子干涉、线性光学量子逻辑操作等,利用基于光纤和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城域和城际范围的安全量子通信,利用基于卫星和自由空间平台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洲际尺度的实用化的量子通信。这些发展最终将带来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实用量子网络。”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丁洪在现场说。
潘建伟团队首先于2009年在合肥、2012年在济南使用光纤实现了城市量子通信网络。在2016年,他们使用光纤在北京和上海间建设了世界上最长(超过2000公里)的量子链路,并通过十几个可信中继站来克服脆弱量子信号的衰减。为了克服由于不完美的单光子源和探测器导致的安全漏洞,潘建伟团队发展了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和基于独立光子干涉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使得量子通信的现实应用成为可能。该团队还率先发展了包括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量子存储和相位稳定方法在内的量子中继技术,来最终取代这些可信中继。潘建伟发展的多光子干涉在这些技术中再次发挥关键作用。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2017年,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双向量子链路,使得星地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可以超过千公里,成码率超过1kbps。这是一个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湍流、强震动、强温差、宇宙射线等)首次达到的高精度量子光学操控实验。
潘建伟曾获杰出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关于潘建伟及其团队工作的部分介绍:
三大技术对抗日光噪声,量子卫星有望白天上岗
卫星上天,量子落地:中国终于领先量子太空实验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许晨阳
►许晨阳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3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
获奖理由:
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许晨阳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这位生于1981年的青年是国内代数几何方向的领军数学家。
“第一次见到许晨阳,我立刻意识到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年轻数学家。” 犹他大学教授Christopher Hacon曾如此评价许晨阳。“许晨阳已经在读非常前沿的论文,包括我和别人合作的论文,并给了我们非常棒的反馈意见。”
“最令我震惊的是,虽然只是在研究生涯的早期阶段,他却很有自信和志向。” Hacon说。
普渡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李驰曾评价许晨阳,说他像是“搜索引擎”,对自己的领域研究很深入,可以搜索到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从而推进问题的研究。
许晨阳在与Christopher Hacon和 J. McKernan的合作研究中发展了具有对数结构的一般型空间序对的有界性理论。“这一理论的一项主要应用是证明了一般型代数簇的自同构群的有限性。这极大地推进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数曲线情形的古典结果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肖刚在代数曲面情形的工作。这一理论的其他重要应用包括Shokurov的ACC猜想的完全解决,以及在任意维数推广Deligne-Mumford的稳定曲线理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夏志宏说。
许晨阳与李驰合作建立了用极小模型纲领研究Fano代数簇的K-稳定性的一种理论架构,可以将涉及K-稳定性的问题归结为特殊检试构型的研究。
在与Christopher Hacon的一篇论文中,许晨阳证明在特征为p情形下的三维代数簇上存在多重theta翻转操作(此处p是大于五的素数),推广了日本数学家森重文在特征零情形的工作。而在与博士后导师Janos Kollar的合作中,许晨阳发展了用极小模型纲领研究对偶复形的理论;特别,他们研究了具有对数结构的Calabi-Yau序对的对偶复形,证明了其基本群的有限性质,从而解决了Kontsevich-Soibelman猜想在维数不超过四时的情形。
2016年,许晨阳获得“理论物理国际中心(ICTP)拉马努金奖”,2017年,获选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The Poincaré Chair),将于2018年1月至6月在法国庞加莱研究所访问。
制版编辑:斯嘉丽丨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购买课程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立享限时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