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方式医学:西医也有“治未病”

李娟 知识分子 2019-04-23



编译 | 李娟

责编 | 徐可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避免多达80%的慢性疾病。健康的标准是指健康饮食、积极运动、健康的体重和良好的情绪恢复能力。那么,如何科学制定长期有效的健康计划?医疗从业者能给人们提供哪些专业知识和建议呢?这正是生活方式医学(lifestyle medicine)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活方式医学并不是医学领域里新的分科,它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数千年的应用。与传统医学不同,生活方式医学的重点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强调疾病的预防


除了“治未病”,生活方式医学还包括指导病患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改善。这一点需要临床医生具有专业的有证可循的医学知识。不同病患的病情、病因不尽相同,医生需要对每位患者的膳食、运动、睡眠及心理健康等做出指导,并将其写在处方上严格执行。


生活方式医学旨在根据基础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据提出合理建议,科学指导人们的生活,延长生命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针对常见的慢性疾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措施包括:健康膳食、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积极应对精神压力。这些建议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的循证结论:

 

糖尿病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到达9.7%,有1亿多人患病。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如再不采取措施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到2040年,中国的患病人数预计将增长至1.5亿。


糖尿病与哪些致病因素有关?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每天摄入一份加工肉类(培根、香肠、热狗和熟食肉)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51%相关。另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高蛋摄入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68%相关。另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入一份含糖饮料(软饮料)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25%相关。


一项包括6万多名北美人群的大型研究显示,动物类食品摄入的增加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升高有关。纯素食者的患病率最低,为2.9%。既吃肉又吃素的人群患病率最高,为7.6%。一项对23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素食干预的研究发现,90%多的患者能够在短短7天内减药或停药,同时改善糖尿病症状。


一项针对护士和医师健康的研究数据表明,只需将饮食中5%的热量替换为植物来源,就能使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3%。


一项包括2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无论何种类型的运动(有氧运动、阻力运动或二者组合),能够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降低0.8%,这一点也优于使用药物。


最近的一项包括1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使用药物严控血糖,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病风险,却并没有改善总体死亡率或心血管死亡率。不仅如此,这些药物还普遍存在副作用。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也许比使用药物更为有效。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优化饮食和多运动,鼓励摄入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种子。

 

肥胖

2017年1月,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肥胖率已经高达12%,其中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率更是日益攀升。


肥胖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已广为人知,肥胖导致癌症的事实却并非耸人听闻。2008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的研究项目显示,近9万例癌症是由肥胖引起的。


有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可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内分泌器官,能够产生并储存利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雌激素化合物,而且还可储存十多种促进癌症发生的炎性蛋白质。


由于脂肪组织过多,肥胖患者体内的炎症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和C反应蛋白等)的水平偏高,因此肥胖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通过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过度应答,减少潜在的致癌因素。

 

心血管疾病


2016年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接近3亿,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该病起因于慢性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另有研究发现,膳食成分可通过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来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比如说,红肉里含L-肉碱较多,摄取过多的红肉会使血清中三甲胺氧化物(TMAO)的水平升高,增加了心脏病发病或中风的风险。


多项证据显示,饮食中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摄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益处。植物中的多酚对血管内皮层有益,它能减弱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进而减少炎症发生。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也为以上结论提供了证据,遵循抗炎、植物性饮食食谱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或降低近25%。


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了改变生活方式能够影响促炎基因的表达水平。对那些遗传风险较高的人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少肉或素食、适度运动)也大有裨益,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下降50%相关。

 

癌症

 


大多数癌症被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是很多种癌症也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避免的。比如,戒烟减少肺癌的发生率;戒酒减少肝癌的发生率;避免过多紫外线照射减少皮肤癌的发生率;避免久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减少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等。     


目前,有超过75%的癌症患者存活期在5年以上。患者有充足的时间来改变生活方式,提升整体健康状态,延长生存期。


比如说戒烟减少肺癌的发生率;戒酒减少肝癌的发生率;避免过多紫外线照射减少皮肤癌的发生率;避免久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减少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等。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实验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生活方式的强化干预——纯素饮食,补充大豆蛋白、维生素(E和C)和硒,规律运动(每周六天,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花1小时参加“应对压力小组”的精神支持活动。同时,研究者对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下降了4%,而对照组则增加了6%。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效率是对照组的8倍。尤其是在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中,以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与前述的恶性肿瘤一样,乳腺癌的发生可以部分归因于膳食和肥胖。


肥胖不仅是诱发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乳腺癌转移、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预后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水平升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下降,使得雌二醇过剩,进而可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  


合并症在乳腺癌发生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与没有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乳腺癌风险增加了23%,死亡风险增加了38%。


胃肠道菌群功能失调会影响进入肠肝循环的雌激素的再利用,使得雌激素的作用增强,进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膳食纤维素的高摄入量能够降低雌激素的水平,因为纤维素能够抑制胃肠道对雌激素的吸收。最新研究发现了肠道细菌中存在能够代谢雌激素的基因(estrobolome)


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一项包括12000多名乳腺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运动使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了34%,复发率下降了24%,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41%。这些数据是对67篇论文进行分析后得到的,这些论文均表明了健康生活方式与乳腺癌复发率下降有相关性。


一项对近150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9年随访的研究表明,那些膳食中有着高蔬果摄入量(每天5份)、坚持健身(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50%。不过,运动影响癌症复发的确切机制仍然未知,但有研究指出,运动可能会影响身体的炎症反应,进而降低癌症复发率。

 

生活方式医学的实践问题


上述内容充分说明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生活方式医学真正发展成医疗保健领域的专业部门,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给出科学合理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并明确地写在处方上,将其作为治疗手段之一。这项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缺少确凿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撑,在医护人员所接受的西方医学教育中,关于生活方式医学干预的知识非常少。而且,医生的门诊时间并不充裕,患者所了解的健康相关信息往往来自流行媒体,而媒体中的信息又常常带有误导性。


食品行业的商业利益也是开展生活方式医学的阻碍之一。食品在健康和营养方面的作用被淡化,而被过分强调口感或外观。此外,政府机构的决策和学术研究容易受到相关利益团体的影响,导致某些膳食建议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科学证据。


乐观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各类健康活动感兴趣,坚持练习瑜伽或太极等,并且认识到了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的好处。很多企事业单位也已经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对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医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如何将生活方式医学整合到食物营养、运动和心理减压领域的临床实践上,非常值得思考。目前的医疗体系是由病人的需要而确立的,或许它应该逐渐转变成以预防保健为主,由医学救护技能转变为指导生活方式的健康文化。


那么,如何使生活方式医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医学的疗效和经济价值,为生活方式的评估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其次,医护人员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对患者进行精神鼓励和教育,帮助患者达到改变生活方式的目标。


此外,我们需要通过科普教育,多渠道传播相关科学知识,帮助患者认识到疾病根源,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改变生活方式。


现代文明导致了许多现行疾病,很多健康问题是人为的,也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积累有关健康的智慧,人类才能得以在地球上世代生存下去。

 

注:  本文原文“Lifestyle Medicine: A Brief Review of Its Dramatic Impact on Health and Survival”,经美国健康倡导组织True Health Initiative(THI)授权,由知识分子发表。THI只对英文原文内容负责。http://www.thepermanentejournal.org/files/2018/17-025.pdf



制版编辑: 许逸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非虚构写作|马丁之死|兰花进化谜团|天问专栏

青蒿素|可燃冰|P值争论|许晨阳|博士后|潘建伟

张毅|王晓东|张启发|崔维成|张锋|杨振宁|李佩

卢煜明|王小凡|吴文俊|袁钧瑛|张纯如|刘若川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立享限时特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