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陈克艰:推荐张五常沈志华刘瑜何方王焱柳红高枫峰

陈克艰 随读随写 2019-04-10

                                    大佬书 单之一

                                         《色 戒》  不色

大佬   书单之二       

                                              大佬书单  之三    

                                  其 他 好 书


荐书短评(七则)

 

《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 著·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举世咸称奇迹。奇迹若止于被赞叹、被歌颂、被炫耀,则与神迹无异,无关乎科学与学术;但奇迹若得到了客观、合理的解释,那就最多只是事先意想不到的事实;而解释事实正是科学工作的任务。

这本新著揭示地区竞争制度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因,并解明这一制度的合约结构,论证其所以有效的层层因果。这一揭示、解明和论证在经济分析上的扎实基础,即是作者早年所著、并早已成为经典的《佃农理论》。张五常先生的这一研究,具有点中穴道般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中国奇迹”于是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就像地球近日点的进动得到了广义相对论的解释一样。因此,任何发乎情绪的赞叹、歌颂、炫耀等等,在科学的学术工作上都是多余的了。

作者有句名言:“平生未见过这么好的制度!”闻者哗然。其实此言与“平生未见过爆炸得这么好的原子弹”同其性质。这一类命题的好坏褒贬,丝毫没有归功或归罪的态度在里面,它只是归因的陈述。读过本书,自应能明白这一点。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上、中、下三册),沈志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中国看美国,时而为敌,时而为友,既隔着重洋,怎么看也是“远人”。而中国看苏联,则不仅是邻居;始以兄弟交欢,继又兄弟阋墙;最后,兄终弟及,扛旗大业,艰巨独任,始终是痛痒相关。所以,一部褪去意识形态色彩、客观的、冷静的、全面的、“实证性”的苏联史,就特别难产,今既产出矣,则尤觉难得。

“实证性”是本书主编沈志华绪论中的自评用语。这个词语时髦而多歧义,但用在本书上意思十分明确,并且正确:本书写作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既多且新,一皆取于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大内秘档”。历史研究上常有“抽象和宏大问题”的争论,所争若关乎“真理”,是否越争越明,不知道;若关乎“事实”,如果证据不足,材料缺乏,则肯定越争越糊涂。此时新材料之涌出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苏联解密档案不仅为苏联史、甚至也为中国现代史若干重大问题的新观察和新研究,提供了绝佳条件。

本书由众多专题论述组成,涵盖广,挖掘深,苏联史的方方面面尽在目前,各方面的环节程序历历如绘,说是一部“通史”,也不为过; 因为通与不通,原不在架子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我猜想,“三十年代大清洗”和“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两章,将最为有“历史感”的读者所注意。但历史是不会重复的,既不会在时间里,也不会在空间上重复。“以史为鉴”的古训,绝不是吸取教训、以免重复的意思。谁能告诉我,历史上哪一场悲剧(或曰浩劫),是因为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而以重复的方式发生的呢?

 

《民主的细节》,刘瑜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6月第1版。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介绍和研究欧美的书籍多不胜数,但我愿把这一本挑出来,归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王韬《漫游随录》、李圭《环游地球新录》,以及郭嵩焘、曾纪泽的出使日记等一类里去;时代虽不同,一样是作者凭自己的亲历和观察,对异国情状的“细节”叙述,读来亲切有味,大开眼界。本书的“细节”属于“民主”这个大题目,自更有其特殊的吸引力。

国人在民主问题上常表现两种偏向:一是但作概念化的理想观,兼以盲目诉求的热情;另一则是西方民主一概以“虚假”、“骗人”视之的成见。各趋极端,却两极相通。以“虚假”、“骗人”视民主的成见,并非封建主义留给我们的糟粕,这种成见是新的。这成见的制造者,曾经通过概念化、抽象化民主热情的鼓动得到过实实在在的大好处。所以,成见的根源并非无知,而是在于权力和既得利益;但是像本书这样,在具体和细节上给人以平实而贯通的知识,是足以说服人摆脱成见的。

作者自谓写作结集在本书里的文章,乃出于“对缺乏精确性的议政方式的反感”。她通过说故事来说明道理,说事和说理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作者真是文章的高手,跟着她一路行进,花团锦簇,目不暇接,却一步不偏“精确性”的无形轨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流畅生动的语言,富于节奏感,带点麻辣味,这是“风”,而入你心的,却是那温润的理致。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这本书主要是谈史,忆人也是谈史。作者以亲历亲闻和对第一手文献资料的考索,恢复了中共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真相,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辛。有批评,有辩论,批评和辩论针对的则是那种根据需要来派定“事实”、根据需要来捏塑“历史”的做法。需要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袭用,因此,何方先生令人钦敬的勇气,当今之世也正有其“需要”。然而也令人感慨,堪称二十世纪最大数学家的希尔伯特,在有人问及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烧死时,回答说:“科学不需要殉道者。”科学探究真实,历史也探究真实;为什么科学不需要殉道者,而历史的探究却额外地需要一份理智之外的勇气呢?

书中有一篇醒目的短文:“从陈独秀、张闻天到胡耀邦”,追述三位总书记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似乎也形成一个不绝如缕的小“传统”。这是又一次地提示:道理是道理,事理是事理;历史进程中起作用更有力的是事理,而不是道理。英谚云:“通向地狱之路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说的是事理。“文革”前一年彭真同志访问印尼,作报告,引列宁:“历史喜欢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房的,却进了那一间。”说的也是事理。

 

柳红《八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中国经济制度在困境中起步改革,至今三十年,取得了奇迹般的巨大成功。关键在前十年,其中经济学人的参与,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乘凉的后人,要记得栽树的前人,这本厚书,就是写他们的故事。书分三编,分写三代人的同时奋起,从著名的老辈学者,到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学子;他们以冷静的思考和热情的行动,以点点滴滴耐心扎实的试验和推广,合力推动着改革大业的前行。那一段改革中的重大事件和步骤,也在叙人的故事中明朗地展开。无数小故事汇拢来,组合成一幕宏伟壮阔的历史大剧。

它告诉人们:改革并没有一个总设计,并不是按照总设计蓝图的逐步实施;改革也不是盲目地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着清醒头脑的众多改革者对大大小小挑战的理性应对。

作者对那时代充满激情的怀念,强调“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这不禁使人想起马克斯·韦伯。在论述完理性化的资本主义如何从新教伦理中脱胎,而又断了与新教伦理的脐带后,韦伯愤激地批评说:“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古典的回声》,高峰枫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高峰枫著《古典的回声》,是一本文章的结集;多数文章,是对新出的古典研究和翻译的述评。古典虽古,其命维新。对圣经和耶稣的历史研究,在西方久为显学,作者选择介绍了好几本这方面的力作,使我们大开眼界,是本书的重头。作者特别注意西方古典文学与早期基督教的关系,也使我们兴趣盎然。

作者读书多而细,典故熟且活,通习多种西文,文字敏感性强,视野开阔,把捉精准,感受与理解结合得好。他对冯象《创世纪译注》的赏析是小处着手,而对冯著渲染《创世纪》的神话因素进行商榷则是大处着眼。他把美国学者白氏夫妇的最新《论语》英译置于古史辨统系来评价,视角独特,细想倒也平实;而他遮拨白氏对《论语》与《福音书》的牵强比附,则出自充分的学术储备。读他仿金圣叹批《水浒》的笔法批点《旧约》亚伯拉罕杀子一章,不禁叹为奇构。他对中国学界“盘剥西方古典”另趸发卖现象的批评,言辞犀利甚至刻薄,实有确凿坚强的底据。现象之起,或系制度性原因;废疾之癒,唯赖学人之自省。古典的回声,是古典在现代世界的回响之声,也是现代世界叩问古典的回应之声,《古典的回声》则留下了思索:我们是否应该、是否能够倾听古典渊默之中的原声呢?

本书是“六合丛书”之一种,丛书还有高山杉《佛书料简》一种。兄弟俩专攻各异,博通则一。山之杉,峰之枫,比肩并高,交相辉映,风景殊佳。

 

《社会思想的视角》,王焱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年8月版。

本书是王焱先生十多年来二十篇文章的结集。长文累万字,短文三五页,都当得起精博二字;论题多端,古今中外,扼要申论,都从社会思想的视角看。

前言里作者对学人有个定位:社会思想的理论家要比社会科学的专门家高出一头,而社会理论家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历史。是故,论陈寅恪的中古政治史研究,重点在士族的文化和门风;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注意于旧制度实是中央专制和贵族制的二元并存,大革命只是革掉了贵族制,却发展了中央专制;论卡尔·施密特与自由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争论,强调现代法治下,公民社会与不专断的中央政府结合,能建设更强有力的国家,施密特低估了“自由主义构建现代国家的能力”;还论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者科斯及其后继者诺斯,科斯的经济学研究常有细致的历史资料调查,而诺斯的经济史研究则开创了国家理论的新范式。

作者取以论述的“社会理论家”多为杰出大师,对所论历史的“大事因缘”又参悟得透,对读大师,凭据历史,论证严谨又有力量,行文典雅而有气势,王焱先生堪称社会思想的大论家。


(为《南方周末》好书评选活动作)


【继续读】

谈“看不起陈寅恪”

也谈陈寅恪对对子

陈寅恪错了没有?


刘东:《天边有一块乌云》

谭伯牛:《湘军崛起》

徐有富:《南大往事》

藤泽周平:《小说周边》

虞云国:《南宋行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