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亿!「体育产业元年」数据公布,一文读懂数字背后的意义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我们的体育产业究竟发展的如何了?这是每个体育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如今体育总局、统计局公布数据了一组数据: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1.7万亿,增加值5494亿,占GDP比例为0.8%。这数字背后,有着怎样的规律与趋势呢?
文:郭了个日
2014年10月,一份文件的横空出世,搅动了体育界的一池春水,这份名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在后世以“46号文”名号,镀上了金边,被广泛传唱着。
这份点燃体育产业的文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目标是: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对于依赖体制多年、盈利能力有限的体育行业来说,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46号文公布之后的2015年,更是被称为“体育产业元年”,似乎要与过往的时代彻底划清界限。
5万亿的目标、各省市第一时间7万亿的任务认领、3亿人上冰雪、5亿体育人口的蓝图……一下子让这个行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大家都愿意相信,“体育产业各环节均有机会诞生百亿、甚至千亿市值的公司”。
当年那份“认购”地图
在传说中新大陆的指引下,体育产业展开了新的“大航海时代”,在这泛着泡沫的大海上,一艘艘体育公司的战舰、货船、轻舟,都在扬帆起航,向着星辰大海的远方前行。资本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公司们忙着合纵连横整合国际资源,IP纷纷爆出天价,创业公司融资消息不断……
然而,远离了启程时码头的喧嚣后,大海的沉静让人心生慌乱——你甚至很难觉察出究竟前进的有多快,而当2016年资本冷静下来之后,许多人认为,体育产业似乎没有显著进步。
于是,大家不禁想了解,体育产业这班列车究竟开到哪里了?距离5万亿规模的目标,还有多远?终于,12月27日,一份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及增加值数据的公告》,给了我们一个有理有据的答案。
「体育产业元年」的报告来了!
关于报告的数据部分很多,摘取关键原文如下:
经核算,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7万亿元,增加值为5494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
从国家体育产业11个大类看,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别为11238.2亿元和2755.5亿元,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5.7%和50.2%;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9大类)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5713.6亿元和2703.6亿元,占比分别为33.4%和49.2%。
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表格
(1)体育管理活动;(2)体育竞赛表演活动;(3)体育健身休闲活动;(4)体育场馆服务;(5)体育中介服务;(6)体育培训与教育;(7)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8)其他体育相关服务;(9)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10)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1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乍一看,1.7万亿的总规模相比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往年的数据,看看这“体育产业元年”究竟是有多大的提升。
往年,总产出与增加值多是由时任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为13574.71亿元,实现增加值4040.98亿元,占当年GDP的0.64%。对比来看,体育产业是在稳步上升,2015年比2014年的GDP占比上升了0.16%。
再往前看,2013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3563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为0.63%。2012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为9500亿,实现增加值3135.95亿元,占当年GDP的0.6%。
也就是说,历年体育产业GDP占比的相对值,依次上升了0.03%、0.01%、0.16%,从这个角度来说,2015年这个“体育产业元年”(增加0.16%),提升还是较为明显的。
数据不会说谎,从统计来看,体育产业的确在茁壮成长。但与此同时,有一些原因让我们对体育产业做出了“发展不够快”的判断。
1、体育制造业仍然占比最高
首先一个原因是,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占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5.7%和50.2%。由于这个11类的分类标准,是在2015年才开始实行的,我们无法将今年的数据与往年进行纵向对比,但毫无疑问的是,制造业在中国体育产业中的比例很高,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问题不出在制造业这边。从2014年开始,体育用品行业回暖,在体育产业登上风口时,体育制造业仍然占据了过半的比例,但这些公司回暖撑起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很难从体育产业的发展效果层面佐证,反而凸显了中国体育本体产业与服务业的严重不足。
↑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
↑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
12月5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财新论坛上指出,全球体育产业总值约为2万亿美元,美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为5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据方正证券数据显示,美国竞赛表演业约占10%,用品业占30%,服务业占60%——这样的比例无疑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在前几日商情数据推出的《2016中国体育百强企业》榜单中,体育制造企业数量达到70%以上,体育服务企业比重仅为14%,这份颇受质疑的榜单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偏科”的窘境。
46号文对于体育产业的期望与现实对比(2015年部分为估计数字)
2、体育人口仍然有限
2015年体育产业报告里没透露体育人口的数量,不过我们从去年年底那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获悉,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中有3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王健林在论坛上提到,美国体育人口占人口75%,日本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70%,相较而言,我们的体育人口还很有限。
其实,即便是33.9%这个数字,也遭到了王健林的质疑——“是不是每年稍微动一下就算体育人口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体育氛围不够强烈,影响了对体育产业的预判。
而2014年的另一个数据是,有过体育消费的人占39.9%,全年人均消费926元。相比而言,2013年美国的人均体育消费为620美元。
中外人均消费对比(预估值)
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进行消费升级,让目前的体育人口参与到体育消费中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更多的人从事体育锻炼。《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制定了目标: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向着这个方向,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3、对体育产业期望过高
另外,也可能我们对于体育产业期望过高。在5万亿的目标下,“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甚远。
在过去的1年里,死掉的创业公司不少,也出现了诸如UCI顶级自行车队流产、米兰收购悬而未决、中超天价收购满天飞、登陆新三板的恒大一年亏近10亿、ICC鸟巢曼市德比流产等行业性事件,让体育产业本就不牢固的根基,显得有些摇摇欲坠。我们的市场开发、价值价值链的开发、市场成熟度等,还都非常有限。
另外一方面,体育产业又非常的国际化。我们的球迷每周都在收看欧美顶级体育赛事,每周都能看到他们的体育已经发展成了怎样一副成熟的模样,两相对比,难免会对目前国内体育产业产生一定程度的低估。
2015作为“体育产业元年”,体育投资仍然火热
体育本是一门慢生意,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世界级IP都经过了百年锤炼才修成今日之模样,资本或许会加速体育产业的进程,但体育文化的建立、体育人才的培养、IP的打造和运营,都需要尊重发展规律,给予足够的耐心。
有数据显示,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之后,体育产业就要腾飞。2015年,我国人均GDP刚好达到8000美金(5.2万人民币)的大关,我们有理由耐心坚持下去。问题来了,我们还要耐下心来去发展些什么呢?
1、文化
在前一阵子一篇火爆的文章《中国体育产业要起飞,最缺的其实是体育文化》中提到:商业模式对于体育企业来说是个骨架子,而体育文化则是她的核心和灵魂。要提升体育消费,打造体育文化应该是第一步。而体育文化恰恰也是体育“十三五”规划的五大目标之一。
如果我们的联赛能够成为全社会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我们的家长在挑选培训班时认真的考虑体育方向,如果我们的社区、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体育主题的产品,如果我们每一人都有参与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那么体育产业真正渗入全社会之中并不是奢望。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媒体、球队、联赛、赛事主办方、场馆方还是赞助商,都需要认真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去打造属于我们的体育文化。政策下达只需要一天时间,但文化的改变则需要所有体育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延伸阅读】:持续火爆的中超联赛,亟待培育的球迷文化
2、人才
有关体育产业缺人才的问题,圈哥一直在讲,行业大咖也反复在提,但却在这些年来成为了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前几天举行的亚洲体育营销论坛上,北大国发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教授表示,国家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口要达到600万。而根据2008年体育从业人口的317.09万来看,2016年人口不到430万,这也就意味着未来5年,体育产业还有着170万的人才缺口。
不切实提高中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口,5万亿的目标便如同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而无论是体育文化的营造还是体育赛事的运营,都少不了数百万体育人才的不懈努力。
【延伸阅读】:2016中国体育从业者现状调查报告
3、场地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用地为1.46平方米,然而如果去掉无法被投入使用的场地之后,数据恐怕还会更糟糕。46号文中制定了2025年人均2平方米的任务,但除了需要建设一系列的场地之外,更需要考虑的是存量场地的使用情况。
对待存量场地,既需要像刚刚颁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写的那样,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又需要通过商业用地与体育结合等多种方式,把更多场地应用起来。
【延伸阅读】:引入社会资本,能够拯救中国体育场馆的困局吗?
只有拥有了充足而便利的场地,体育产业才能切实找到发展的依托和载体。
其实,我们的体育产业欠缺的还很多,我们暂且提出这三个基础性的方向,来供行业人士参照与思考。
2016年是体育大赛年,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相继而来,中超结束80亿元年,CBA公司成立并酝酿着下一周期的大合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产业远征船队的金主们却逐渐意识到,泛着金光的大海同样也泛着泡沫,波涛汹涌碧波下那令人望之生畏的暗礁里,存在着吞噬资本的黑洞。
在生死时刻,每一网鱼虾的踏实收入,或许比远处的绿洲显得更加实在。当资本们趋于理性的同时,千淘万漉之后,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从黄沙中提炼出了真金。于是,拥有对这1.7万亿真真实实贡献的公司,在书写着5万亿目标的航海日志上得以继续书写传说。体育也终究回归到了它本来的要义——让更多的人动起来,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数字非常重要,它让我们明白行业目前位于何处,它让我们明白前行的意义。而数字又显得不那么重要——当万千体育人不懈努力,让体育逐渐走入亿万国民的世界,纸面上的数字,又何足挂齿呢。
※体育产业总产出(也称总规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体育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反映常住单位从事体育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体育产业增加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体育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校对:Camel
部分图片与数据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