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通抗疫情,全民总动员(九十八)记者体验一线疾控人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平均一天穿6小时防护服

健康南通 2022-01-15

穿上防护服,他们是驰骋疫线的白衣战士;摘下护目镜,他们也只是渴望放放假、陪伴家人的平凡人。27日下午3点半,在市区一家定点医学观察点,崇川区疾控中心检验科主任顾晓燕、监测科副科长帅小博拖着刚从车后备箱取出的个体防护装备箱、生物运输箱等敲开大门。这是他们俩当天从早上8点半开始跑的第三个点位。从大年三十开始,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来势汹汹,帅小博等人便没有了休息日,流行病学调查、消杀、采样、部分检测……最忙的时候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现在,在大部分市民因疫情向好、逐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后,他们仍冲锋在输入性病例的防控一线。在缓冲区,帅小博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好今天需要接受检测的人员名单,便开始穿戴起全套防护服。在他俩的指导下,记者也脱掉外套穿上了连体防护服、戴上手术帽、碗状的医用N95口罩、手套、护目镜。“如果眼镜上有雾,就说明口罩没有压紧,要压紧、再压紧。”顾晓燕伸手帮忙调整好口罩和护目镜,记者登时觉得呼吸困难。
“这个点要帮7名在第二天解除隔离的境外来通人员做一次检测,只有确认血清和咽试纸检测都正常的人,才能离开观察点回家。”带上采样需要的工具和生物运输箱,记者随顾晓燕、帅小博走进观察区。第一名接受检测的林先生和住在隔壁的张女士是夫妻,两个人去年10月到美国探望儿子一家,3月14日返回南通后就来到医学观察点。“来集中医学观察挺好,自己放心、孩子放心,周围的亲戚、邻居也放心。”林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感觉在观察点生活不便利,一直都很想对照顾他们生活的医护人员和民警、饭店厨师等道声谢。和他有着同样感觉的还有在中美洲从事商务活动的陈先生,因家人生病,他于14日经美国回国。记者问他在观察点是否适应时,他笑着说:“我还觉得吃的嫌好,这几天我都胖了。”
平均每名境外来通人员检查时间在10至15分钟,咽试纸样本要放入运输箱,血清检测10分钟便能出结果,需现场告知对方检查结果。帅小博告诉记者,因为有了试剂盒,血清检测已经方便快捷了不少,在疫情防控初期,他们采集血样后要带回疾控中心检测,加班到半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论加班到几点,最后一项任务都是准备好第二天工作需要的全部物品。层层防护下不过40分钟,记者已感觉胸闷燥热,而帅小博和顾晓燕今天穿防护服的总时长已经将近6小时。防护服不仅穿起来麻烦,脱的时候也有整套工序、要层层消毒。记者问帅小博,是不是已经适应了穿防护装备时,“哪有什么适应,这是我们的责任。”他笑着说,“一天穿六七个小时防护服再正常不过,我怕热,白大褂下就穿了一件棉毛衫,现在都湿透了。”为了不浪费防护设备,每次穿上防护服,他们都不能吃东西、喝水,无论工作时间多久,都必须咬牙坚持。最久的一次,从早上8点半穿上防护服一直到下午2点半采样结束,脱下防护服的时候,两个人又热又累、又渴又饿,身材瘦弱的顾晓燕头都晕了。和所有父母一样,加班加点回到家,他们也要做家务、辅导孩子功课。帅小博的爱人也是疾控人,家里老大刚上一年级,老二才一岁半。“防控疫情,既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小家。”
7名人员采样结束,已经是下午5点,顾晓燕和帅小博还有一个集中医学观察点要跑。

后记:
成稿前,记者致电帅小博,27日当天,他们俩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才下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是一线医护人员、防疫人员为100万崇川居民营造了“安全岛”,这其中有疾控人、卫监人、公安干警、社区干部、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没有专业力量为疫情防控出力,但少提过分要求、尽量配合,少给疫线战士添乱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既是经历者,也是参与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付诸的实际行动。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抗疫情,全民总动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