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永成:扶贫十五年,我无怨无悔丨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2017-07-03 党建全媒体 南方先锋号

上南方先锋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编者按

为进一步宣传广东脱贫攻坚成绩,展现脱贫攻坚一线指挥官风采,由广东省扶贫办、南方杂志社联合主办、广州鸡博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持续推进,今天推出系列之三十《冯永成:扶贫十五年,我无怨无悔》。


冯永成丨口述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林琳丨 整理


“冯主任,你晒得比上次更黑啦!”我不好意思地憨憨一笑。两个月才回一次单位,我知道这是同事们对我们驻村生活的关心。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熟悉农村的环境和父老乡亲,但对农村事务却比较陌生。去年4月,为响应国家驻村扶贫的号召,我挑起了怀集县驻村扶贫的担子。虽然曾当过广宁县的扶贫干部,但在感受了多年大城市的文明气息后,再踏上农村这片土地,我心里直犯嘀咕:我能为村民带来什么?村民能接受我吗?开展工作会顺利吗?带着种种疑问,我走进了梁村镇和大岗镇的五条村,分别担任梁村镇镇武村第一书记和肇庆市国土资源局驻大岗镇大岗村、大钟村、富楼村、四保村的扶贫组长。


精准扶贫工作难度和压力比想象中更大。要全面了解村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由于这次扶贫“点多、面广、线长”,我和驻村同事们足足花了6个月的时间,奔波在村头小巷,走访两个镇五条村的贫困户。


肇庆市副市长陈家添(前排左2)到梁村镇镇武村调研新农村建设


肇庆市副市长陈家添(中)到大岗镇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肇庆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建平(左10)到帮扶村调查研究扶贫工作


初来乍到,我们都是村民们眼中的“小伙子”,一开始村民们对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认为我们仅仅是下村转一转,走走形式。不少村民甚至当面质疑:“你们是来‘镀金’的吧?”虽然听着不是滋味,但我们并没有气馁。我始终深信那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驻村扶贫的关键是“驻”,即扎根农村,专心扶贫,以全方位、协调共进的驻村扶贫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此,扶贫干部首要的就是做到以村为家,深入农户,弯下腰来与村民们“结对子”。 


冯永成入户调查


冯永成在田间地头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


脱贫是目标,助贫困户重拾笑容和信心同样重要。走访中,我发现不少村民家庭状况很糟糕。每到一处,心情就变得无比沉重。其中有一对孤儿兄妹最让我牵挂。


我和中山市石岐区工作队第一次来到孤儿李承希和妹妹倩倩家时,映入眼帘的是摇摇欲坠的房屋,屋门前长满了杂草。如果不是村治保李主任介绍,真看不出来这里还有人居住。我们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李家兄妹的父母9年前一起失踪,当时不足3岁的两个孩子被绝望和恐惧笼罩,开始怕陌生人。驼背的奶奶不能正常劳动,没有任何收入,每月就眼巴巴地望着低保过日子。好不容易等到兄妹俩放学回来,一看见我们,兄妹俩双眼充满敌意。不管怎么解释,他们只有一句话:“你们回去呗!”


吃了几次闭门羹后,我第四次来到李家。一进门就看见兄妹俩呆呆的样子,起初我以为他们还是怕我,后来我直觉应该是病了。我果断找车把他们送到了镇卫生院,来不及叫上其他人,我自己跑上跑下挂号、找医生、量体温、付款、拿药。在等待看病的时候,我抱紧了兄妹俩,他们终于开口笑了起来,我心里一下觉得很欣慰。我们现在已经成了好朋友,我会抽空陪兄妹俩学习、理发、拔牙、除草等,还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健康生活……我想,只要真诚地给予你在乎的村民一份深深的关怀,让生命之花盛开,我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也就打开了。


孤儿李承希和妹妹倩倩因惧怕陌生人,经常躲在奶奶身后。


冯永成陪同孤儿兄妹俩到梁村镇卫生院看病


得到了驻村人的关怀,孤儿兄妹俩露出了笑容


记得九十年代初考上中专那年,家人再三叮嘱:“考出去了就不要再回农村,哪里都比农村强。”命运安排我回到农村,我跟自己说,要先当“村民”后当“扶贫干部”,要认真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从最受农民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每周在多个村往返、走访,我逐步抛掉无措与尴尬,找到了工作方向。


耕种是农村最为重要的大事。肇庆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召开扶贫专题会议,研究帮扶措施制定了《肇庆市国土资源局全力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实施农品生产脱贫一批、扶贫机耕服务队助脱贫一批、实施基地生产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智力扶贫脱贫一批、技能培训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政策供养兜底脱贫一批、生产自救主动脱贫一批等“九个一批”工程,力争项目、资金、力量精准帮扶到位,确保扶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为此,今年春耕期间,我和扶贫工作组的同事连续几个周末没有回家,一心扑在地里。为抓好春耕生产工作,曾当过老师的我运用自己在肇庆市农业学校学到的知识,举办农技知识大讲堂,为农民抢春耕、促生产、增收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组织保障。白天,我们到地里提取基本素材,到市场了解需求状况,晚上,我翻开书本学习和研究土质情况,分析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帮助贫困户出谋划策。


冯永成在农技知识大讲堂上授课


番薯种植


我带头组织挂钩帮扶村51户贫困户成立了扶贫机耕服务队,积极构建一支能干事、会干事、有担当的脱贫攻坚生力军。为了帮助贫困户在耕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进行有偿耕种增加收入,肇庆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帮扶村都是平原区田多山少的实际,购买发放了微耕机、种苗化肥和举办农机培训班,进行种苗、化肥以及农技指导方面的帮扶。


据统计,今年春耕,每个贫困户到田地里机耕服务15亩以上,服务纯收入达到2250元以上,即一年机耕服务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这样既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又给贫困户带来了创收。


对于我所帮扶的村而言,种植业是致富的关键。我们大力推进建设农产品特色产业基地。目前22亩基地项目主要种植番薯、花生、蜜丝枣、桑果等土特产,走高端无污染、无添加的绿色之路。我们坚持“组织贫困户学、做给贫困户看、带领贫困户干”的宗旨,项目由四保村的贫困户全程推动,在基地学经验,学做法,受实惠。同时,辐射带动其它帮扶村53户贫困户种植土特产,积极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目标。


每周,我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到帮扶村开展种植土特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工作,解答村民生产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邀请实干带头人言传身教,组织广大贫困户深入种植基地参观,由成功脱贫的村民分享脱贫致富中遇到的难题,解答要注意的问题等,与贫困户分享经验,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为了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项目,肇庆市国土资源局、肇庆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水土联合)创建怀集浪美观光旅游扶贫农场30亩(第一期),打造新的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目前稳步推进,规划以怀集浪美观光农业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为带动,组织和发展贫困户为社员,建设配套观光体验区、科普教育区、绿色种植区、健康养殖区、亲子乐劳动区、农家乐品偿区和农产品展销区等七个功能区,把精准扶贫、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辐射周边帮扶村。


不当扶贫干部,或许单位能安排更好的职务,干一份更好的工作。在工作没有头绪、委屈无处诉说的时候,我也曾想过放弃。家人从抗拒到理解,包容着我的执着与激情。


15年的扶贫生涯,我无怨无悔。当看到今天帮扶村的变化和贫困户脸上的笑容,回想与他们一起奋斗拼搏、砺炼人生的经过,我庆幸自己一路坚持了下来。


中山市石岐区驻镇武村扶贫工作队耐心动员村里的双胞胎姐妹重返校园


中山市石岐区驻镇武村扶贫工作队送双胞胎姐妹入学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广东省扶贫办 南方杂志社 联合主办

统筹丨戎明迈 执行丨李焱鑫 运营丨刘树强

系列报道

李德刚:人到,任务到,心更要到

李军: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

黄德山:走进深山,是为了走出贫困

钟汉宏:这个最美揭西人来自他乡

邓波群:唱好脱贫攻坚的客家新歌谣

林晓丹:一位80后母亲的驻村故事

邢华龙:整村搬迁,黄正村走进幸福时间

韩志勇:这个群主不简单

郑晓峰:金光大道上走出“村长伯伯”

伊江林:“小鲜肉”也有大作为

梁音:做好人,不做“老好人”

王培忠:饶平柘林的海风最提神

曾庆辉:带头吃苦才配得上这个头衔

陈光:从“白面书生”到“乡镇干部”

林炎勇:让几十年的“饮水难”终成历史

侯广勇:“三地分居”为“大家”

古新标:援非归来的驻村人

彭彬:我是一名“番薯哥”

郭朝明:妻子临产,我离开了家

覃朝阳: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杨小帆:新点子走出新路子

孙凯军:总书记的接见,鼓舞我前行

谢云峰:“敢啃硬骨头”的葛坪村“设计师”

梁劲:用知识改变贫困乡村的命运

李云华:土地就是“农垦人”的家

张剑峰:从“县长”到“村长”

钟培敬:人到了村里,村就在心里

翁如萍:咱村来了女书记

张俊峰:沧海之旁出桑田

特稿:南方杂志笔下的“最美第一书记”,省扶贫办主任为他点赞

致敬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


致敬第一书记!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多少位第一书记,就有多少座被改变的村庄,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树起一面旗帜。欢迎各省直、地市组织部门提供先进人物报道线索,也欢迎各界人士推荐或者自荐。在这里,您可以针对穷根子开出药方,可以发布求助信息,可以充分阐述对脱贫难点的思考, 把您的心里话,和我们、和读者倾诉、分享。


联系邮箱:nfdysj@163.com,或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留言。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丨南方先锋号

编辑丨林琳 莫群

统筹丨戎明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