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張索時 譯 | 杜伊諾哀歌——第四哀歌

張索時 新大陸詩刊 2022-08-08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新大陸詩刊

The Tree Of Life,  Rob Woodcox, 2018


DescriptiAuguste Rodin

◇原文刊登於《新大陸》詩刊 2001年10月66期


賴納.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奧地利作家,德語文學史上唯—堪與荷爾德林比肩的詩哲,—生創作了大量詩、散文、戲劇等作品。早期代表作為《夢幻》、《耶穌降臨節》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禱書》、《新詩集》、《新詩續集》及《杜伊諾哀歌》等。此外,里爾克還有日記體長篇小說《馬爾他手記》。



杜伊諾哀歌



R.M里爾克 作/張索時 譯



第四哀歌 

 


生命之樹喲,哦,何時經冬?
我們心不齊。不如候鳥
有志一同。一旦被超越了晚了,
我們就突然強迫自己接受風
落入無情的池塘。
我們同時體悟榮枯。
獅子只要還在哪兒走動,
只要雄姿猶存,就不知什麼是弱。
 
而我們,全副心思放在事物的一面,
也會覺出另一面的青黃。逆反情緒
由此萌生。情侶難道不是
總游走於彼此的情感邊緣地帶嘛,
互相許諾共享遐邇、狩獵和田園。
  可是不厭其勞地為了一個瞬間畫面
竟準備出與願相違的底景,
我們本應把畫面看清;因為外人對我們
看得分明。我們不認識情感的
圖形;只認識構出圖形的輪廓線。
  誰守在自己的心幔前不是忐忑不安?
心幔拉開:景緻是離別。
道理不難明了。園是名園,
但搖搖晃晃:然後舞男才來。
可不是他。算啦!舞儘管跳得如此輕快,
他是化了裝的,裝成資產者
穿過他的廚房走進住屋。
  我不要這些填了一半的面具,
寧可要木偶。木偶是填滿的。我能
容忍木偶的身體,牽線和
神情逼肖的臉。於今,我正坐在台前。
即使燈火熄滅,即使我
被告知:無可出演──,即使虛無
以灰色氣流從舞台吹來,
即使我的安靜的先輩中無人
再跟我坐在一起,沒有一位女士,連
那個褐色斜眼的男孩*都不在場:
我也耽著。看到底。
 
難道我說得不對?父親,如果體察一下我的遭遇,
我的命運的令人沮喪的最初澆注,
你就能品出我的生活是多麼苦澀,
在我的成長中,你會一再再品出
並且,以回味那如此不可思議的前景,
印證我的茫然的展望,──
我的父親。自從你去世。
在我的希望中,在我心內,你時常擔憂,
並為我那渺小的命運失去
死者所擁有的平靜,失去
心寂之鄉,難道我說得不對?
你們愛我只有了個小小的開始──我說得不對嗎?
對你們的愛我老是避開,
因為我覺得你們臉上的空間。
在我愛它時已變成世界空間。
那裡面不再有你們……:我興緻勃勃地
在木偶戲台下等,不,
如此全神仰望,因而,最後為了酬答
我的觀看,一定有位
天使出來扮角兒,舉起木偶演。
天使與木偶:這才是一台戲。
於是我們使之永遠分開的形體
通過我們的存在聚到一起。
於是從我們的四季中才產生
全部演變的循環。於是天使藉
我們而表演。且看垂死者,
他們豈能揣摩不出,我們這裡所進行的一切,
如何處處設辭掩飾。一切
都不是表裡如一,哦,童年的時光,
種種形象的背後不僅
是過去而我們的前面並無未來。
我們都成長了,我們不時鞭策自已
快快長大,這半是針對
年華空自老大的人。
然而,在我們的孤獨活動中,
依然是出演千古不演的戲,
我們處於世界與玩具之間的罅隙,
這樣一個地點,從一開始
即為一個純粹的過場而設。
 
誰向一個小孩示現他的童年真相?誰將
小孩放入星體,把度量
距離的尺子給他擱在手裡?誰用
變硬了的發霉麵包造成孩子的死亡,──或者誰讓
霉麵包堵住圓嘴,就像塞上個漂亮蘋果的核兒?
兇手們是容易識別的。但是還在
生命開始前便如此細膩地嵌入死亡,
徹底的死亡,並且不太呈兇相,
這情形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指里爾克的堂弟埃貢.封.里爾克(1813-80)。他是詩人一直懷念的兒時玩伴,伯父雅洛斯拉夫(封號為“呂利肯騎士”)的小兒子,愛德華.斯諾(Edward Snow)的英譯本註作埃貢.封.謝爾(Egon Von Schiele)。



 第四哀歌析解 
 
 人生真相如何?

 生命之樹無時無刻不在經冬。因為我們不能一直處於適當地位,不是被超越就是晚了,所以對於人類,花開即是枯萎時(“我們同時體悟榮枯”)。

 以“愛情”作窗口最易透視人生。當局者迷的我們“不認識情感的/圖形,只認識構出圖形的輪廓線”。世上根本沒有理想伴侶。追求愛情的努力無不換來南轅北轍的效果,足以毀掉愛情的不穩定性是先天的(“可是不厭其勞地為了一個瞬間畫面/竟準備出與願相違的底景”)。人生的情場。人生雖好(“園是名園”),可惜是舞台佈景而已(“但搖搖晃晃”),走上舞台的不是如意郎君,是化了裝的戲子。相愛的畫面轉瞬即逝。人生的一切都只填了一半,還戴著面具,填滿了的唯一木偶。人半是天使半是木偶(“天使藉我們而表演”)。詩的主述者(詩人自己)以坐在台下仰首觀劇的虛擬情境表出他要把人生這場戲看到底的決心,縱然舞台上一片虛無。

 里爾克那沒有童年的痛苦經驗使他深入體察人類命運的悲劇性,從而形成悲劇人生觀。但他依然對人生充滿熱情,埋在冷灰下的熱情,無可奈何卻惘惘不甘。他委實把人生看得太透徹。他認為,人生是“一個純粹的過場”,它不是“玩具”(轉喻“童年”,象徵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不是“世界”(象徵“永恆”);既然無法逆轉而做“玩具”,就得爭取成為“世界”(“我們處於世界與玩具之間的罅隙”)──“木偶”完全變作“天使”。

 童年的印象畢竟太強烈了:“被專制的存在”於生命誕臨前便已注定,這好比給“小孩”吃“霉麵包”,等於拿死亡嵌入生命,不動聲色地斬盡生趣。“童年”其實是苦澀人生的提早到來,冷酷得如被“放入星體”──一個非人生存的世界。




譯者

張索時,本名張厚仁,浙江省蕭山人,1941年出生於中國北方一個官宦世家。他師從文學大師施蟄存先生,精研德語文學數十年。譯品有里爾克《給一個女青年的九封信》、《漢斯‧卡羅薩詩抄》等多種,此外尚有散文集《多情的誤會》和記實文學《美國小旅館見聞錄》等著作。



張索時 譯 | 杜伊諾哀歌——第三哀歌

張索時 譯 | 杜伊諾哀歌——第二哀歌

張索時 譯 | 杜伊諾哀歌






▼ 近期回顧


秀陶 譯 | 弗蘭西士·皮卡比亞

鄭建青 譯 | 三人小詩英譯

秀陶 譯 | 叫

張索時 劉耀中 譯 | 法國詩人魏倫詩選譯

秀陶 譯 | 散文詩二首

桑克 譯 | 弗蘭克‧奧哈拉詩兩首




          

主編 / 陳銘華   
 編委 / 陳銘華 遠方 達文顧問 / 非馬 鄭愁予 葉維廉 張錯 羅青公眾號編輯 / 蘇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