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来过…
在去年喀什昆仑守卫边境牺牲的烈士肖思远的墓前,最近多了一张他生前的照片,照片上还放着一枚鹅卵石。鹅卵石上用黑色的油笔写了一句话,还画了两个小人。正是鹅卵石上的那句话,让我这个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心冷得像杀鱼的刀片一样的油腻男,忍不住潸然泪下。鹅卵石上写着:爱过你是我最幸运的事,我一直在!很显然,那个姑娘悄悄的去看过他了…
肖思远牺牲前有一个女朋友,是谈了多年准备结婚的大学同学。他在前线牺牲之后,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钱包里有一张女孩的照片。他母亲拒绝入殓的时候把这张照片放进去,并让所有人都不要去打听这个女孩——这是一个善良的母亲所坚守的朴素观念:儿子已经不在了,但那个姑娘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影响她的生活。真正善良的人不会把善良挂在嘴边,而会本能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考虑。善良从来都不是一种本能,而一种高贵的选择——这种选择需要自己支付成本。所以,优秀的品格和美好的事物都只属于强者。建议去读《《A414:不要总觉得自己很善良!》,另外,读过《A436:双标是弱者的必然选择!》之后,在对人做出关键性判断时,可以避免自欺欺人。一个匮乏的人,任何事都不会有边界感,所有的行为都只为满足自己,任何信誓旦旦都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而采取的临时性策略!不足以取信。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天真,但长大之后就逐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种唯唯诺诺和犹豫不决的状态,那种逃避和拖延的习惯,都是经过生活的毒打和反复的挫败驯化出来的结果。任何一个人最开始的时候既不怕付出,也不怕牺牲——牺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有承受的能力和付出的勇气。是什么让人变得越来越害怕付出,变得权衡利弊,变得热衷于以昂贵的仪式感去掩饰随时准备撤退的真实感受?是信任感的缺失!读过《A312:准备迎接渣男遍地的时代!》就能洞察到更加立体的脉络。
道失而德,德失而仁,仁失而义,义失而礼。老子认为礼是恶之源,乱之首。因为当人们不得不以礼仪这种形式在表面上维持秩序之时,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彻底瓦解了!而信任的缺失必然导致猜疑链的增长。基于误解和自我保护的攻防战就此拉开帷幕无休无止,直到撕扯将彼此都弄得精疲力竭方能止息。
牵引力
生命体之间的状态就是如此,不管是个体之间还是两个共同体之间都概莫能外。当年西方社会陷入增长瓶颈,由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中国这个十亿人口的未开发地区的加入,让他们的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找到了新的承接地和增长洼地。从而构建起一种结构性的双赢局面。在这个过程中,谁衰弱了呢?苏联及其盟国!曾经分成两个相互独立内循环的经济体被一枝独秀所替代,而新秩序的压舱石就是中国人出力,西方人出钱出技术,一起去做蛋糕。虽然分配不公平,甚至异常苛刻。但对于匮乏中的中国人而言,能参与分一点零头也是极其划算的买卖。
这就好比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北上广深的工厂中打工。高强度的加班虽然看起来很不人道,但对于农民工而言却很实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出路,而家里的老人孩子还指望自己寄钱回去养活,孩子上学的各种费用还指望着自己能多加班挣点钱来接济。有些不食五谷杂粮的书呆子因为傲慢而滋生出空洞的怜悯,要求劳动法强行禁止工人加班。结果工人们不仅不领情反而无比痛恨。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多挣钱,而他们在现实中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就只能通过增加劳动强度来多挣钱。
对于背井离乡的这群人而言,真正的人道,是能够供养孩子上学,从而不再重走自己的老路。与这个坚定的目标比起来,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让路。对他们而言,人生已经够苦了,再苦再累只要还有盼头,一切都还值得。如果你掐灭了他最后的期盼,他当下的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九成的压抑和痛苦与八成的压抑和痛苦有区别吗?人的所有自律行为都源于心中还存在更大的欲望。一旦失去更大欲望的牵引,任何克制和自律都会变得难以多坚持一秒!
人为自己的生活有个奔头造了很多概念,而且这些概念都指向一个唯美的海市蜃楼。它会牵引着人追逐着这个唯美的虚幻并拼命奔跑。我们的文化中最古老的神话就有关于夸父逐日的传说。爱情也是一个这样的海市蜃楼。人们把它创造出来,并描绘的无限美好,是为了让人秉承一种简单的信念相向而行,从而在充满不确定的动荡环境中人为的创造出一种确定性的信念。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 家族中的男丁几乎参与了共和国的每一场战争,根据当事人的反馈,在最晦暗和艰难的时刻,真正支撑着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并非什么伟大的主义,而是怀里的一封家信或者一张破损的照片… 那种最朴实的牵挂让置身于硝烟和泥泞的人有一种活下去的盼头。为什么破坏军婚要坐牢?因为你的行为会破坏一种朴实的信任,而恰恰是这种信任所带来的确定性,支撑着万千在凄风苦雨中坚守的人!
上帝
这个时代的人越来越注重仪式感,也越来越热衷于用消耗对方的方式来向自己证明自身的分量和价值。这种表象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稀少的信任感。就如同今天的中国和美国一样。不管对方如何的信誓旦旦,另一方都已经不再相信。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准确的说,是从《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开始的。鱼一旦离开了水,就不再是鱼了!
不管用什么隆重的仪式去表彰为守护国土和安宁而牺牲的烈士。这都是做给其他活着的人看的。人类之所以要保留葬礼这种仪式,主要不是为了告慰逝去的人,而是为了抚慰活着的人。让活着的人相信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会被铭记,而不是人走茶凉,随风飘散…
社会自然会铭记一阵子,但这种铭记更多的是形式,这种形式会热闹一阵子,它就如同绚烂的烟花,会集中在夜空绽放,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等热闹够了,一切重归寂静平常之后。真正能够告慰亡灵的持续性记忆只会存在于特殊的个体的心中——因为这份记忆是具象的,不是抽象的。清明节时去烈士陵园扫墓的少先队员们心中的英雄是抽象的符号。领导讲话时表彰的英雄也是抽象的符号。悠远而绵长的爱,绝对是具象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只捍卫我们所热爱的,我们只热爱我们所熟悉的,我们只熟悉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人和事。因此,肖思远的家人会一直记住他,记住他曾经的点点滴滴。烈士的战友们也会记住他,记得他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时的音容笑貌… 这些会因为熟悉而被长久的记忆,不需要用形式,也无需刻意,甚至不需要让别人看见,但它是真实的,并且一直存在…
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女孩悄悄的来看过他,特别是她留下的鹅卵石和上面的那句话,让我这个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心冷得像杀鱼刀的油腻猥琐男,突然间感动的热泪盈眶。终有一天,她会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内心的记忆会被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填满。然而,对于烈士而言,她所承载的特殊记忆是其他人替代不了的。她悄悄的来到了肖思远的墓碑前,还留下了鹅卵石和那句感人至深的话:我一直在!想起福音书里的一句类似的话: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福音书中这句是祈祷者对上帝说的。事实上,任何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类似的上帝,再怯弱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力量,并为之奋不顾身!
据说要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注:所有付费文章和下注标的都在觉悟社里,每天20块自己挣回来。获取下注标的需满足觉悟社中的条件。进入觉悟社,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