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5:必须与焦虑长期共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守夜人总司令 Author 觉悟者
这是一个到处充满动荡和焦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用各种昂贵的礼物和仪式感,勉强的维系着一种随时准备撒丫子跑的亲密关系。你并不确定眼前这个满眼柔情蜜意的人是不是内心已经对你厌烦至极。你也无法确定那深情款款低眉顺眼的温柔背后,是不是在盘算着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看似风平浪静,早已危机四伏。那个觉得不值,或者撑不下去的人,时刻在等待着引爆的火星子,将这份勉力维系的连接彻底摧毁。
男人们害怕自己的投入不值,女人们害怕到头来两手空空。女人对男人说,不管是不是跟我,你不都得挣钱。男人对女人说,不管是不是跟我,你不都得生娃。彼此说的都是事实,然而这种两不相欠的事实所凸显出来的,其实是另外一番景象:基于需要和匹配下的灵活组合,虽然能让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然而,与之同时也会让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苍白无力——这就好比你把一套房子卖给别人,突然被划到某个学区之内,瞬间涨了100万,而毁约只需要20万。这个时候你是选择遵守前约,还是毁约再卖呢?在市场经济下,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怎么算账。阐述底层逻辑时,之所以总拿男人和女人这点事举例,就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个体构建起来的社会最小共同体——当最小规模的共同体都因为缺乏稳定性而趋于瓦解之时,基于其上构建起来的一切都会越发的变得动荡不安——因此,任何阶层都陷在焦虑之中,即便上一秒觉得无比确定的事情,在午夜梦回的瞬间,也会被转念一想惊出一身冷汗!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规划,更没有背负使命。虽然算不上是过的浑浑噩噩,至少是走一步看一步。通常的情况都是:周围的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虽然我们都习惯给自己加戏,总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其实,越是有这样想法的人就越是大众之中的一员——都是漂浮在时代浪潮上的一片枯叶,与其它随风飘落的枯叶没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家庭出身,一样的背景教育,一样的成长环境,一样的心理缺陷,一样的认知局限,一样的喜好和诉求… 一路走来,终究都没有出圈,都是在与同类竞争!读过《A317: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内卷!》和《A324:无法避免的内卷!》之后,你会更加通透的理解与同类竞争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以及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困扰。
窗口
人世间许多东西都是分层隔离的,这种隔离就如同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虽然都生长在同一片物理空间,虽然往上追溯也都源于同一个根,但彼此之间就是存在无形的沟壑,不可逾越。这种不可逾越,首先还不是体现在生活场景的不重叠——如果在一个15万/平方的楼盘的旁边,强行建两栋安居房。生活场景的隔绝很容易被住在安居房中的人打破——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心理不平衡,他们都会很快的占据属于别人的车库、公共设施。然而,他们依然不会知道那一边的人是如何挣钱的!社会阶层的真正隔离本质上是观念上的隔离,然后才变成生活场景的隔离。就如同之前说的一样:弱,首先是一种心态,最后才变成了一种状态。
古代的皇帝从来不怕农民起义,就怕贵族造反。隋炀帝在攻打高丽的时候,听说农民起义遍地狼烟的时候,居然置之不理,一心征高丽。然而,当他听到贵族李密造反的时候,马上停止征高丽,调头回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乌合之众平时所受的教育存在某种针对性的引导。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为了让大众变成工具人。这种面向大众的教育不仅训练生存技能,还引导生活方式,塑造人的观念、对人和事的看法、以及心态。首先,它不仅不会揭示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则,反而会极力迎合大众对世界简化的认知,极力营造一个确定性的静态世界。让人遵循简单的规则,以回避对复杂事物进行自主判断和决策。即便发生失控的状况导致不知所措,受此训练的大众的本能反应就是退回到从前的确定性状态——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本能的渴望遵循一种简单的规则,并以此来回避自己面对未知做出判断和抉择。遵循简单和确定的规则,通过简单重复去获取一种符合预期的确定性回报,是大众所梦寐以求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诉求,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中所看到的世界是确定的。这种对确定性的依赖,源于从小到大的全方位的教育和驯化。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回忆一下他们是如何向你阐述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群体即便聚在一起也只能爆发出瞬间的力量,而无法形成有序的共同体。何况他们熟悉的剧本与真实世界的运行方式完全格格不入。在反扑之前,自己先就陷入混乱了,所以不足为虑。过去绝大多数人都需要终日劳作才勉强裹腹。所以,能读书的人,家里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读书从古至今都是苦差事。只有能能养活自己还能有闲暇的人才会强迫自己的小孩进行从事这项苦差事。这就间接的形成了一种循环,也就形成了类似于生殖隔绝一样的群体和阶层的隔绝:见过更大世界的人相互之间形成联盟——他们去做官,去治国,去亲身实践,去记录和描绘看到的更大世界,而且彼此的子弟们读的书都是他们这个群体写的!
读书对于过去的人而言,是能看到更大世界的窗户。过去那些经过科举训练的人,为什么做官之后,即能治理民政,又能管理财政,还能兴修水利,甚至还能文官带兵?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古代的读书人非常讲究师从何人,表面看起来是基于学问研究自然形成的团体,非常容易瞬间切换为在朝的政治团体。不仅受惠于师门内部成员的经验积累,而且会在相互保举的实践中从超越时空的兴亡和山川河流的变迁中看到了更深远和立体的人间。
世人总以为印刷术和传播手段彻底打破了对知识的垄断。不必反驳,就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专业情报人员从报纸上可以发现天机,你却不能?看的不都是同样一份报纸吗?工具的增强不会改变生命体本身的悖论。所有工具的改进和规则的调整,仅仅是把生命体结构中的天然悖论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往后拖延。包括制度调整和技术革命在内,也仅仅是缓解。它就如同把石头投进池塘形成的涟漪。石头大一点,那个涟漪就久一点,仅此而已!
当年的小镇青年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是网吧,今天的小镇青年和农村少年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是手机。然而,他们都生不逢时: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候,各大互联网巨头首先想到的突破口就是网吧。所以,小镇青年试图通过网吧这个窗口窥视外部的时候,遭受的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目标明确的收割!他们没有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只看到了别人为他们设计好,专门用来收割他们的虚假世界。中国移动互联网兴旺发达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农村的留守儿童拿起手机的时候,并不能通过这个窗口看到外部真实世界的任何东西,而是一头扎进了快手、抖音、手游、资金盘等收割网。这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的东西并没有启迪他们,反而编织出一个虚假的世界高度迎合他们匮乏和偏执的想象!
现在的资讯和信息技术无比发达,但是人却变得更加的狭隘、愚昧、偏执。匮乏感、无力感、冲突和误解,以及仇恨和怨恨都越来越具有传染性。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看见远在天边的人和事,但对近在咫尺和触手可及的人和事,反而更加的感到不确定。每天醒来,总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担心涌上心头,让人心神不宁,焦躁不安,患得患失。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切都不可信,没有什么值得追求,也没有什么值得遵循。越来越多的人会习惯性选择退缩到一个静态和简化的自我世界,躲在里面不出来…
技术元素并没有改变生命体结构中本源的悖论,反而让它加剧了。昔日对互联网的所有美好想象和期待,今天都落空了:它没有能够向更多人开启看见真实世界的窗口,反而用幻象误导了他们。从而把人锁死在愚昧和匮乏编织起来的无形之阵中,并通过各种操控的手段让他们长期处于认知扭曲和心态失衡的状态中,继而把它变成带血的生意。当然了,更发达的西方世界早在上个周期就已经完成这样的操作了。好好读一下《A329:大门就要关上了!》
当人对某种未知产生恐惧的时候,往往会找更多能让自己进一步恐惧的案例来刺激自己,从而为自己的退缩找到理直气壮的理由。对婚姻产生恐惧的人,肯定会搜罗一切失败的案例来刺激自己,对外出产生恐惧的人,肯定极力搜罗周围人在外面不好的遭遇来向自己证明待在原地不动不仅正确,而且可以心安理得。过得不好的人,肯定对社会的阴暗面更感兴趣——因为大环境的恶劣,至少能够给自己过得不好找到一个开脱的理由…
焦虑
许多年前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最终的结果是美好的,我愿意忍受眼前所有的痛苦;如果最终的结果是痛苦的,我会极力避开眼前所有的美好!当人心之中没有长远的追求的时候,就会更加迫切的寻求眼前的满足,并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刺激。人在缺乏目标的时候,是不是整个人都处于颓废状态?是不是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是不是被虚无感慢慢的侵蚀,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无力的状态?生命体结构是一种有序的存在,这种始终维系住有序的动力源于驱动它的终极目标。
失去对长远的信心之后,人对眼前诉求的满足会变得更加急切。不仅对一切都缺乏耐心,也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都缺乏信心。从而会怂恿自己更加频繁的采取趋利避害的行为。然而,当路上的车都在频繁变道的时候,行进的速度并没有加快反而更容易造成拥堵,产生事故的概率也会急剧升高。
读过《A317: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内卷!》和《A324:无法避免的内卷!》的人会深切的理解:资源的次第分布并不会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而改变。当生存结构中的某种密度超过某个阈值之后,要维系结构内部秩序的稳定就必须通过同类之间的竞争来消耗掉多余的部分。
站在三千尺的悬崖边上,我们会感到焦虑,并非因为存在失足的危险,而是因为拥有一跃而下的自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因为你有选择,你才会时常感到焦虑。你需要强迫自己做出决定未来的决策,然而,你又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焦虑其实是自由的副产品——当你把判断和决策都交给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焦虑瞬间就缓解好多——如果生活的每一步都是确定的,一切都没有选择,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愉悦的活在这种确定性的状态中。
人如果无法自己做主,别人就会做你的主。即便别人不做你的主,你也会主动为自己找一个能做主的人。你会依赖别人的判断和决策,并渴望别人为你的一切承担责任。对于成年人而言,这种关系在历史上通常被称之为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人总是骗自己会遇到一个无比好的奴隶主!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